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 解读评论 制度护航,江苏创下这个“全国唯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36

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这一决定,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其中专门用一部分篇幅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

“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铺就了通向美丽中国的绿色大道。

据了解,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高位推进,今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省委书记娄勤俭就亲自带队拜访生态环境部,促成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部省合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江苏省省长吴政隆共同担任,充分体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意志,以及生态环境部对我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可。

顶层设计,建设生态文明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

江苏也不例外,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

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体现了从工业化观念向生态文明观转变,从对地球资源占用和消耗转变到保护地球,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正从经济理性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相结合的观念转变,体现了地球大爱的思想,“不光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关心更多生命体在地球的生存,当然这最终也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服务的。要让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更好地可持续下去,进而更多地造福人类。”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东表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要从制度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意义、理念、方针、目标与制度再一次进行了强化与确认。“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朱晓东说,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即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最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具体应该怎么做,实际并不容易。”陈雯表示,“从理念上,我们要去敬畏、尊重、了解、学习自然,和工业化相比,保护自然是相对新的一个领域,要贯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推进绿色、可持续的社会建设,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推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更少干扰自然的同时,使人类更好地繁衍生存下去。这就需要理念、技术、制度多方面有更大的创新。”

在我省,生态环境领域正不断探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是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则是充分发挥治理体系效能的根本保障。”省生态环境厅综合业务处处长张雷表示,我省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将改革不断深化,深入集成创新,在管用、有效、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解决了一系列突出环境问题,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上凸显成效。体系和能力不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科学保障,部省共建正是搭建了一个高规格推进的有力平台。

根据试点合作框架协议,生态环境部将与我省合作建立区域应对、污染防治联防联控、环评会商、信息沟通等机制,指导重大产业转型、布局调整。还将支持和指导沿海城市开展“湾(滩)长制”试点工作;支持“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共同建设泰州卫星生态环境应用示范基地,实现长江流域江苏段应用全覆盖;支持徐州贾汪区等建设国家级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等。

近年来,我省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独特的解决污染问题的经验,为试点打下良好基础,如“1+3+7”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十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规划、环境标准能力建设三年规划等。为实现“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目标,我省还加快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全过程监管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制度,提前一年将固定污染源全部纳入管理范围。编制完成“三线一单”,初步实现全省环境空间管控和环境管理的系统集成。

压实责任,强化制度执行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固化为制度,加以坚持和完善,同时严格强化制度执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和完善并坚决执行这些制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

以治水为例,我省一手抓水污染防治,一手抓河湖水域岸线整治,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级总河长,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将断面长制从国考断面扩大到省考断面,每个断面由市县两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断面长,按月通报不达标断面、劣V类断面水质状况。

环境保护并非单打独斗。今年2月,我省在全国首创的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上线,实现纪检监察机关全流程、嵌入式再监督,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办结群众举报27万条,环保执法效率和老百姓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合力攻坚,源于综合监管平台对13个设区市问题线索统一监督管理,将14个担负生态环境保护法定监管职责的部门全部纳入,纪检监察机关对各地各部门实施全流程实时监督。

“江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是绕不过的一道坎。”朱晓东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生态环境,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我省生态环境系统既坚持依法依规监管,又体现了有力有效服务。

“对环境质量改善滞后的一些地区,比如去年以来徐州、镇江、常州等地大气质量改善难度大,省厅开展精准帮扶,把服务送到一线。”张雷介绍,生态环境厅建立了厅市会商机制,指导地方腾出环境容量,调整发展空间,通过积极工作,连云港盛虹项目成功落地。开展厅局合作,主动先走一步,联合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打通环境治理的瓶颈障碍。关注重点群体,与省台办共同开展台资企业生产经营调研,出台服务我省台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我省还出台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三年建设计划,争取金融对环境基础设施提供长期低息支持。聚焦服务企业,以严管强化企业不敢污的意识,以真帮企业解决不会治污、治不好污的问题。建立“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组织开展“千名环保干部与企业结对帮扶”活动,搭建环境治理供需平台,及时解决企业在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需求。组织银企对接会,大力推进环保贷。

方略既定,更需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让更蓝的天、更绿的山、更清的水、更优美的环境,永驻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