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8 02:1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省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计划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五年间,生产总值增长1.4倍,年均增长12.9%,高出上个五年2.3个百分点。2007年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369亿元,增长14.4%,是近20年增长最快的一年。财政收入达到891.6亿元,是2002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3%,比上个五年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大幅跃升,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14家,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7%。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2190亿元,增长19.6%。大型运输机项目落户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有了新突破。第三产业增势强劲,旅游、商贸、物流业持续增长,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7年西安咸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37万人次,增长21.4%。五年累计接待境外游客448.5万人次、国内游客2.95亿人次,年均分别增长7.7%和16.5%。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9亿元,增长18.3%。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三大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13115”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实施,具有集成创新平台作用的5个工业研究院顺利组建,西安、宝鸡、杨凌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现,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2007年淘汰水泥、焦炭等落后产能1400万吨,全面完成关停淘汰“五小”企业年度任务,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4%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73%和3.95%。创新型陕西、节约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9倍,其中2007年预计完成3641亿元,增长39.5%。“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网构架和“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初步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日趋完善。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64公里,亚洲最长的秦岭终南山隧道顺利贯通和西汉高速建成通车,改写了“蜀道难”的历史。“引乾济石”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相继建成,汉江水电梯级开发全面实施,电源、电网建设加速发展。西安地铁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投入使用。全省累计建成16个污水处理厂,37个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关停了渭河流域规模以下的化学制浆和废纸造纸企业,渭河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比2003年下降31.4%。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铜川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和汉、丹江等水源保护成效明显。五年治理水土流失3.0万平方公里,新建和加固淤地坝5200座,造林2878.8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26%,陕西正在展现山川秀美的新形象。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长期滞后的局面得到扭转,78%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了公司制改造,组建了8个大型企业集团,128户省属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困难企业破产重组进展顺利,13.2万国有工业企业职工和5.1万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0.4万下岗职工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17万国有关闭破产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得到解决。“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初见成效,进入西部百强的县增加到7个。行政管理、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盐业等项改革有序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整合力度加大,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得到增强,2007年实现2家企业上市,5家金融总分支机构在陕落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5.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年均增长21.1%。完成进出口总额232.5亿美元,年均增长25.4%。在海外和东部省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泰国、韩国相继在西安设立领事机构,成功举办了两届欧亚经济论坛并确立了永久会址和经常性机制,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成功,陕西走向世界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五)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显著增加,五年共投入799.7亿元,年均增长21.3%,其中2007年达235亿元,是2002年的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丰收,果业、畜牧业成为农民致富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蔬菜、蚕桑、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加快发展。2007年粮食总产1194.4万吨,水果总产940.2万吨,畜牧业产值预计259亿元,较2002年分别增长18.8%、62.8%和47.6%。特别是苹果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已占世界贸易量的四成以上,陕西苹果品牌享誉海内外。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全面铺开,一批专业村发挥出重要示范带动作用。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省劳务输出504.3万人次,收入251亿元。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农民农业税“零负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饮水工程速度加快,道路建设力度加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进展顺利,行政村广播电视和固定电话“村村通”全面实现。2006年以来建成通村公路2.8万公里。2007年新建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解决了171万人的饮水难及5万多群众的用电难问题,长期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得到有效缓解。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财政五年用于教育的投入559亿元,年均增长24.2%,其中2007年达180亿元,是2002年的3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基”攻坚任务在西部率先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人人技能工程”开始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受惠学生达580万人。科技事业持续发展,五年共取得国家科技奖88项,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2.45万件。文物保护取得新成绩,韩城梁带村等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设立了保护中心。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迟开的玫瑰》等一批精品力作连获国家大奖,以“两馆一院一站一室”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为全国第三个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的省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迎奥运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共获世界、亚洲和全国级冠军144个。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军民共建、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平安陕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政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按民生八个方面口径统计,从上个五年的110亿元增加到318亿元,其中2007年达112亿元。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16.2万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6%以内的控制目标。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提高,2007年人均每月920元,比2002年增长72%。2007年新增经济适用房26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14.6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00.2万平方米,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新增3平方米,一大批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深入实施,五年解决了20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0763元,比上年增长16.1%,比2002年增加4432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2645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2年增加1049元,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八)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法制政府建设积极推进,五年共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8件,制定政府规章50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省级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减少了70%。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政务公开深入推进,省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部门和行业风气继续好转,政府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司法、审计、统计、税务、质监、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防、地震、气象、测绘、出版、档案、文史、参事、慈善、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成就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陕西跨越式发展由构想走向现实的五年,是陕西从发展相对滞后迈入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陕富民的主题,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重要抓手,把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中心环节,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农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瓶颈制约尚未根本解除;观念和体制束缚依然存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物价、就业等问题比较突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奢侈浪费现象在一些地区、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陕西走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西部强省是全省上下的中心任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国家加大对关中经济区的支持力度,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符合省情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已经确立,广大干部群众富民强省的愿望更加迫切,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同时,我们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使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陕西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影响将逐步加大。国内各省区市竞相发展,要素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总体上看,陕西正处在一个能够加快发展而且必须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努力谱写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到2012年超过9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确保完成“十一五”指标的基础上有所降低。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做好各项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3%,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上年实际涨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是新一届政府的庄严使命。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工作中突出六大施政理念,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设西部强省的全过程。

  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理念。发展滞后是陕西面临的基本现实。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和赶超型战略,坚持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巩固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统筹兼顾城乡和区域发展,加速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聚集,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变,在好的前提下,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实现经济总量加快增长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科教优势是陕西的最大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产业发展的跨越。

  牢固树立永续发展的理念。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是陕西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永恒主题,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夯实目标任务,狠抓节能减排,集中治理重点领域和行业,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政府决策的基本要求、企业发展的硬性约束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牢固树立改革开放的理念。改革开放程度决定着发展的程度,改革开放程度不高是影响陕西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不断突破影响改革开放的思想桎梏,不断激发创造创新的活力,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的环境,以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带动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扩大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加快陕西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的幸福追求是建设西部强省的根本目的。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落后地区、困难群众、社会事业倾斜;把实现充分就业和推进全民创业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创造条件增加群众财富;把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以教育优先发展推进人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依法行政既是履行政府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政府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改进工作作风,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执行力和公信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由之路。要以壮大优势产业扩充经济总量,以培育产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园区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到201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力争超过5000亿元。

  继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装备制造业,要集中力量发展大飞机项目的配套产业,形成以大飞机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链,继续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能源化工重点在化工,要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地建设和陕南水电开发,在加强资源勘查和稳步扩大煤、油、气产能的同时,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既为陕西发展提供强大产业支撑,又为国家能源战略作出积极贡献。高新技术产业,要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环保等新兴产业两个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引领作用。2008年,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安排投资1200亿元。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大型运输机、西电公司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等50个重大项目的实施。能源化工业,开工兖矿煤制油等22个项目,建成韩二电二期等16个项目,大力推进神华陶氏煤化工一期、延安100万吨乙烯、DMTO工业示范、彬长矿区综合开发等17个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争取超导材料、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计划,重点抓好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经过五年努力,使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省形成优势产业支撑有力、其他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速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继续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扩大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到2012年全省百亿元大企业力争达到28户,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以上。2008年,安排投资305亿元,重点抓好陕汽商用车新基地等5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

  努力促进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使集群化、园区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形态。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强化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到2012年培育形成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20个产业集群。2008年,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创业孵化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  

  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力争201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强大支撑。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巩固“211”、“985”工程建设成果,激发现有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学科,巩固科教大省地位。加大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的建设力度,适时组建其他领域的研究院,使之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推动集成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平台。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引导科技研发向实用型、产业性倾斜。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筹建以促进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省科技资源中心。新组建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20家国家级和20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行业技术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做强科技产业园区。支持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重点搞好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宝鸡、杨凌等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建设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项目的机遇,推动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构建“一基地五园区”发展格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支撑点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中发挥示范作用。支持省级高新区、大学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使各类科技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科学技术经费到位情况的考核,2008年省财政用于“13115”工程的投入将增加到2亿元,并视财力状况逐年增加。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投资公司运行模式,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投融资协同机制,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建设创新型陕西的要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着力培养科研优势领域的领军人物,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培养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人力支撑。继续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有效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短缺问题。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基地和平台建设,积极引进信息领域的国内外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和生产机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搞好秦税、金财等国家“十二金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数字陕西”建设步伐。  

  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赋予了陕西催生新兴产业体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能。以产业化理念开发文化资源,以项目化手段培育产业集群,以一体化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竞争新优势,是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选择。必须按照基础在文物、做强在文化、扩展在会展、做大在旅游的思路,唱响陕西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大突破,强化陕西文化的大影响,促进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五年努力,使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较大上升,成为加快发展的又一重要驱动力量。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陕西历史文物以其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闻名于世,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以编制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规划为突破,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展示陕西历史文物的巨大魅力。抓好黄帝陵二期后续工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籍整理,推进“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进一步扩大陕西在世界的影响力。

  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和广电网络、西部电影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报业、演艺和出版等骨干企业,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扩张,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曲江新区、安塞县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作用。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西部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和新闻出版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省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场馆建设步伐。积极落实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努力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作群体和领军人物,倾力打造大片、大剧、大戏、大作,全方位彰显陕西文化特色,大幅度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做大做强旅游业。围绕一个中心、六大景区、八条精品线路的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抓好华山景区到壶口瀑布的旅游道路建设,重点开发陕南金丝峡、南宫山、长青等自然景区,引导温泉沐浴、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板块式发展,推进特色演艺进景点,形成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温泉沐浴和休闲度假旅游四大系列,全面提升陕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超过1000亿元。2008年,要抓住奥运会、世博会的机遇,强化旅游促销,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关注陕西、走进陕西、认知陕西。

  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物流中心。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三大品牌为龙头,整合会展资源,改善会展设施,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策划实施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吸引更多客商和组织来陕参展办会,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综合物流园区、咸阳空港物流园区、陈仓物流园区和渭南果品、安康中药材等十大物流配送中心,尽快形成以西安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以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目标,建设灞金融商务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总分支机构。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快区域性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壮大信用社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积极争取设立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规模,使金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中介服务,努力将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社区、物业、家政等服务,积极培育和引导城市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点,规范发展会计、评估、设计、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六、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建设西部强省的全局。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按照提升示范村、扩大推进村的要求,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和总产。以苹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果业的区域和品种布局,推广“畜、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把以洛川为代表的渭北地区建成世界著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畜牧业要积极发展小区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疫病防控,着力扩大规模,建设奶牛、奶山羊、白绒山羊、秦川牛、瘦肉型猪五大优势畜产品基地。在关中、汉中、陕北建设三个特色蔬菜基地,以无公害设施蔬菜为重点统筹发展精细菜和大路菜。抓好蚕桑规模化生产和茶叶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柑橘、小杂粮、烤烟、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建筑、运输等产业,积极培育和开拓旅游、民间手工艺等非农产业。要切实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2008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水果总产1000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突破400万吨,农产品出口创汇7亿美元。到2012年全省近4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加快壮大一县一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引导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搞好产业园区建设,省上重点支持各地建设100个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园入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大工业配套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尽快做大做强。继续推进扩权强县、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事权范围,强化县域经济领导责任制。分层次全面培训农村基层干部、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五年内所有村级主要负责人都要接受省一级培训。鼓励各类人才到县域创业发展,造就一批发展县域经济的带头人和创业者队伍。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用于基本农田和水利、道路、电力、沼气、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高于上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搞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治理,五年新增基本农田285万亩,2008年新增70万亩。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关中通村道路向自然村延伸,五年新建改建农村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6万公里,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5万公里,全省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通班车,2008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大力发展小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2008年完成户用沼气建设任务15万口。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2010年全面实现户户通电,2008年新增通电3.1万户。以城乡一体的理念搞好村庄规划和建设,使农村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改进基层农技服务,健全畜禽良种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村级信用评估体系,扩大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搞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粮食直补、小麦良种、地膜玉米和洋芋、奶牛和奶山羊良种、生猪生产、大型农机具购置、秸秆综合利用和退耕还林后续补助等各项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就近就地从事非农产业,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和效益,2008年输出480万人、收入240亿元。积极探索农民财产增值的有效形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5年完成68万贫困人口异地搬迁任务,解决剩余149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464万人的脱贫问题,2008年异地扶贫搬迁10万人,实现60万人脱贫。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有序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积极化解县乡债务。

  七、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

  关中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为依托,推动关中经济区加快发展,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举措。要站在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领先性、地域的枢纽性和战略的安全性的角度,谋划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加速推进关中城市群崛起,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720万人。

  加快核心板块建设,做大做强关中城市群。要以规划为先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等为主要产业支撑,完善大中城市功能,提升小城镇档次,形成关中率先发展新优势。基本设想是,以陇海铁路陕西段为一轴,以关中公路大环线为一环,以渭南至韩城、咸阳至铜川和彬县、长武、旬邑三线为走廊,构建关中“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城镇空间格局。重点支持西安做大做强,在省级层面上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引导西安城市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发展新型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城市带,把西安都市圈建设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核心板块。支持区域中心城市扩容和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把宝鸡和咸阳建成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渭南和铜川建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力发展杨凌等新兴城市,建设100个工业、交通、商贸重镇和旅游文化名镇,形成宝鸡至蔡家坡等6大城镇密集区。积极推进黄渭洛三角洲、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等新兴区域的开发。使关中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独特文化魅力、较强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活力的区域。

  依托重点城市,协调推进陕南陕北城镇化进程。在陕南,以汉中盆地为重点,推进汉中、安康、商洛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导沿汉、丹江两岸城镇群串珠式发展。特别要以西汉、西商、西康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继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陕南旅游、绿色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推动陕南与关中和川、鄂、渝等地区经济的对接互动,切实加快突破发展步伐。在陕北,以能源化工和红色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依托,进一步拉大榆林、延安两市主城区框架,完善以水资源为基础的配套功能,把延安建成陕北南部综合性中心城市,把榆林建成陕、晋、蒙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同时按照星状组团式布局加快小城市和重点镇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五年投资约7000亿元,全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我省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加快建设“三纵四横五辐射”高速公路网,到2012年总里程突破3800公里,高速公路通县率达到70%左右,并建成关中公路大环线,构筑关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和连接成都、兰州、郑州等9个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基本形成我省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网。掀起铁路建设新高潮,加快“十大”工程建设,建成“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骨架网,2012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300公里以上。完善“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50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区域性枢纽地位进一步凸现。加强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用五年时间使大中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到2012年新增发电装机1500万千瓦,电力外送能力达到800万千瓦。下决心抓好“引汉济渭”等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的骨干水利项目,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经过五年努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必将得到显著改善,发展能力将得到更大提高。 >
008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00亿元。建成永寿-陕甘界等6条高速公路,新增里程400公里,续建安康-陕川界等8条高速公路,加快榆林-绥德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建设郑西客运专线、包西线扩能等重点工程,新开工西平铁路,做好西宝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启用榆林新机场,续建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延安新机场,做好汉中机场和安康机场迁扩建的前期工作。加快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做好一号线前期准备工作。建成渭南涧峪、神木采兔沟水库,开工建设“引汉济渭”试验段工程和榆林王圪堵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抓紧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电力建设完成投产装机600万千瓦,完善330千伏主网架和农村电网,积极推进750千伏电网主网架建设。  

  八、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西部强省,必须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迈出新步伐。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抓紧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重点抓好200户能耗大户和一批中小企业,加速淘汰火电、钢铁、水泥、造纸、焦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2008年关闭小火电装机35万千瓦,淘汰小焦化和兰炭产能90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390万吨。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十一五”期间水电、风能、生物能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7万千瓦,形成节约359万吨标准煤的能力。推进农业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到2010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70万亩,亩均灌溉用水量减少20-40立方米;实施160项工业节水重点工程,三年内使单位产品用水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搞好西安、榆林等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节水型城市试点建设;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2008年完成水价“三步走”改革。实行更为严格的用地制度,制定陕西省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从2008年起试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挖潜改造工程,抓紧清理城镇闲置土地,2008年腾退、盘活、置换建设用地1.5万亩,完成土地整理和复垦25万亩,新增耕地7.5万亩。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再生资源生产基地和回收网络,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废物综合利用。

  加强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继续对“一山、两水、三大区块”进行重点治理,认真贯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设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打造秦岭植物园绿色“名片”,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水源地保护,构建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渭河流域布局,强化(皂加氵旁)河、太平河等支流的整治,加强湿地保护,增加渭河生态水量,2010年前在渭河流域建成40个污水处理厂和28个垃圾处理场,从根本上解决渭河黑臭问题,再通过五年努力,使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抓住国家实施丹江口库区上游治理项目机遇,推进汉、丹江流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业排污标准,严格规范矿产开发,确保水质达标出境。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和保护地表生态系统为重点,提高准入标准,引进国际先进工艺,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扩大铜川水泥企业治理成果,加大韩城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优化矿山布局,淘汰低于国家规定最低产能的非煤矿山。加大节能减排工程投入,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形成资源开发的生态修复和补偿机制。2008年,新建和改造燃煤电厂脱硫机组460万千瓦,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10万吨,开工建设渭河流域所有拟建县级污水处理厂,建成榆林、商洛污水处理厂。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继续推进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生态示范区为载体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和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大力开展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坚持把全民植树、全面绿化作为改变陕西生态脆弱状况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发挥国家林业骨干项目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城市大绿工程,在渭河及主要支流、公路、铁路沿线建设林带,形成绿色板块和绿色长廊。大力实施“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2008年建设示范村300个。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巩固造林成果。继续实施黄河水保生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2008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200条,新增造林面积300万亩。到“十一五”末新增森林面积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7%。要使植树造林、保护生态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绿色覆盖三秦大地。  

  九、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推进和谐陕西建设

  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必须把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后五年,我们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体推进和实施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八大工程。计划投资111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29亿元,人均2242元,是前五年的2.6倍。民生八大工程的实施,将使我省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西部前列、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民生八大工程共涉及40个项目,既有国家统一要求的、又有我省主动安排的,既有需要继续推进的、又有准备启动实施的。我们将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群众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10个项目重点突破,五年内实现项目范围内的全覆盖。

  ——职业教育项目。全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2008年新建和扶持10所县级职教中心、1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1所高等职业院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到2012年,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30万人以上、年培训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20万人的规模,建立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使新就业者从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省、市I类和县I类有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无形市场联网。2010年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三级人力资源有形市场体系和省、市、县、乡、社区五级人力资源无形市场,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做到全省劳动力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面对面、零距离对接。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项目。2008年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扩大到全省11个市区,把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全部纳入覆盖范围,政府对参保人员每年补助不低于80元,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再给予一定补助,实现人人就医有保障、不再难。 ——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项目。2008年对所有县城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实物配租1万户,货币补贴10万户。2010年逐步扩大到所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使城镇低收入家庭户户有房可租、家家有房可住。

  ——农民安居工程项目。五年解决10979户农村无房户的住房问题,改造8173户茅草房,搬迁223106户地质灾害区危房,每年完成20%,在西部地区率先消除农村无房户、茅草房和地质灾害区危房。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板块推进,力争2009年前基本解决榆林、延安两市17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2年,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解决全省1300余万人的饮水问题,全面改变全省农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状况。

  ——农村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项目。五年内每个县城新建一所容纳300人以上的敬老院,新建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75所,改造现有敬老院617所,新增供养床位6.3万张,其中2008年新增1.28万张。到2012年,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达到6.2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使农村五保对象过上舒适生活、安享幸福晚年。

  ——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五年内全面完成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所有行政村广播室建设任务,在71个县区建设电视转播台,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和98.5%,有线电视覆盖所有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

  ——信息入村工程项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2010年前完成2.5万个行政村互联网宽带接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到2012年,实现全省城乡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使广大农民知晓天下事、连通大市场。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五年内全面完成城镇社区“四室三站一场”建设,搞好17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5所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加快行政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民文化、广电、卫生、计生等服务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农村行政村占到45%以上,努力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社区服务广普化。

  以上10个重点项目,省政府已作了财政预算计划,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如期完成。到那时,三秦大地将呈现上学就医不再难、养老就业有保障、贫困家庭有住房、家家用上干净水、社区服务广覆盖、油路信息通到村的美好景象。

  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我们在实施10个重点项目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进一步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机制,搞好素质教育,确保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规范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2008年小学、初中分别增加到250元和385元。建立支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每年1亿元,连续安排五年。完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加大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2008年,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补助标准从40元提高到80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切实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2008年在2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试点,2012年实现全覆盖。大力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农民进城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县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标准。坚持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提高城市救助保护能力,构筑城乡社会保障“安全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科技场馆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迎奥运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陕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源泉,我们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以更大的气魄扩大开放。

  全面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自然性资源、公共性资源和资产性资源,凡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和公开转让。特别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设主体功能区的需要,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的产业性和部分民生事业投资,要充分体现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政府用于产业性的投入,要围绕主导产业,依托各类投资公司,以注入资本金、风险投资和贴息、担保等方式运行。财政的事业性投入,要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以项目为纽带,加强归并整合,实行集中投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阳光化运作。

  集中力量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持企业到国内主板、创业板和海外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2008年首要任务是基本完成全省工厂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实现金钼、西电、西飞、陕鼓等企业上市,全面完成100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和一批企业依法破产工作。改革国有资本管理方式,建立国有资本收益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三年内逐步取消对个体工商户征收工商管理费,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外部环境。扩大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营造创业氛围,推动全民创业。到2010年,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0%以上,规模、质量、效益有大的提升。

  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任务。坚持国际、国内并举和经济、文化、外事互动,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长三角等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国家和地区,逐一制定方案,落实牵头部门责任。2008年举办中国中亚博览会,搞好在日本、韩国、泰国举行的经贸文化“陕西周”,赴京、沪、粤、港地区进行经贸文化交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围绕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采用市场化手段建立驻外商务机构,依托境外投资中介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在陕投资或建立工业园区,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今后五年,力争促成10个以上投资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2008年超过13亿美元。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经贸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以培育大型骨干进出口企业为重点壮大各类进出口经营主体,扩大机电、轻工、高科技和农产品等主导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提高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水平,2008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6亿美元。

  坚持不懈地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加强直接涉及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通西安直达欧美的国际航线,提升国际可通达能力。搞好口岸体系建设,加快“大通关”步伐,提供一票到底全程服务,进一步完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按照构建大开放格局的思路,整合资源,明确分工,进一步理顺对外开放工作体制。依托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对外开放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各级领导干部组织招商引资的能力。建立健全优化投资环境长效机制,实施投资环境专项评价制度,组织外商、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等各界人士,每年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加大外资投诉专案处理力度,依法严惩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搞好整体策划,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推介陕西绿色、现代、和谐的新形象。  

  十一、不断改进社会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更好地适应建设西部强省的需要。

  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重点加强信用管理、应急管理、社区管理和网络管理。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全民信用道德教育,建立信用征集整合共享平台和失信惩罚制度,加快构建陕西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实施全省“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整合应急资源,抓好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发挥居民委员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整洁、生活舒适、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互联网行业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建设,搞好网络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严格规范网吧经营行为,依法查处制作传播虚假、有害信息的网站和个人,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加强对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拓宽政府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渠道。高度重视物价问题,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体、高校学生的基本生活。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执法,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坚决维护市场秩序。

  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基层为重点深入开展平安陕西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进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进一步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非法集资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法律援助,努力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煤矿、非煤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和高危设备、公共场所安全的监管整治,努力消除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将政府的管理行为纳入依法运行轨道。按照国家实行大部门体制的统一部署,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制度、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制度,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国防水员建设,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努力转变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思路、措施和项目。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效能监察,严肃查处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切实防止以权谋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检查、监督与考核,把建设西部强省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夺取建设西部强省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