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极深而研几 厚积而薄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6 22:52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王天巍 黄兴瑶 何润洁

  作为灾种多、频率高、危害重、损失大的气象灾害大省,如何在天气气候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发挥好气象保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由此大力发展研究型业务,提高区域数值预报核心能力,已成为广东气象部门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9年,成为发展研究型业务首批试点省份以来,广东省气象局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全省一盘棋的思路分层次推进,加强重大科研攻关,促进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了“业务-科研-再业务”的良性循环。

  目前,研究型业务建设在纵深推进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构建起“9-3-1” GRAPES_GZ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广东智能网格预报能力显著提升,“基于ECMWF集合预报与GRAPES-3KM中尺度逐小时循环同化模式的广东网格定量降水预报方法”在第一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交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夯实研究型业务信息化基础

  数据支撑是开展研究型业务的基础。广东省气象局大力推进“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完善全省数据支撑环境,持续提升数据时效和在线服务能力;建成气象数据备份(深圳、广州)中心,实现主要资料异地备份、提升卫星和相控阵雷达等海量数据存储和在线服务能力。

  同时,广东省气象局建设“天镜”监控平台,开展省级“天镜”本地化定制开发,在广州示范业务实现相控阵雷达等综合监控;建成探测设备全网在线监控平台,实现监测在线、远程诊断、指导维修等仿真重现;依托高速宽带网络,实现探测、装备物联一体化;建立标准数据接口,实现扁平化全域数据服务。

  双“天”平台为数据共享提供了优质的数据支撑,促成数据质量控制“从无到有”。广东省气象局建设的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历史区域站数据质量回算、实时质量评估、个性化定制和5分钟数据质量控制“从无到有”。

  着力提升预报关键核心技术

  “要想研究型业务有突破性进展,关键是发展自主可控的预报技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张邦林说。

  该研究所自2000年以来,始终致力于自主研发GRAPES_GZ数值预报系统,系统自2004年正式业务化运行至今已有16个年头。

  “9-3-1”GRAPES_GZ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中的9公里分辨率台风模式、3公里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已获中国气象局业务准入,1公里超高分辨率的短临数值预报模式处于业务试运行阶段。其中,3公里分辨率中尺度模式经中国气象局第三方检验评估,其晴雨预报、暴雨TS评分均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数值模式;1公里模式为全国首个超高分辨率业务模式,具有逐12分钟更新同化雷达资料、滚动6小时预报能力;9公里分辨率台风模式分别提前72小时、108小时预报出今年“海高斯”和“鹦鹉”台风生成,对“巴威”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仅30公里。

  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只是广东众多科研单位的一个缩影,在实验室对面的省气象台,业务科研人员则24小时昼夜不断地对载有预报服务数据的“大网”进行释用、订正、检验……

  持续拓展精细气象服务供给

  除了在预报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广东省气象局还大力发展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

  聚焦需求,该局不断推动城市内涝、山洪等灾害风险预警技术研发,开展精细预警服务,提升风险研判能力;基于人工智能会话引擎开展精细化防灾减灾服务,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实施专业气象服务“三张清单”,加强重大项目服务保障,联合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气象指数巨灾保险、气候适应型城市等业务服务体系,有效推进气象融入行业生产;持续推进数据融合技术、实时动态靶向发布技术研究,不断提升公众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建立岭南生态气候标志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研究;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精细服务技术,更好发挥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激发基层科研业务活力

  全省一盘棋,分层次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是广东省气象局激发基层科研业务活力的重要举措。省局直属单位将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研究型业务建设重点,地市级气象部门则以精细服务为重点,结合本地特色,制定本市的研究型业务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一市一策。

  广州市气象局开展超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和智慧城市气象观测试验,研究不同波段雷达的协同观测应用,提升相控阵雷达数据质量;深圳市气象局开展智慧城市气象观测与服务试点工作,形成了覆盖粤港澳地区,水平分辨率1公里、垂直分辨率0.1公里的精细化立体实况分析资料;湛江市气象局建设琼州海峡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平台,初步确定了湛江东海岛宝钢、中科炼化等大型企业在强降水、大风、高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生产需求阈值……

  广东省气象业务科技人员将持续发力,确保业务平台更加高效智能、预报核心技术更加自主可控,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提升现代气象业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