幸福常熟的“小确幸”:从一个县域发展样本看城市品格(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11:01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常熟市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下沉村(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五一面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调查发展实情,倾听群众呼声,共收集群众意见2756条。

一个月来,从河道清洁、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到路灯修理、宅前屋后垃圾清运,一个个事关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被妥善解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世界的富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解析常熟的发展定位,就能洞悉中国县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过硬的精神谱系。

——腰包要鼓,脑袋要富。

在常熟,“人人梦圆”是常熟两个文明坐标系中最重要的三维数据,它可以是养老院里的一张床位、24小时图书馆里的一盏明灯、垃圾分类的一次志愿服务。家门口有“小确幸”,精神上有“大满足”,常熟始终把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

福聚常熟。

普惠均等,共享发展

常熟有一个特殊的“救命”窗口,这个小小的窗口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二楼,是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县级市发药点。

从2018年开始,每周一、周四下午,发药窗口都特别忙碌。5年来,从这个窗口递出的易瑞沙、泰瑞沙、恩瑞格等抗癌类靶向药物总价值已达7300多万元,服务6200多人次,受益者达343名,源源不断地向常熟及周边地区患者传递着慈善助医的温情。

一个发药窗口,折射出的是常熟为“病有良医”所作的努力,也体现了民生资源在服务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精准对接。

40年来,常熟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2年,常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0%。当年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8550个;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创成三甲综合性医院,常熟市中医院通过三甲中医医院现场评审;稳岗留工等系列就业政策全面落实,新增就业2.5万人;建成投用安置房1942套,达23.3万平方米。目前,常熟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全市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8309张;日间照料中心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实施适老化改造3759户。

学有优教、老有颐养、劳有厚得、病有良医、弱有众扶……这是达到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础条件。40年来,一件件可触可及的事,托起了常熟人民“稳稳的幸福”,让好日子看得见、过得上。

在实现普惠均等的同时,常熟不忘“少数人”,努力探索民生资源配置的最优解,用一个个别出心裁的“小治愈”带给市民一份份“小美好”。

在学有优教中,做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尖子生”。常熟推动校企融合,建立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训基地,探索职技融通路径,促进“书证衔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特殊教育在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顾问陆振华的带领下,探索出享誉全国的融合教育“常熟模式”。

在老有颐养中,定制残疾人养老保险退休待遇“大礼包”。普适性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提升的同时,常熟精准定位,确保重度残疾人员登记参保、代缴保费、享受待遇“三个100%”,1.1万名残疾人享受养老保险退休待遇,让特殊人群老有所依。

常熟,阳光普照。

文脉绵延,精神富足

在尚湖镇翁家庄,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打开门,里面却别有洞天。5万册各类图书摆满了书房、客房、阁楼、楼梯甚至厨房和餐厅。

小院的主人叫王清波,藏书30多年。2005年,他卖掉了当时价值250万元的别墅,用卖别墅的钱继续买书看书。“阅读到了一定程度就跟吃饭一样,你吃到好东西,就是一种人生享受,阅读也是。”王清波说,他还有一个梦想,把自己的藏书楼打造成免费开放的私家图书馆,让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交流感悟。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获得的这一“国字号”荣誉,既提高了常熟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又促进常熟古城保护步入轨道。

如今在常熟,看得到的是小街小巷的历史留存、文化印记,看不到的是根植内心的文化底蕴、精神富足,奠定了城市的幸福基调。

绵延书香加深城市厚度。

从享誉明清的虞山藏书派,到如今全面铺开的书香城市建设;从打造“图书馆+”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特色阵地,到推出10条精品文化走读线路,加快构建全域覆盖、公益普惠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常熟正在传承与发展中将藏书、读书、用书篆刻进城市的发展骨骼。

文旅融合拓宽城市广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熟有国家级的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有家喻户晓的沙家浜旅游度假区、有隐藏在乡间沃野的历史文化馆……走走看看,何处不是好风光。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人文富集的优势,常熟打造了以“红色沙家浜、绿色山水人文、蓝色运动美城、彩色江南风光”为代表的“四色游”产品生态,用体验非凡的精品美游,让市民和游客从不同角度更好地认识常熟、体验常熟。

文化惠民提升城市温度。

常熟市级层面的“一镇一品”农村文艺大展演刚刚启动,古里镇铁琴铜剑楼文化节、尚湖镇百姓戏曲大舞台也热闹非凡。底蕴深厚的常熟还有许多古琴艺术节、清史研讨会、“常塾·研学堂”等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成功人民共享。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时代,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常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价值体系、传播文明理念,带给人民更多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由此更加坚实。

常熟,五味俱全。

人与城市,双向奔赴

在东南街道京玉苑小区有一个特殊的“撸铁小院”,单杠、哑铃、椭圆机、史密斯架……所有器材任意选用。

“80后”的孙启孟是这个院子的主人,2017年,他在小院里放置了第一台健身器材。慢慢地小区内的邻居参与了进来。随着“撸铁小院”的名声传播得越来越广,爱心也传递开来。“我这边有多的器材你要不要?”“我有健身基础,可以指导一下大家,以免受伤。”

如今,锻炼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撸铁小院”成了健身爱好者的宝藏打卡地。“来这里锻炼没有门槛,器材不收费,教学不收费。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大家一起分享健康和快乐。”孙启孟说。

“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座“撸铁小院”,在文明之潮的涌动中,印证了这个道理,彰显了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正向反馈。

人与城,双向奔赴。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管理能力、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从1997年常熟正式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到2017年常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20年创建路,常熟摸索出了自己的“群众路线”,让市民通过切身的获得感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形成全民创建、创建惠民的正向“闭环”,推动着城市文明不断迈向新高度。

2018年,中央吹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号角,常熟实施“试点先行、全域推进、融合推进、高质量推进”的四步走战略,走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常熟路径”。

截至目前,常熟注册志愿者超40万人,发布并开展志愿者活动累计超85万个,拥有1400余个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累计时长突破2000万小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不断把新思想、新风尚送进大街小巷。一呼百应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网络,成功助力常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

当“小我”融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时,就升华为“大我”,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2022年,常熟市慈善总会共募集和接受各类捐赠款物超1.56亿元,超千家企业、10万多人次参与捐款捐物。常熟市镇两级共发放各类救助款物超1.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6.71万人次。

常熟积极推进“五治融合”长效管理,居民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六美集大美,幸福新常熟”,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表示,幸福指数无顶点,常熟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更多人共谋城市发展,共享建设成果,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能级的加速提升同频共振中,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