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古称海州,秦统一后,在今海州设朐县,属东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年)设海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海州”名称。隋炀帝大业初年改海州为东海郡。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沿称“海州”。可见,连云港地区历史上多称海州、东海,但如今市名、港名、区名皆含“连云”二字,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这要从陇海铁路出海口的建设说起。
陇海铁路出海口早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建汴洛铁路(开封至洛阳)时就开始酝酿。民国8年(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海州建设东方二等大港,认为“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从而绘就了大港蓝图。
据《连云港港史(古、近代部分)》记载:“在拟定陇海路出口海港计划时,对于海港的名称并无明确的意见。由于海港与陇海铁路互为依存又正处于该路终端,许多文件、图纸和报刊都把港口称之为‘陇海铁路终端海港’。1913年格瑞奈勘测江苏海岸后,人们又经常把港口称之为‘西连岛海港’。但码头位置是在西连岛对面的老窑,因此‘西连岛海港’之称很不贴切,而港名以‘老窑’冠之,又显俗气。为避免日久沿用俗名成为习惯,在工程尚未进行之际,陇海路当局就迫不及待地考虑择定地名。”
1932年,连云港港口开工前的老窑村
据《连云港市交通史》记载:“陇海局总务处于1932年10月26日函告铁道部,拟将港名称为‘云台海港’或‘西连岛海港’以正名义而新观听。11月11日,铁道部业务司长俞棪电告:建议以云台山、西连岛两名胜各择一字,以‘连云’二字命名港名。这一命名不仅充分表达了海港与地理名胜的关系,而且比喻港口进出船舶如同飘动的白云一样连接往来,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体现了人们希望航运交通事业兴旺,商业贸易繁荣的共同心愿。这个贴切而又优美的美称,很自然地为人们所接受。1932年11月14日,陇海局长钱宗泽电复俞棪:‘连云港含义较广,似为合宜’。1933年2月,铁道部部长顾孟馀核准定新港名为连云港。”而此时,“连云港”只是一座码头的称谓。
“连云”又何时与行政区划挂钩的呢?
1933年秋陈果夫走马上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就遇到了江苏省农矿厅汪寿康等人撰写的《擘画墟沟商埠意见书》。《意见书》中写道:“窃以为陇海铁路西起甘肃,中经陕豫,中贯平浦、平汉两大干线,四通八达。全国交通脉络,因之舒畅,将来向西北开发,即可同世界接轨,其事业之伟大,人所共识。中国之繁荣,胥于斯赖”,“试设一新市政筹备机关”,“企望其如初日之升,为吾苏(省)放一异彩也”。
这一意见书,使陈果夫兴奋不已,1934年春,他乘飞机来连云港港口视察。1934年6月1日江苏省政府召开662次会议,通过了《省政府决议规划连云港商埠市政案》。1935年1月18日,省政府召开718次会议,决定“连云港商埠设置普通市,定名为连云市”。
1935年4月2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737次会议,决定在墟沟东门外陈小楼设立“连云市政筹备处”。陈果夫亲自物色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硕士、福建永定人赖琏为连云市政筹备处主任。随后苦于经费无着,又加之日军侵略的加剧,连云市政计划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建设和施工。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国民党行政院任命1935年进攻红军时被俘并随红军参加长征的国民党中将张振汉为连云市市长,这样就产生了连云市这一行政区划单位。到1949年11月新海市和连云市合并成立新海连市。
港口老照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港口作为新海连市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其地位和影响迅速提高和扩大,港口吞吐量从1949年的5万吨,发展到1957年的600万吨,成为当时全国八大海港之一。1961年完成的《新海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新海连市的第一部城市规划。城市定位为“以港口、码头、渔业基地为主”。因此随后国务院决定将新海连市由徐州地辖市提升为江苏省辖市,为了体现以港口、码头、渔业基地为主的城市定位,突出“以港兴市”的发展思路,便将新海连市更名连云港市,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