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工作任务推进情况及成效
经对照《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20〕7号),本单位涉及的重点任务共计15项,具体落实情况如下:
1.重点任务一:健全防汛抗旱气象监测预警联防工作机制
具体措施:修订出台《马鞍山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推进马鞍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由市政府牵头,市气象局承办,开展气象与发改、应急、公安、民政、财政、生态环境、住建、交运、农业、水利、等部门应急联动建设,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防汛抗旱指挥调度、联防联控无缝衔接以及应急会商研判机制,实现多部门气象应急工作共推共建、应急信息实时共享;由市减灾委牵头,建立由气象、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交通、农业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及处置多领域专家组,为全市应急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马鞍山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推进马鞍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近期印发;多部门应急联动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及处置专家组已成立,并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
2.重点任务二:提升防汛抗旱气象服务精准度
具体措施:面向长江、滁河、水阳江等流域防汛抗旱需求,组织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着力做好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度汛、中小河流精细化面雨量预报服务,同时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预警。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各部门加大信息共享和联动力度,气象部门紧密围绕地方防汛指挥需求,在防汛救灾工作及气象灾害高影响期间及时发布针对性强、精准度高的预报预警信息;气象、农业农村联合开展洪涝灾害影响分析,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
3.重点任务三:推进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
具体措施:《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实施气象灾害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预警工程作为重点工作;结合马鞍山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组织各县区、开发园区积极对接气象部门,在长江航道建设多套生态气象监测设备,开展生态智能监测业务。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气象灾害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预警工程任务书已由市气象局牵头编写。长江流域马鞍山段建成多要素生态监测站点3套、单能见度(大雾)监测站1套并投入使用。
4.重点任务四:加强气象关键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具体措施:将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纳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市气象局、市科技局联合加大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关键技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强降雨落区和强对流天气预报预测水平。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2020年汛期期间,市气象局准确预报9轮降水过程,为全面夺取防汛救灾决定性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5.重点任务五: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测精准化水平
具体措施:博望区全额投资加快推进马鞍山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更好地服务博望区农、林、旅游业等;市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市气象局,强化灾害性天气临近智能预警业务平台和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平台等在全市更高水平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形成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产品,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时效性和精准度。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博望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设已接近尾声;市气象局开展基于网格预报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研发灾害性天气监控系统、气候资料统计系统,在精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6.重点任务六:强化城市内涝风险管理
具体措施:市住建局牵头,与市气象局就城市暴雨内涝、降水监测预报等基础信息加大共享力度,建立城市内涝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市财政给予编制资金预算,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完善工作。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工作和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工程已启动。
7.重点任务七: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具体措施:启动马鞍山应急广播项目建设,拟在全市建设完成2000余个应急广播可视化终端,实现应急信息快捷发布;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大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力度,打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针对农村地区,由市气象部门牵头,加大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预警和雷电灾害防御,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今年5月中旬,马鞍山应急广播正式启用,实现包括气象预警在内的信息向基层地区直通式快捷发布;全市村级信息员队伍基本建成,人数达400余人,并能够在应急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消息树”作用;农村地区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预警准确率较往年明显提高。
8.重点任务八:深化重点行业智慧气象服务
具体措施:文旅、气象联合开展全市旅游气候资源普查、规划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气象联合建立地质灾害和森林火险隐患信息库,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水利、气象建立健全联合发布风险预警机制,并依托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对外发布。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多部门及重点行业融入智慧气象服务趋于完善,在助力新阶段马鞍山“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建设”发展中作用明显。
9.重点任务九:提升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能力
具体措施:市财政投资由市气象局承办,开展马鞍山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同时加大技术研究,为全市交通应急抢险救援提供支撑;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应对和预警信息发布运行机制,多频次、分类别开展高影响事件应急演练,检验各部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是否完善;加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有效衔接,切实提升信息发布能力。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马鞍山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已建设完成;常态化开展危化品泄露、森林火灾、水污染、地震、强对流天气影响等应急演练;气象预警信息已列入应急广播发布内容。
10.重点任务十:健全生态气象监测站网
具体措施:围绕“生态福地 智造名城”理念,在长江流域马鞍山段建设长江生态监测系统。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建设完成3套生态监测站点,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提升。
11.重点任务十一:强化绿色发展气象保障
具体措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组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气象联合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联动机制并遵照实施;强化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用,常态化开展作业。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依托秸秆焚烧遥感监测和现场核查联动机制,在秸秆禁烧现场核查中开展精细化服务;
将气象工作融入市政府自然资源空间利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作联动,全力以赴开展空、地作业,2020年市级空气质量排名位列全省前列。
12.重点任务十二:增强长三角生态系统保护气象服务
具体措施: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评估工作指引,组织各开发园区大力推进“标准地”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评估。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2020年11月,在全省率先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评估工作指引,并实现可行性论证区域评估全覆盖。
13.重点任务十三:助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具体措施:加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延伸农业服务链,开展直通式智慧化气象为农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及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保障。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在含山建成多套高清农田实景观测系统;气象、农业农村在关键农事期联合开展“种、收、管”等农时天气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信息服务;常态化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宣传,不断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14.重点任务十四: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
具体措施:持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大气污染防治和森林防火中的作用。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全市火箭装备自动化达100%,切实做到每次过程不放过,在各个关键性季节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15.重点任务十五:推动气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具体措施:打造气象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挖掘贫困地区气候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和美好乡村建设。
效果评估:取得阶段性进展。结合《马鞍山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针对马鞍山5A、4A、3A旅游景点,开展前期“气象+旅游”资源调查评估;结合脱贫攻坚,加大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发电工程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马鞍山目前针对极端灾害(冰雹、龙卷等)的监测手段还有所欠缺,易造成遗漏;二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智能化不足,部门融合发展尚有欠缺;三是目前的气象决策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地方防灾减灾救灾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加大局市共推。加大马鞍山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督加强目标牵引和动态评估;二是强化政府主导。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县区绩效考核,人影工作纳入市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乡镇延伸等多项气象工作纳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三是深化部门协同。继续健全多部门气象应急工作共推共建、应急信息实时共享;四是推进社会参与。实现气象信息员乡镇、村(社区)全覆盖并发挥作用;五是加强重点调度。针对博望新一代天气雷达、马鞍山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等工程建设,高位推动,确保年内发挥作用。加大统筹协调,实现气象与应急、交通、农业、旅游、生态以及乡村振兴等的工作融合,加快推进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考虑
结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围绕目标任务,强化重点工作调度和难点攻坚,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