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全域旅游黟县模式——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23:23

  黟县历经35年的旅游发展,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围绕文化遗产和田园风光,将文化、体育、农业、摄影等业态融入乡村旅游中,实现了由一个山区小县向世界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走出了“小而精、精古特、特而强”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道路。 

  一、黟县全域旅游发展历程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县域面积857平方公里,辖5镇3乡、66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9.47万。因境内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园林,更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自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先后荣获10余个国家级荣誉。 

  黟县是中国最早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自1986年西递村开办旅游后,宏村、南屏、屏山、关麓等景区不断涌现,历经自发发展(1986~2000年)、数量扩张(2001~2005)、规范发展(2006~2008年)和2009年以来的品质提升四个阶段,形成了以徽黄集团和京黟公司为龙头的5大旅游经营主体、17个旅游景区,其中,2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2013~2018年,全县旅游接待量由643.53万人次增加到1196.09万人次,年均增幅14.31%;旅游总收入由51.82亿元增加到98.71亿元,年均增幅7.81%;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1%,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90元增加到15349元,年均增长8.6%。 

  二、黟县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深度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黟县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旅游要素相结合。通过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培育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等促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梳理非遗项目113项。成功打造大型室外实景演目《宏村·阿菊》,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创新举办西递乡村音乐节及写生艺术节。推进乡村旅游与摄影、影视结合,建成黟县秀里影视村。连续举办13届国际乡村摄影大展、9届柯村油菜花摄影节,建成23处“百佳摄影点”、徒步摄影线路13.6公里,《菊豆》《武林外传》《卧虎藏龙》等影视剧相继来黟拍摄,年吸引摄影家及爱好者100多万人次。 

  (二)与农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延伸发展。按照“围绕旅游抓休闲农业发展,抓好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黟县把“村庄变景区”作为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五里桃花节、柯村油菜花节,设置采摘游、赏花游、农耕体验游等精品线路,成功打造了五里桃、深冲茶等特色农业村20个、农旅精品线路10余条,年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加快全县土地流转步伐,实现了农户增收、旅游发展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三赢”局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63%。 

  (三)与坚守生态红线相结合,绿色发展。多年来,黟县秉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上”原则,把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将造林与造景相结合,成功打造了石林花海观赏景区、塔川国家森林公园、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景区景点。“十二五”以来,全县落实封山育林面积2.79万亩,落实人工造林4.75万亩,全县林地面积占县域面积85.9%,森林覆盖率达84.8%。注重发展绿色产业,以“五黑”等产品为主,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集群。 

  )与打造赛事品牌相结合,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连续举办14届国际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先后承办全国山地车冠军赛、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黄山站等重大赛事,年吸引运动员及游客200多万人次,成功打造中国黄山(黟县)超级越野赛、“黄山168”商界精英徒步越野挑战赛等一批户外运动品牌,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自行车节、“黟县骑行线路”分别成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赛事和精品推介项目,集健身观光、运动体验、休闲度假、体育养生和体育赛事为重点的体育运动产业已成为黟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与农户增收致富相结合,引导发展。近年来,全县农家乐、民宿等新兴休闲乡村度假旅游发展迅猛,在撬动旅游产业资源融合和旅游产业链延伸的同时,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致富。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县劳动就业人口的1/4。发展民宿农家乐及乡村客栈1193家,其中高端民宿112家,省星级农家乐44家,年接待过夜游客400万人次,直接创收4.53亿元。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分别超省0.8个百分点、10.3个百分点;全县住户人均存款46825元,分别是省、市的1.61倍、1.03倍。 

  三、黟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创新举措 

  创新实施国有全资公司作为全域旅游主要市场主体。成立国有全资子公司徽黄旅游公司作为发展全域旅游新型业态,打造对外合作平台,全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黟县大景区建设提升,旅游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六大任务,整合11个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权,2018年实现资产总值8.5亿元。 

  创新实施民宿产业发展举措。黟县把皖南古村落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利用相结合,已发展1193家以住宿为主体的民宿业,通过租赁、合作、流转、挂牌出让,促进古民居有效保护和利用,发展餐饮服务业1046家,发展写生基地97家。 

  创新实施3条旅游风景道建设,设立7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8处休息驿站,对原有公路沿线的加油站、邮政局、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创新“旅游+”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旅游+城镇化”典型发展模式;以“123”厕所革命工程为抓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游客舒适度;通过开发旅游大数据平台,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全力打造民宿集群、帐篷酒店、森林木屋等业态;开展销售扶贫、公益摄影作品义拍等活动,推进旅游扶贫富民工作;围绕“黄山之南、全景黟县”旅游主题形象定位开发手机App,实施精准营销。 

  四、黟县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启示 

  (一)立足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在对文化遗产、历史名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过程中,黟县在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利用水平,避免“一哄而上”、低水平同质化开发利用。对于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并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等工作,促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保护传承好这些带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瑰宝,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新的光芒,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社会价值,是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 

  )立足特色,梯度推进。黟县立足自身特点,进行深层次开发,突出特色和重点,形成梯度,稳步推进。既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创效的新途径,又使乡村旅游成为保护乡土文化,特别是提升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新途径。在抢救一批濒临湮灭的且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乡村旅游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开发面,整修、复原旧景点,做好新老建筑间的配套与协调,并逐步向边远的、落后的、基础设施较差的,但旅游潜在价值较大的乡村推进,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立足共赢,共建共享。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黟县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的眼光,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开发策划为指导,集中连片开发,实施资源共享、线路共连、客源互送,以整合资源,最终建立一个产品各异、市场一体、效益共生的无边界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倍增效益。同时,还将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形成具有互补性、差异性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业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乡村开展合作,规划旅游路线,串联景区景点,组团营销,实现互利共赢。 

  、疫情期间应对措施 

  (一)积极作为,帮助旅游企业渡难关。一是扩充发展资金盘子。分别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农旅特色产业(五黑)奖补资金各1000万元,持续提升黟县全域旅游区域竞争力。二是减轻旅游企业负担。采取税收减负和缓缴、贷款利率下浮、租金减免、用工支持、项目补贴等措施帮助旅游企业提振信心。三是开展网络课程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疫情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在线交流,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二)创新思维,携手旅游企业谋发展。一是持续保持品牌宣传热度。开展“云端赏花”春季主题宣传营销活动,通过线上直播互动与展示,汇集人民网、新华网、微博、抖音、腾讯等30多家互联网媒体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密集宣传,提高黟县春季花海主题宣传曝光度。二是拓宽旅游宣传营销广度。后疫情阶段,将积极策划“百元畅游黟县”等活动,面向全国游客出台景区、住宿及餐饮优惠政策,助力旅游市场复苏。同时,开展向驰援湖北的全体医务人员提供全县景区免费游,3000间客房免费住的优惠活动,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 

  专家评语 

  中国最早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四个阶段,积累了大量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围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与摄影、影视、农业、生态、节庆、赛事等相结合,在撬动旅游产业资源融合和旅游产业链延伸的同时,带动了大批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