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土特产” 生金“百千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3 06:25

  闯出迟菜心的“百亿梦”

  “食在广州,菜出增城”。在增城区小楼镇,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味道鲜甜的迟菜心。“栽培”近二十载,增城迟菜心已逐渐形成特色产业,迟菜心的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入选“粤字号”国家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增城迟菜心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集种植、加工、物流、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园内有企业负责生产种植、品牌营销,有企业负责净菜处理、新鲜配送,有企业负责加工产品的生产推广,有企业进行种质资源收集鉴定、筛选和提纯品种,还有企业提供育、播、耕、收等农机服务。

  小楼镇竹坑村党总支部书记张柳青在今年当起了“村支书主播”,她认为,直播带货不仅能拓宽迟菜心销售渠道,还能给村集体带来收益。

  不仅村干部当起带货主播,产业园内还“跑起”网红小火车。产业园正打造研学基地、“共享乡村”民宿项目。不仅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增加村民收入,同时村民经过培训还能成为民宿管家,带动就业。

  在政府指导下,产业园正谋划更远的未来——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希望增城迟菜心产值能达到100亿元,这是我们的‘百亿梦’,也是我的菜心梦。”对于未来,绿聚来公司总经理张文彬充满信心。

  种植技术攻关、研发深加工产品、拓展直播电商渠道“带货”、推进农文旅创新融合发展,增城迟菜心不断闯出一条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老茶树焕发“黄埔红”新茶香

  在秋天的黄埔岭头山上,不少茶农正忙碌着采摘秋茶、扫野径、扎篱笆,热闹场面仿佛把人带回到过去的田园时光。山青、水秀、茶香、人勤,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岭头山开垦出千亩茶山,后来茶园一度沉寂,直至2021年,黄埔提出以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将打造“黄埔红”红茶创意园作为农文旅类的重点乡村振兴项目之一。六十载斗转星移,老茶树沉淀了深厚底蕴。2020年,这里引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经过选育研究,漫山遍野的老茶树焕发出“黄埔红”新茶香。

  “几年前的‘黄埔红’只有最常见的薯香,经过我们几年的选育,现在的茶具有独特的花蜜香,辨识度极高。香气鲜醇,茶味浓郁,唇齿生香,生津回甘持久,山野之气强烈且经久耐泡,饮用口感极佳。”刘仲华院士团队的技术人员董日波说。

  57岁的岭头村村民胡路钧于2021年回到岭头村跟着研究人员学习茶叶知识,见证了“黄埔红”的重生。回家乡做好黄埔红茶,这是胡路钧的选择,也是乡村振兴趋势下许多人的向往。

茶农正在采摘新鲜茶叶

  如今,岭头山上坐落着广州城区海拔最高的茶园,建成了茶叶种质资源圃。未来,这片茶山将精选出约400亩优质高产的茶树进行深耕,还会升级打造成具有生产、科研、文旅等多功能的“黄埔红”岭头红茶文化产业园。随着新农人、新技术、新理念的汇聚,“黄埔红”品牌得到进一步擦亮,产业新貌将带来新活力、新机遇。

  游上冬奥餐桌的这条鱼不简单

  据统计,每年经白云机场发送的鱼苗货运中,40%都是“花都鱼苗”。在众多“花都鱼苗”中,彩虹鲷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成功走上北京冬奥会餐桌。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花都区花山镇的广东五龙岗水产公司,这里坐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水产良种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培育的彩虹鲷具有耐低氧、肉质鲜嫩、无药物残留、品种纯正、颜色漂亮等优点,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去年,该公司的彩虹鲷鱼苗产量达到三四百万尾。此外,记者走访发现,小小的花都彩虹鲷带动起“大产业”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大棚智慧养鱼、探索套养模式……在花都,彩虹鲷养殖场渐渐从1家增加到35家,形成良种良养良销的全产业链条。水产养殖业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百千万工程”、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的重要产业。

  以花都彩虹鲷为代表,近年来花都区不断壮大渔业品牌队伍建设,引导成立渔业产业联盟、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去年建成广州市花都区现代渔业产业园,花都鱼苗也成为科技兴农的一张崭新名片。通过发展“工厂养鱼”、推进健康养殖等方式,带动全区近7万亩渔业养殖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去年,花都区渔业产值达到18.12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渔业产业格局悄然形成,推动“汗水渔业”迈向“智慧渔业”。

  海鸥岛上结“金果” “榴”住优产业

  广州市番石榴种植面积超5万亩,年产值达7.2亿元,除供应本地及国内消费外,还出口到海外市场,已成为岭南果业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记者来到海鸥岛上最大的番石榴种植农场佳硕农场,这里种出的全国独有的新品胭脂红番石榴。目前,该农场在番禺、增城种植新品胭脂红番石榴共550多亩,每年产量1000多吨。

  “我们从2000年开始研发培育,经过8年的研发试验,最终培育出这个新品种。”该农场负责人冯志佳介绍,新品种不但保留了传统胭脂红番石榴香甜、绵软等特点,还解决了传统品种存放期短等难题。

  “农业是朝阳行业,当下正迎来发展的风口期。”冯志佳希望新农人把农业当作一辈子的事业,真正扎下根去,以科学方法、现代思维浇灌它、呵护它。

  目前,海鸥岛的番石榴种植面积约310亩,种植农户约11户。围绕一片片果园,岛上休闲农业旅游、科普旅游得到不断发展,农场采摘受到市民游客欢迎。这一幕幕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高山迎“薯”光 飘香引客来

  结合时下流行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良口镇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番薯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生态休闲文旅产业发展,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东风,开展“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从化区良口镇高山资源丰富,海拔高、温差大、水源优等条件造就了高山番薯的优良品质,番薯种植面积达到约1600亩。其中,达溪村还被评为广东省“一村一品”番薯专业村。

  天气渐转晴冷,昼夜温差加大,良口镇达溪村迎来了高山番薯丰收季。近日,记者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前往海拔500多米的达溪村。村口旁的田间地头上,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挖番薯,村子弥漫番薯清香。

  位于从化北部的良口镇聚集了广州7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发展高山生态农业成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全镇的高山番薯种植面积约1600亩。其中,达溪村村干部黄小银表示,“在过去,我们都要出去卖山货;现在人们对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增加了,除了本地批发零售高山番薯,还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

  黄鸡生出产业“金”蛋

  鸡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来自广州白云的黄鸡凭借肉质细嫩、鸡味鲜美等特色,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名鸡等称号,深受大众喜爱。

  48年前,白云区江高镇江村村民谭钜添带领6名年轻人在荒地上搭棚子养鸡,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首创“养鸡场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江高模式”,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农业产业化潮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生产加工基地,白云区内两家主要经营企业向香港供应生鲜鸡,供应规模约占香港市场的三成,既有“鸡味”又新鲜的黄鸡受到香港市民的追捧。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白云黄鸡生产企业将目光锁定在禽肉产品产业链延伸上面,推出白切鸡、椒麻鸡、糯米鸡等多款特色预制菜。“网红”柠檬酸辣脱骨凤爪等更成了生鲜超市的热销品。

  目前,谭钜添带领团队在白云黄鸡的精深加工领域继续发力。“作为链主企业,就是要不断强链、延链、补链,要将鸡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这才是高质高效发展。”

  酸柠檬种出“甜”产业

  白云区钟落潭镇沙田村是全国香橼柠檬最早的生产基地之一。在这里,小小柠檬每年能带来近5000万元的产值。有农户年收入可达几十万元。

  柠檬是如何成为沙田村的特色产业呢?原来,沙田村种柠檬已有30多年历史。十年前,27岁的冯冠杰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沙田村学种柠檬,开始了一场跨界创业。在农业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乘着柠檬茶饮兴起的东风,冯冠杰这位半路出家的“理工男”与乡亲们一同把酸柠檬种成了“甜”产业,以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冯冠杰还在谋划推动沙田柠檬向第二、三产业发展,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作为省、市劳动模范,冯冠杰希望能发挥劳模的带头作用,用实干引导、鼓舞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富裕,让美丽家乡迸发更多生机活力。

  红掌绽放 “花样经济”

  红掌深受“老广”喜爱。早在20多年前,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已经引进国外红掌种苗试种,经过不断选育,培育出更适合本土气候特点、市民消费习惯的新品种。不仅如此,广州红掌种植企业还频频“触电”,与电商平台合作,试水直播,让“科研红掌”走进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广州从化区花卉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绿宝轩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红掌生产已有20年。记者了解到,早年红掌成品批发价达到50元。随着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红掌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2018年前后,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掌品种陆续面世,成品红掌的批发价大幅下降到每棵25元,甚至20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产销红掌盆花达到4000多万盆、切花约1000万枝。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红掌标准化引种试种、栽培研究的地区之一。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的红掌育种创新研究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自主培育红掌新品种45个,其中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6个,初步形成了新品种成果转化优势和全产业链式发展,奠定了在全国红掌产业中的优势地位。

  “鲩鱼”大产业带动共同致富

  来自南沙的鲜鲩是国内鲩鱼领“鲜”者,每天有10万斤供应至粤港澳大湾区各地,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如今,南沙鲜鲩已经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网红鱼”,讲述着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南沙拥有华南地区最大鲩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科技创新让小鲩鱼催生出大产业,在一批批院士博士等技术人员加持下,这里建起了“智慧鱼塘”,开设了育种中心,持续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南沙滨海湿地旁的天然咸淡水常年保持着2‰~5‰的咸度,孕育出鲜美嫩滑的鲩鱼,不仅没有泥腥味,还具有低脂、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

  作为南沙最大的鲜鲩养殖企业,诚一集团将水产养殖基地扎根于此,从土塘逐渐成为年产鲩鱼2万吨、年产值超2亿元的连片标准化鱼塘,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鲩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每天有10万斤鲜鲩“游”上大湾区餐桌。

  在鲩鱼大产业带动下,从南沙养殖巨头到珠三角养殖户,实现了“从先富到共富”。一批批养殖户来到鲩鱼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增氧机、投料机等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广开来,带动养殖户共同致富。目前企业已累计为广州、中山、佛山等地约4000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户均增收5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