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峰又将至,头回客怎么变成“回头客?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06:28

原创 天津广播 天津广播

天津

从西北角早点到狮子林桥“跳水大爷”,再到小龙女变身“盘头大姨”,天津这个制造业城市,今年却从天而降了一波文旅流量;

数字上看,天津接住了这“泼天富贵”,仅中秋国庆假期,天津实现旅游收入121.85亿元,较2019年增长67%。

元旦春节假期将临,又一波传统意义上的客流高峰到来,天津文旅,如何吃定这一波波流量?头回客能否变成“回头客?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天津味?

南开区古文化街是天津的文旅名片。虽然是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又是平常周末,仿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街道上,依然不缺游客量:一个个旅行团在导游的讲解下快速穿街而过。许多店铺门面檐下一幅幅极具江南造园艺术风格的苏画。构图生动有典,砖、木雕刻装饰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吉祥喜庆寓意。

天后宫、天演广场是这里的地标。天津因漕运而起,因近代开埠而兴,这一带是天津妈祖文化、漕运文化、河海文化的发源地。在原严复故居所在的天演广场,有些头戴红帽的外地游客驻足拍下了严复铜像,而后匆忙跟上旅行团继续向前,还有三三两两的散客在相声茶馆前询问价格;不远处的商店里,游客会购买一些泥人、麻花作为伴手礼,津味特色的小吃,更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来自北京的两个大学生游客,买了些杨村糕干,又每人买了一个热乎乎的耳朵眼炸糕,在冬日的暖阳下品尝起来,记者走近和这两个男生攀谈得知,他们是在网上看到古文化街是天津必打卡的地方,就慕名前来。

“没赶上西北角早点的时间,到这里也能吃到天津的小吃,价格也还不错。”

“相声文化表达出来了,很有天津文化特色。”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津门十景之首……天津古文化街,这个长度687米的商街如今已是当之无愧的天津文化名片,是很多网络大V推荐的天津必打卡地之一。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旅场景必须与时俱进,升级换代,激发游客深度体验的兴趣。记者在古文化街采访时遇到了一群在天津上大学的本科生,一行人带着专业的摄影器材,希望在这里寻觅到更深层次的“天津味儿”。

“泥人张、风筝魏,能让人记住的老字号不少,要是能在这里看到制作的具体流程就好了,会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到天津文化。”

有这样需求的游人不在少数,尤其沉浸式体验正是当下旅游业的流行趋势。古文化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皇会”,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让人有沉浸式的民俗文化体验,但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天天有。

古文化街一些商家开始自发探索新路,通过网络平台小试牛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折扇店主说,他的客流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在自媒体上拍摄的短视频。

“我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手艺。因为新奇,所以很多人在线上看完,就会来我店里现场看,也就带动了销售。”

“不过,这样操作的店主不多。”这位店主的言语中颇有些遗憾,他很羡慕北京胡同的旅游生态:“很多人去逛胡同,是为了探店,不止是为了进一家,而是整条胡同里都有得逛,咱古文化街也能这么干,整理品牌商的品类、手艺人列表,集中宣传,设置指引牌,营造探店气氛,让游客慕名而来。景区也可以联合商户做一些鉴宝拍卖、非遗集市,营造出文化氛围嘛!”

可以期待的是,按照《老城厢-古文化街商圈建设方案(2022—2025年)》,一些大动作将开始,比如,除了皇会、庙会、妈祖娘娘巡游等传统展示活动,还将与现代读书沙龙、音乐剧、话剧、艺术展等文艺活动相结合,德云社将搭建特色剧场,以演艺带动沉浸式文旅产品的成长。

“除了文化氛围,还得有生活气息。”有着近300万粉丝的旅游博主“常跑跑”曾多次到天津游览,宣传天津旅游。而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字号,她还曾在古文化街上见过一些与天津并不相干的网红小吃摊,这让她感觉很“出戏”。

“今年天津跳水大爷火了,盘头大姨火了,西北角早点火了,为什么?因为游客的心态变了,单纯玩景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游客到一个新的城市,是想看当地人的生活,当地的味道。”常跑跑说。

国内的各类古街古镇都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逐渐走向“千篇一律”,每到一个城市,常跑跑甚至会有意躲开古街古镇。如何把天津人生活和乐观精神的“活水”引入古文化街?有许多文章可做。

对此,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杨德进解读说,能够满足文旅产业发展的历史资源被大批量开发,供应量充足,但大多数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导向作用下,一味复制粘贴“网红模式”,忽略了在艺术美学、文化精神方面价值维度挖掘,对新兴消费需求把握不充分。

“网红小吃,全国复制,因为这种模式经历了市场的考验,就把它们从一个市场移动到另外一个市场,商家觉得没有风险。但游客在文旅消费中会出现麻木感、疲惫感,流量也会逐层降低,它是不可持续的。”西北角小吃的“火”,恰恰给人这方面的启示,如何把独特性和新消费需求对接好,形成文旅新模式。

在常跑跑去过的古街、古镇里,浙江绍兴的安昌古镇特点最突出,因其以酱制品文化为主题的生活气息浓重,古镇里有常住居民,酱肉、腊肠、酱鸭在沿街廊下入目皆是,浓浓的酱香味飘散在老街上,游客还可以进入当地的酱油厂参观酿造过程:“古街、古镇的味道,来自于当地人的真实生活,这也是天津可以借鉴的地方。”

总之,天津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文旅IP资源,提升留住人的文旅产品线,前景广阔。

古与今该如何交相辉映?

离开古文化街,沿海河向南,有一片著名的工业遗存开发项目——棉3创意街区。

这里以始建于1921年的天津市棉纺三厂为基础开发,是天津首个集创意设计、商务咨询、艺术展示、新媒体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创意街区,被列入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录。在这里,每年举办300多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古今碰撞交融的独特艺术美感成为这里的初衷和卖点,很多游客买账,也有着更多地期待:

“这样的工业遗产是天津人的记忆点,这样既留下来了,还利用起来,既有历史感,也有生机。”

“我就是觉得开发得有点表面,印象不那么深刻,要是挖掘得再深一点就好了,告诉游人,为什么保留下来的是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我是做了一些功课,才知道这里是宝成裕大纱厂,这么著名的地方,应该更突出出来啊!”

其实,棉3创意街区所包含的20多万平米建筑群,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远比游人浮光掠影转一圈所能体会到的多得多——1920年前后,一批商人与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分别投资,在这一地区建起了宝成、裕大两座纱厂,带动了天津纺织和轻工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上青天”的格局;20世纪30年代,宝成纱厂在国内首创8小时工作制,早中夜三班倒,开当时产业界先河;如今,这里已是天津唯一保留下来的棉纺织厂旧址。

而从棉3出发沿海河东路一路向前到十四经路,河边的天津金茂汇,是我市在海河东岸打造的另一座标志性建筑。它以原有的天津第一热电厂为基础,对旧有建筑进行转化更新。漫步于项目建筑与海河东路之间的广场公园,脚踩大理石,背后是修旧如旧的红色砖墙,确实有一种古今交错的时空感。

但其实,天津金茂汇所在的地块,远不止“天津第一热电厂旧址”这一个标签——早在1765年,长芦盐商集资在这里修建了一处私人园林,因为专供乾隆皇帝巡幸驻跸,所以取名“柳墅行宫”;百年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名为“北洋武备学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均毕业于此……而这些历史,现场没有提示,很多游客甚至是当地人都不知道。

“我是天津人,就知道北洋和津南小站有关,没想到这里也有这样的历史渊源!这一下子逛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可惜了,这些历史在这都没有体现。”

“现在看,这里就是一个河边的绿地公园,除了这个红墙当背景,特色不鲜明。但是如果把您说的这两段历史在这做一些布置,我觉得慕名而来的人会更多!”

“无论是从天津工业史,中国近代史,还是红色历史的角度,我都觉得棉3还有热电厂这两块地方,都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利用空间。尤其是该围绕历史多做文章!”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城市作家徐凤文。他所设立的百部书房就在棉3创意街区。不久前,他撰写的《天津传》首发即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他又是一位独立策展人,曾主持策展民国物语、张家老爹的理想国、北疆博物院等文旅场景项目。

“单纯以第一热电厂为背景做开发,浪费了这块土地上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为一个单纯的热电厂,不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是柳墅行宫和北洋武备学堂,它所承载的历史是有天津特色但又属于全国的。尽管实物不存在了,但记忆和共鸣属于全国各地。”

“还有棉3,这里承载的历史价值,绝不是普通的网红打卡地能比拟的。”徐凤文说,光有历史也不行,还要找到新玩法,让文化与体验形成有机整体。

“情绪价值,精神共鸣,这是现在游客的需求点,但跟网红小吃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单纯把不倒翁小姐姐复制到天津,那么与当地文化就是两层皮,只有我们自己开动脑筋创新、创意,推出天津独有的产品,才能站得住脚。”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杨德进说。

在这一点上,徐凤文与杨德进观点一致,也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徐凤文先后参与和策划了多个文旅场景项目,比如北塘古镇今年推出的沉浸式时空展“猫塘秘境”。

“这是我的创意。”提起这个展,徐凤文面有得色。“我们构思的时候,恰好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丢失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大英博物馆里有很多是两次鸦片战争时从中国掳走的文物,那这就与北塘这个地区的历史有了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从大沽口登陆的嘛。我们就想用这一点去引起当代人的共鸣。”

找到了点,又该如何吸引人来?徐凤文想到了猫。

“我们本意就是想吸引年轻人——他们有出游的意愿,有了解历史的兴趣,消费意愿更强。很多年轻人喜欢猫,所以我用猫的视角去讲述、互动。”

最终呈现出的猫塘秘境,以一只猫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不同空间,讲述了北塘渔村的“九曲三江水,一网两舱鱼”种种生活记忆;亦有被卷入战乱纷争的小镇风云……对历史迷、军事迷、古风迷,又或者是仅仅想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的游客来讲,这里都有足够的新鲜感和体验感。

“这就要比单纯罗列文物、讲述历史有更多的代入感,但是作为策展方,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发掘整理这里的故事和历史,寻找与当代人和时代相关的内容。”徐凤文说。

这种古为今用的操作,也是杨德进的思路。他表示,要可持续的做好文旅产业,还是得瞄准现代消费需求,引入青年创新创业人群和更广大的民间艺术家进入街区,形成新的业态,“形成我们未来的场景性消费。”

记者手记

当今时代,游客已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更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留住感受,或是通过专业化的研究探寻历史中的秘辛。谁能满足这样的需求,通过深挖资源禀赋提供更多独到体验,谁就能让更多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循环。

天津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禀赋,文旅资源丰富,而要刺激文旅产业有效需求,形成持久消费,就要用好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历史资源,更深入、更开放的创新景点运行模式——如此,才能长久地接住这一波波“泼天富贵”,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原标题:《观察 | 旅游高峰又将至,头回客怎么变成“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