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河南淇县的卫国故城,卫国在朝歌立都近四百年是当时最大诸侯国
2020-03-07 06:22
文/若愚
卫国故城,俗称朝歌二道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县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的城垣上段,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在淇县城关镇,是一座屹立于淇水之滨、在殷都朝歌的废墟上兴建的城市。自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660年,卫国在朝歌立都近四百年。在这近四百年里,卫国有过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兴之辉煌。如今,从遗存的城墙遗址、冶铁遗址和制骨作坊遗址上,可见当时卫国都城的繁荣与昌盛。
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
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每层6-12厘米。在夯土在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矮足粗绳纹鬲等。在故城东有两个作坊遗址:治铁作坊在付庄村约9+万平方米,发现有治铁残炉、木炭、熔渣、范板和残鼓风管等,制骨作坊在东关东北,跃进路北侧,约2.4万平方米,发现有牛、猪等各种骨骼,上面的锯痕清晰,有的已变为化石。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1986年4月下旬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纣王城上段为卫国故城。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政权建立后不久,以朝歌为中心发生了“三监之乱”,西周再次东征朝歌,历时三年,最终杀武庚、斩管叔,叛乱乱被彻底镇压。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周公旦奉成王之命,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曾经统治的殷地朝歌及周边“三监”之地封给卫康叔,以朝歌为都城建立了卫国。历史上卫国共延续了850多年,而从卫康叔建都朝歌到卫懿公被杀,朝歌作为卫国都城存在了400多年。其间,这里曾有过康叔之治、武公盛世的辉煌岁月,也上演过石碏大义灭亲、许穆夫人驰骋疆场的壮举……
朝歌古城淇县,历史上曾是京畿之地,殷商晚期先后有4位帝王在此营建都城。殷商灭亡后,朝歌继而成为卫国国都。作为西周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一,卫国以朝歌为都时间长达403年。到了卫懿公时期,卫国衰微,公元前660年,北狄进犯卫国,卫懿公战死,卫国都城被迫由朝歌迁至楚丘(今滑县境内),北狄乘胜追击,迫使卫国又迁都帝丘(今濮阳)。公元前238年,卫国又由帝丘迁都至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黜卫国国君,延续了850余年的卫国从此灭亡。
目前,现存的卫国城墙有四段,每段古城墙边都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都城”的标志。记者登上古城墙,遥想当年卫国都城的繁华景象,如今却只留下了城墙遗址供人凭吊。
《辞海》记云;“卫,古国名。始封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旅分封给他,成为当时大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1986乍春,在进行田野考古调查中,于卫国城东发现了付庄冶铁遗址和东关制骨作坊。
付庄冶铁遗址南北长,东西宽各约300米。在遗址西部的断崖上和壕沟里发现了冶铁残炉、木炭、熔碴、范扳及残鼓风管等。采集到的陶片有春秋中晚期和战国初期的细陶豆、折沿旋纹陶盆等。
东关制骨作坊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50米。在公路北侧灼路沟中采集到的有牛、猪各种骨骼。其中还有留有锯痕的骨片。据东关老年人讲,清宣统年间,附近群众在此挖出三百马车骨头卖给了一个意大利商人,装上火车运走了。从采到的陶片看,与卫国城址和付庄冶铁遗址包含物类同。
从上述城墙建筑之雄伟,冶铁遗址和制骨作坊规模之宏大,可以断言,当时卫国都城朝歌是何等繁荣与昌盛!这对研究卫同的城池建筑、手工业、冶炼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史记·卫康叔世家》记云:“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河淇间故商墟。”清乾隆乙女年重修《汲县志》载:,武王封康叔于卫,今卫辉府东北朝歌城是也,是卫都,本在淇县。”卫国故城城廓之大、城墙之厚皆属罕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