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委关于制定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咸阳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现就编制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住机遇,奋力开拓,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十五"时期,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新变化,成功克服"非典"疫情的影响,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200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1亿元、超出计划目标31亿元,GDP五年平均增长11%、高出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彬长旬东煤田开发全面启动,旅游、养生保健、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年成倍增长。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咸阳湖"、迎宾大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640亿元,超过前50年的总和。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北部五县和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首届"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明显,形成了政通人和、团结稳定、加快发展的大好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咸阳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国际和沿海地区资本及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经济初具规模,近几年引进的一些重大项目上马投产,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增强。尤为重要的是,咸阳的人气越来越旺,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干事创业、团结兴咸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前进的道路上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三农"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比较薄弱,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迈出更大更快的步伐。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开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强化产业支撑,突破体制障碍,消除瓶颈制约,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快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
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速年均保持在12.5%。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87亿元,基本建成西部强市;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咸阳。"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70元,年均增长8%。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0%;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2%。
基本思路:坚持"四个为先"、实施"五大战略"、谋求"六大跨越"。即,坚持"科学发展富民为先、产业调整工业为先、社会事业教育为先、和谐社会平安为先",实施"东靠西联、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民营崛起、人才强市"五大战略,谋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势资源开发、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现代化大城市、壮大县域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六大跨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思路,制定规划和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跨越发展。始终不渝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实施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努力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必须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能化产业为先导,以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以养生保健、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为亮点的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
三是必须坚持改善基础设施,着力消除瓶颈制约。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紧紧抓住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适度超前发展和建设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四是必须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市整体发展水平。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围绕"彬长旬在北部率先突破、泾三渭在南部率先突破"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错位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
五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按照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的要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切实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咸阳。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西部工业强市
始终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构建西部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思想,坚持产业调整工业为先,以彬长旬东煤田开发为重点,以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化结构,扩张总量,走出一条技术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建设"七大工业基地"。全面推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形成大企业领军、组团式发展、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集群格局。一是以煤、油转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彬长旬东煤田开发,实施彬长矿区煤电水一体化、150万吨煤制甲醇、长庆石化1000万吨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二是以电子元器件、通信、数字化家电和计算机及外围设备为重点,依托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充分发挥彩虹集团、偏转集团、康佳集团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西部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三是以动力机械、纺织机械、医疗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加工为重点,加快军工企业军转民步伐,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四是以新型方便食品、乳制品、果汁饮料为重点,建设关中食品工业基地;五是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秦都针织、乾县纺织和礼泉土布等产业,构建集纺织、印染和服装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建设西部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六是以现代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为重点,充分利用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药研究所等医药教学、科研单位的优势,发展和壮大医药产业,建设西部医药保健品生产基地;七是以新型建材、浮法玻璃、高标号水泥为重点,抓好冀东水泥、声威建材二期工程、蓝星浮法玻璃、万吨无碱玻璃纤维和纳米碳酸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西北建材工业基地。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领先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电子、纺织、食品、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有重点、有计划地组建电子集团、纺织集团、煤电集团、石油化工集团、食品集团、医药集团等,培育3?5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0个年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80?100个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大力开发新型工艺和产品。实施质量兴企、名牌兴市工程,扶持地方名优企业,培育一批国优、省优名牌产品,打造"咸阳制造"品牌。
精心构筑工业聚集平台。以石油化工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空港产业园、纺织工业园、台资工业园、彬长工业园、三原工业园、泾阳工业园、兴平工业园、礼泉工业园等为重点,加强规划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打造产业聚集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发展平台。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主要园区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加快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迁移步伐,推动加工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物流业的整合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强菜"的思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80万吨以上。大力实施优果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加快建设100万亩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200万头标准化畜牧生产基地、100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健全信息咨询、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百户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推广"公司 协会 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步伐。按照"九个一体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专家大院建设、"市校(院)合作"、产业带开发为重点,加快产业、项目和科技等方面的对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杨凌科研院所、企业在咸阳建立教学研发试验基地、原料生产基地和农民培训基地,促进农业科技和产业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加快西宝高速和咸宋路沿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开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态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强化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促进农民直接受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加大北部五县和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项目扶贫和产业化带动扶贫,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实现8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新一轮撤乡并镇、合村并村。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积极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两年内消除危漏校舍。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基本实现通县公路二级化、通乡公路三级化、通村公路油路化。实施"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工程,逐步普及农村沼气。推广旬邑经验,整治村容村貌,建设一批规划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示范新村。
五、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按照"县有主业、乡有规模、一村一品、一户一技"的模式,着力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壮大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秦都区、渭城区、高新区和兴平市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挥区位优势,实现率先发展;三原、泾阳、乾县、礼泉、武功县要以食品加工、建材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发挥基础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彬县、旬邑、长武、永寿、淳化县要以煤炭资源开发和果业、畜牧业为重点,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崛起。
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北部能源化工基地、中部建材、食品工业基地和南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农产品深加工、优势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方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大力扶持县市区民营工业发展,积极引导城市企业在县市区建立配套协作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扩张县域经济规模。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实施"强县扩权"试点,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批经济大县、经济强县。到"十一五"末,力争有 1?2个县进入全省十强县和西部百强县的行列。
六、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
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增强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突出特色,提升层次,着力打造面向全国、接轨西安、辐射关中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业。围绕建设西部旅游强市的目标,以周秦汉唐古文化和皇家陵园文化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快五陵塬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石门山景区、郑国渠首景区、马栏革命旧址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交通和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实现旅游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和设施配套化。充分发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一帝都的品牌优势,举办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增强旅游综合带动能力。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组建旅游集团,促进与西安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共享利用,把我市建成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
培育壮大养生保健业。依托传统中医药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药膳、药浴、针灸等特色保健项目,促进医药保健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加强足疗技能人才培训和技师输出,加大足疗保健相关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丰富足疗文化内涵,提高服务档次,扩大产业规模,打响"咸阳足疗"品牌。加快集地热采暖、温泉洗浴、地热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地热综合开发,精心实施中国冰岛咸阳地热合作开发项目,抓紧建设联合国地热培训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地热开发示范区,着力打造"中国地热名城"和"中国养生之都"。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中心城市主要街区和空港产业园、高新区等,培育发展新型物流业态,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商业街、专业批发市场和商贸流通示范店。鼓励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等向县城和农村拓展。抓好大型物流市场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物流企业集团,把咸阳建成配套合理、衔接有序、货畅其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网上营销、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体系。
大力发展房地产、餐饮和金融服务业。把房地产开发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开发一批个性化、精品化的住宅名居和办公商用大厦,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把咸阳建成西部最佳人居城市之一。加强对现有餐饮业的整合,吸引知名餐饮企业落户咸阳,发展地方特色名优小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会计、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七、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
着力打造现代化大城市。牢固树立规划立市理念,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沣河新区开发,扩大西郊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东郊石油化工区规模,建设空港产业园区,争取兴平撤市设区,迅速拉大城市框架。完成"咸阳湖"二期工程和"两河四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修复咸阳古渡景观。实施一批城市广场、道路、桥梁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强水、电、气、热和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老厂改造步伐,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城市建筑物和园林绿化工程,塑造以秦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风格,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社会化经营,全方位盘活城市资产。大力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到"十一五"末,力争市区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
不断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以西兰公路为主线,以西宝、咸宋公路为两翼,扩大三原、乾县、礼泉、泾阳、武功和彬县县城规模,提高长武、旬邑、永寿、淳化县城建设水平,构筑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建设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抓好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增强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抓好50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形成一批工贸型、商贸型、交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小城镇。
深入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围绕"八同"的基本思路,以西咸一体化"共建区"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西咸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构筑两市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加快高新技术、商贸、通信、旅游和制造业、服务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建设西安至三原高速公路沿线工业走廊,把咸阳建成西安电子信息技术、国防科技工业、机械装备工业的配套协作基地,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中心,安居休闲的后花园。
八、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政府与企业、中介组织互动的多元化招商引资新格局。健全招商引资信息网络系统,采取专业小分队招商、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方式,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地开展招商引资。树立以开放促招商的理念,密切同国际友好城市的联系,广泛开展文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外贸出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引进产业项目。着眼于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产出高、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港澳台地区为主攻方向,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知名企业,在大力引进高科技企业、能化工业的同时,引进纺织服装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制造和宾馆、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项目动态储备制度,强化项目策划包装,逐步形成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加快建设西部台资企业聚集区。制定完善吸引台资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台资工业园建设,强化开发区、物流园区、产业基地的载体功能。加快"台湾不夜城"建设,完善与台商生产生活相关的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建立健全与台商的沟通联系和项目推介机制,发挥台玻公司、帝辰彩印等现有台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台商来咸投资发展。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既要招商、更要安商,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健全企业20个平静工作日、绿色通道和定期走访企业制度,建立优化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诚信咸阳"。从严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保障投资者权益,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
九、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银武高速咸阳段、西宝北线和关中环线咸阳段等交通大动脉建设,改造新建一批县乡公路,形成以市区为支点,以"四纵四横"(四纵:国道312、211、210和银武高速;四横:省道306、104、西宝高速和关中环线)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分支的多方辐射、相互贯通、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西平铁路、郑西客运专线、西安铁路枢纽扩能改造三大铁路工程建设。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枢纽地位。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引石过渭、亭口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做好东庄、马家河、马栏、四郎河等水库前期工作,实施老鸦咀、李家川、玉皇阁、秦庄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节约利用,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为重点,完善农村电网,彻底消除无电村。加快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争取城市电网全部落地。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通信网、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和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设施,建成覆盖面广、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全面完成数字电视系统平台建设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完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实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咸阳"。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坚持领导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健全重大项目资金筹措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协调会制度。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用足用活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加以推进。
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放式资产重组,确保两年内原市属企业全面完成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稳步推进27户省属下划企业改革,培植新的发展优势。鼓励优势企业面向国内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具备条件的股份制企业上市经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行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妥善安置职工,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大力实施"民营崛起"战略。坚持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结对子制度,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盘活民间资本,建立和完善发展民营经济的信用担保、信息服务体系。放宽政策,降低门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并以多种形式向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旅游、文化、交通、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引导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发展基金和提高从业技能等措施,鼓励全民创业,支持人人致富,增强全社会创业、创新和创造活力。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培养造就一批乡镇企业家或农民企业家。"十一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75%以上;全市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达到15万人,占到总人口的3%。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行为,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银企合作,激活资本市场。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十一、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创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目标,制定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在工业园区和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十一五"末,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制定新能源开发规划,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发展和使用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从建设节约型机关做起,带动市民对水、煤、电、油、气等能源厉行节约,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和净化工程,加强渭河、泾河、沣河上游植被保护和中、下游水资源污染治理,加大对工业粉尘、施工、交通噪声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基本建成城区垃圾处理系统。推进彬县、淳化、礼泉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搞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和关中平原绿化,加快绿色家园建设,使咸阳成为西部地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十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咸阳
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坚持科学发展富民为先,抓好就业再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做大做强电子青工、纺织女工、足疗技工、果业农工等劳务输出品牌。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医疗和子女上学等困难。维护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重视做好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人群工作。
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坚持社会事业教育为先,落实"科教兴咸"战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创建一批教育强县、强镇(乡),加快建设西部教育强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设西部科技强市。围绕建设西部文化强市,加快咸阳会展中心、市人民剧院、科技馆、青少年宫、民俗博物馆、广播电视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精品创作,培育具有咸阳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文物保护和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对网吧、游戏厅和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建设西部强市、构建和谐咸阳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继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和谐社会平安为先,进一步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加快建设平安咸阳。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领导干部包抓信访案件等制度,深入开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 "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设专门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并重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治安中心户长工作水平,积极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煤矿、交通、建筑工地、公众场所等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十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团结兴咸的强大合力。
全面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逐步建立广纳群贤、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健全和完善市县党委、政府会议群众旁听制度,提高决策的制度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实施人才强市工程,围绕人才总量的扩张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新三支队伍,抓好人才引进和乡土人才开发工作,把我市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优化、人尽其才的人才聚集区,走出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人才强市之路。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及时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进依法治市,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作用,善于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精文减会、减少应酬的各项规定,采取现场观摩、明察暗访、定期通报、民主评议等措施,督促工作落实。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风尚。全面落实《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强警示训诫防线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民意,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形象。
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西部强市和全面小康咸阳而努力奋斗!(摘自咸发[2005]11号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