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为什么叫黄浦区?是因为“黄浦江”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1 14:17

黄浦区是因为“黄浦江”才有了“黄浦”二字吗?

黄浦区名的含义很明确,是以黄浦江得名。上海地区有两条河流被称之为母亲河,一条是吴淞江,另一条是黄浦江。

图片

古代上海地区最大的河流是吴淞江。据宋代文献记载,吴淞江南北两岸有许多河流汇入,比较大的称为“浦”。其中有一条就是上海浦,大致即今龙华到苏州河的一段黄浦江。在上海浦的南面,相接的就是黄浦。关于黄浦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会要辑稿》一书,南宋乾道七年(1171),曾任华亭县知县的丘崈说:“华亭县东北有北俞塘、黄浦塘、盘龙塘通接吴淞大江,皆泄里河水涝”。这里的“黄浦塘”就是黄浦。关于黄浦的走向,根据高子凤在淳祐十年(1250)所作的《南积善寺记》中的记载进行推测,大致相当于今天闸港至龙华间的黄浦江,两岸有西三林塘、周浦等集市。

到了元代,一些记载已经将上海浦汇入吴淞江之口称之为“黄浦口”,即黄浦这个地名指称的河流延长了,上海浦已经被包含在黄浦之内。据记载,黄浦在至元、大德年间江面宽“尽一矢力”。以往根据汉人弓箭的射程,认为元代的黄浦很狭窄,江面的宽度只有70米左右。其实不然。元代蒙古人用大拽弓放一箭的射程,约为300-500米,已经接近今天市区段黄浦江的宽度。这些都反映了元代的上海浦、黄浦沿着宋末的趋势,在不断深阔,上海县城东面河段的宽度已经与今天相近。

明永乐年间,夏元吉治水。他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开范家浜,南接黄浦,北接南跄浦口(今杨浦区复兴岛一带)的吴淞江河口段,引黄浦水由吴淞口直接入海(长江口)。史称“江浦合流”。淀山湖和吴淞江上流的来水均汇入黄浦入海,吴淞江成为黄浦支流。一条新的黄浦(黄浦江)形成,成为上海地区最大河流。

宋元时期的黄浦已经有黄浦塘、黄浦港等多种称呼,明清两代的文人雅士又给它取了许多别名异称,如大黄浦、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歇浦、春申江、申江、浦江。清康熙年间,黄浦已经称黄浦江。至清代中叶,黄浦江逐渐成为主要的名称。

“黄浦”名字的原意,已经很难知晓。黄浦之“黄”,可能指水色发黄,也可能与黄姓相关。上海地区的许多河流名字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赵浦、李浦、顾浦、王浦,又如赵家浜、江家浜、谭家浜、俞家港。明代文人就将黄浦与春申君黄歇附会在一起,说黄浦是他所开。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可能疏浚过吴地一带的河流,相传常州的申港、黄田港,浙江湖州的黄蘖涧也是他所开。但是不可能去疏浚一条地处冈身以东、当时还不存在的黄浦(今闸港至苏州河段)。闸港以上段黄浦,在明代以前也不叫黄浦。另外,战国时期的东太湖地区,地广人稀,是否需要疏浚这些河道?综观历史文献中关于春申君开黄浦的记载,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所有文字中都有“相传”或“传说”,或“土人(指当地居民)相传”的字样;二是这些记载从明代开始大量出现。说明只是个“传说”,真实性存疑。

今天的黄浦区境域,从元代置上海县开始,一直是上海县治(县城)及其附近地区。上海开埠后,在县城以北地区先后设立英租界和法租界,英租界后与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区域划为特别区。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接收”租界后,于1943年设立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所管警区称“黄浦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政府接收战前实际管辖各区,原特别区(公共租界、法租界)区域统称为黄浦区。这个只是区域名称。同年,市政府民政处为了编整保甲,建立区公所,并于同年底成立。各区区域基本同原先的警察分局的警区。今黄浦区境设有第一区(黄浦区)、第二区(老闸区)、第三区(邑庙区)、第四区(蓬莱区)、第五区(泰山区,后改名嵩山区)、第六区(卢湾区)。1946年公布《上海市区公所组织规则》时,各区区名以番号为名。1947年,因为数字记忆困难,各区以地名命名。该年黄浦区辖今黄浦江以西,新开河路、人民路以北,浙江南路、延安东路、山东中路、福州路、山西南路以东,苏州河以南地区。

图片

解放后,黄浦区境多次扩大。1950年,区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老闸区并入。1960年,原新成区成都北路以东地区,原邑庙区西藏南路以东、淮海东路以北地区和西藏路以西、金陵路以北地区划入。1961年,原浦东县东昌路、崂山西路、张家浜三个街道并入。1984年,川沙县所属洋泾镇和洋泾乡、严桥乡的部分地区并入。1992年,浦东部分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黄浦区和南市区,建立新的黄浦区。2011年,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立新的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