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宝鸡的光辉历史,你一定也忍不住为这座宝藏城市叫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3:53

细数宝鸡的光辉历史,你一定也忍不住为这座宝藏城市叫屈!

2022-01-17 11:08 来源: 艺旅文化

原标题:细数宝鸡的光辉历史,你一定也忍不住为这座宝藏城市叫屈!

说起陕西,我们大都首先想到的是西安。

抛开兵马俑这等震惊世界的重大历史发现不说,西安造个地铁都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比,西安西边儿的宝鸡就太悲催了。首先,『宝鸡』之名就太(呆)萌了……

更可气的是,明明屡次登上历史舞台C位,甚至决定过中国历史的走向,比如『凤鸣于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但宝鸡的存在感就是弱爆了……

如果一一细数宝鸡的光辉历史,你也一定忍不住为她扶额叫屈!

01

姜水之畔:谁才是炎帝故里?

上古大神出生地、埋首处在哪儿?这种问题向来难以下定论。炎帝故里也不例外,数一数,竟然至少有5处!各地争论起来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山西高平自称『关于炎帝的遗存是最全面的,总数不下30处』; 湖南怀化郑重其事刊登了一篇《炎帝出生地新说》,来为自己正名; 湖南酃县更干脆,直接改名为炎陵县; 湖北随州则有些趾高气昂地编了本《炎黄会典》,给大家一一定位: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陕西宝鸡则只有炎帝祠、跟故里没半毛钱关系……

面对这种定位,宝鸡没有任何回应,颇有『你争或不争,炎帝故里都在我这里』的淡定。宝鸡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曰:从赫赫有名的古代鸿篇典籍里来——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国语·晋语》,成书于春秋,一说为战国或汉后) (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晚期) 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帝王世纪》,成书于西晋)

总结下来便是:黄帝一族起源于姬水,炎帝一族起源于姜水;而这姜水,就在今天的宝鸡境内。更有学者提出,宝鸡是黄帝从渭水上游东迁的第一个居住地。

流淌至今的『姜水』清姜河,图源:老树皮

无论这些观点是否属实,可以肯定的是,早在8000年前,就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原始先民群在宝鸡繁衍、生息,并且已经出现原始农业,是中国最早的旱地农业起源地之一

中华民族的黎明时期,就有一束光率先投射在宝鸡大地上,迸发出文明的光耀。至于到底是不是炎帝故里,那又何须争辩?

宝鸡关桃园遗址出土23件骨耜,证明8000年前的宝鸡已出现相对成熟的原始旱作农业

宝鸡关桃园遗址2002年挖掘现场

02

凤鸣于岐:毋庸置疑的周王故里!

周武王姬发雄赳赳气昂昂地攻下朝歌、大灭商王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你可能不知道,姬发的父亲——周文王姬昌才是『被凤凰叫好』的男子。

传说,岐山脚下的姬昌仁政施德,遂引来凤凰为其鸣唱歌颂。划重点:周朝『龙兴之地』就在宝鸡境内、岐山脚下——周原(今宝鸡岐山县、扶风县、眉县一部分)。

周原凤雏建筑群大型建筑遗迹俯视图

尽管武王灭商之后,政治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但周原始终是个充满仪式感的地方

许多重大政治活动,如祭祀、宴飨、册命、赏赐等仪式仍不断地在这里举行,需要青铜礼器;

有的贵族,即便在外地当官,死后还是要下葬回这里,需要青铜明器;

生活讲究的旧贵族们也多生活在这里,遇到战乱,带不走的宝贝就地挖坑一埋……当时最盛行的宝贝,还是青铜器……

殷商文化资深研究学者尹盛平、罗西章先生为庄白窖藏出土文物拓印拓片

在周朝,一讲究『仪式感』,就少不了青铜器。因此周原仿佛成了『生产青铜器的永动机』,让其它地区望尘莫及。

不仅量大(多墓葬、多窖藏),不仅从汉代至今不断有新的器物出土,而且多『禁止出国展览』等级。

晚清四大国宝↓

左上:大盂鼎,左下:虢季子白盘;右上:毛公鼎;右下:散氏盘

『簋王』:厉王簋↓

目前已发现最大的簋

『这里有中国』:何尊↓

铭文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逨盘↓

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折觥↓

无论是最早出现『中国』这个字眼的何尊,还是至今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家庭、血缘、祖先等文化观念,周朝都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影响最深的王朝。

一向低调的宝鸡,就是周文化、乃至周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文化最直接的源头

03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乱世见真章

中国老话里有很多关于『考验』的句子,比如:患难见真情、乱世出英雄……

宝鸡就是这么一个带有悲壮气氛的地方,太平盛世里甘愿做个配角,一到天下分裂的乱世,咽喉重镇的地位才被突显出来。

图源:站酷@大冬瓜

由于宝鸡、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一条狭长的河谷,两个城市就是拴在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旦宝鸡失守,敌人便会直捣西安乃至中原政权的各个都城

图源:地图帝

宝鸡第一次在乱世中大放异彩是在著名的楚汉争霸。当时刘邦被项羽贬到汉中,几乎无北上东还的希望。(汉中位于陕西南部,属南方;关中位于陕西中部,属北方;两者中间横亘着秦岭)

战神韩信明面上修五百里栈道稳住项羽,暗中走陈仓道(宝鸡),出其不意地帮助刘邦回到中原大地。没过太久,项羽被逼乌江自刎。可以说,是陈仓(宝鸡)的崇山峻岭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宝鸡的『第二次』隔得也不远,就在东汉末年的蜀魏征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出于谨慎,选择陈仓作为杀进关中的突破口。但这一切都为曹魏所料,故往陈仓派了个『无名小将』。

为什么没有派大将?陈仓这地方,只需派兵守住,任凭诸葛亮数万军队使尽浑身解数也攻不下,派大将反而大材小用了!

后世,宝鸡在乱世中的关键作用只增不减。

例如著名的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入蜀,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则北上逃往灵武(今宁夏境内)称帝,都需要经过扶风(宝鸡),是扶风保住了唐王朝一百多年的『余脉』。

还有五代十国乱世中,凤翔(宝鸡)一直是割据政权们趋之若鹜之地。后期,宝鸡始终掌握在中原王朝手里,最终北宋才能借宝鸡轻易消灭后蜀,结束五代十国纷争。

安史之乱唐玄宗、李亨逃亡路线图 图源:地图帝

五代十国分布图 图源:地图帝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宝鸡经得起乱世『考验』,却又深藏得住功与名!何其壮哉!

04

宝鸡法门寺:地宫一开,半个盛唐

关于盛唐的想象,你我皆有。但在过去,我们只能在李白的诗句、在周昉的画作里遥望盛唐。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博物馆藏

直到1981年,宝鸡扶风县法门寺轰然倒塌,一座唐代地宫惊现在世人眼前。

1981年法门寺塔倒塌后照片

关于盛唐的想象,一下子切切实实落了地、完完整整俘获了人心,全因这些珍贵罕见的出土文物:

唐朝人如何吃茶?↓

之前通过图画、文献等资料,人们推测唐代大约有十几道茶礼程序。法门寺一套16件茶器的出土,正宗唐式饮茶法得以完整串联起来

烘焙茶饼的纹银笼子、印有祥云纹饰的碾罗器、筛茶末的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放椒盐的鎏金盐台、拍击汤面的长柄银勺、饮茶的鎏金茶碗……

唐朝贵族吃个茶,可真是精致!讲究!啧啧~~印证了前面第二节·周原篇所说的:宝鸡真是个有仪式感的地方

左:唐·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右:唐·金银丝结条笼子

左:唐·鎏金花鸟纹银茶槽子、碾子,右: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左: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右:唐·蕾纽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

左:唐·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装茶点用),右:唐·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

唐朝最有地位的女性穿什么?↓

武则天,穿什么?答案就在法门寺地宫里。

法门寺地宫前中后室都出土丝绸织物,以一个腐朽的白藤箱为精粹。含收纳了各类织物足足780层,铺开有400㎡,其中还有一件武则天穿过的织金锦绣裙,可惜已被氧化成碎片。

幸而5件供奉佛祖的蹙金绣完整保存下来了,我们才有幸一窥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由上好织物和平均直径仅有0.1毫米的黄金拉丝制成,金丝最细之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每米金丝上还缠绕了3000多圈金箔,工艺之精,现代技术也难以企及

武后绣裙残片

紫红罗地蹙金绣套装(供佛像穿着)

究竟什么是秘色瓷?↓

陆龟蒙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让秘色瓷成了世间人追逐的对象。

然而它任性得秘而不宣,除了在一些唐宋文献中偶有记载外,人们甚至连『秘』字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所以当法门寺物帐碑上出现『瓷秘色』三字,瓷器界的轰动可想而知。14件青釉、黄釉秘色瓷让所有谜团尘埃落定:『秘』即珍稀、供御品之意;『秘色』之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深埋千年,仍釉色翠莹、温润如新

物帐碑上记载的秘色瓷

左:唐五代秘色瓷八棱净瓶,右:唐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

眼看这些遗物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唐朝宝物,人们纷纷记住了扶风法门寺,但忽视了是宝鸡的历史人文底蕴让法门寺在这里扎根、『锁住』盛唐风韵

05

委屈宝鸡:改名风波

在前面几个小节里,你大概也注意到了——宝鸡历史上曾被唤作『陈仓』、『扶风』、『凤翔』,随便挑一个,都比『宝鸡』更雅致、更有历史感。

『宝鸡』之名,从何而来?

宝鸡植物园,图源:华商论坛@影像用户06622

这个问题,实在众说纷纭。比如,秦穆公时代天降神鸡;唐玄宗儿子唐肃宗不喜欢『陈仓』之名,但又不懂地理重复用了『凤翔』之名,最后用『宝鸡』顶替……

真正『宝鸡』之名落在这座城市头上,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陈仓』、『扶风』、『凤翔』都作为区名、县名保留下来了,偏偏最能代表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地级市市名用了『宝鸡』

这如何能不让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人忽略?宝鸡,真是中国『最委屈的城市』,没有之一!

宝鸡的人文底蕴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信深爱历史文化的你,一定会读懂她。

-END-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飞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全平台同名),专注有温度的文化旅行,分享佛教艺术/考古/古建/博物馆等实用知识,邀请文化专家通行看文物古迹,深度体验文化遗产之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