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沟里建起的“商业街”烂尾7年,开发商称被县乡“忽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9 06:15

“如果我爸不是被县乡两级的多份红头文件给忽悠了的话,那个几百万的山村建设项目也就不会烂尾,我也就不会来西安打工还债了!”说起干建筑的父亲遭遇的艰难,甘肃庆阳小伙小鲁很无奈。

造成房子搁浅,面对巨额投资无法收回,鲁先生欲哭无泪。

山沟里建起的典型“商业街”,如今已烂尾7年

11月初,就小鲁反映的问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来到甘肃庆阳市华池县采访。华池县山庄乡属于一个偏僻的小乡镇,翻山越岭的一条公路,穿越乡政府所在山庄村。在乡政府对面,有条宽十几米,两边建起的商住二层的数十间房,算是整个街道最繁华的地段。令人唏嘘的是,这条所谓的商业街,大部分房子闲置着,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开始变的破旧。

建好的房子,政府人为变成“搬迁房”文件下达又没实施,造成房子搁浅

小鲁的父亲鲁先生就是这条商业街的开发商。据鲁先生介绍,2014 年5月经华政发[2014]105 号文件批复山庄乡凤翼台新区开发暨新农村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庆阳市振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承建,并于2014 年7月与山庄乡人民政府签订《山庄乡凤翼台新区开发暨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合同书》,自筹资金投资建设40 套上宅下店结构的商住一体房屋,该工程于2014 年7月动工,2015年12月底竣工并通过县级验收。

鲁先生称,因为山庄乡位置太偏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他们考察这个项目很久后,才在薄利基础上实施的。当时为了这个项目,他们拦河坝,筑高墙,平山地,好不容易才平整出这块地段来。因为是乡里最大的一个项目,他们公司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物力,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度还被当作典型参观过多次。

据当地村民张先生介绍,他们乡一直偏僻贫困,所以当地看到有公司投资建设商业街,建设农贸市场时,他们都很高兴,期盼着乡政府所在地有个好的商业环境,没想到楼盖起来很多年,仅卖出去了十几套,其他都闲置着,怪可惜的。

沿街盖好的40户房子,被县发改局主动安上了“易地搬迁”帽?

鲁先生介绍,他们建设的房子竣工验收后以每套36万元不等的价格开始出售,当时已出售多套,还有很多潜在客户来咨询他们的价格及后期的装修改造。

鲁先生称,2016年底县发改局领导主动找到自己,称有一处移民搬迁项目,因修路的原因,无法正常实施,县发改局将研究决定把那个地方的易地搬迁40户的指标用于山庄乡这个项目上来。对此,县发改局领导还专门提出,现在出售36万元,每户按政策补助3万元,房子就得降价至33万元一套,同时按政策还给每户15万元的贴息贷款。

对于县发改局的这个提议,鲁先生感觉很不错,一是完成了县里易地搬迁指标;二是购买房子的人能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三是也便于他们快速售房回笼资金。

鲁先生称,有了这个提议后,县发改、国土、环保、山庄乡等部门相继进行可研报告并办理审批手续。

鲁先生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17年2月,县发改局提请华池县人民政府十八届第3次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变更2013年乔河乡火石沟门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该项目变更为搬迁山庄乡大庄、尚湾等村贫困群众40户201人,新建上宅下店住宅40套4278.4平方米并配套道路硬化、人饮工程、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本项目总投资 993万元,其中国投125万元、省投36万元、县级配套73万元,群众自筹825万元。要求该项目于2017年3月开工建设,2017年6月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政府的补贴文件“落空”,建成的房子难卖出?

鲁先生称,事情按进展推进,针对他们这个项目(大庄),2017年3月13日山庄乡人民政府以乡政府发[2017]35 号文件《关于请求拨付2013年易地搬迁山庄乡山庄村安置点项目专项资金的报告》,县发改局于3月18日以华发改发[2017]80号文件《关于申请拨付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山庄乡山庄村安置点资金的报告》,请求县财政局拨付农户住宅补助资金113万元。县财政局以这部分资金已被用作其他,没钱支付为由,迟迟不予支付。

鲁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他们公司拿着县里的红头文件,对群众进行了宣传。已按照承诺和政策规定,为2015年12月已购买本安置点农宅的10个农户申请落实每户贴息贷款15万元;其余已购买的10户农宅农户贷款至今未落实;剩余20户群众因政府贴息贷款不落实无法购买,至今无法住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住宅。

鲁先生称,这里一共40 套上宅下店住宅,有10户交了18万元,因当时按县发改局文件宣传,有3万元补贴和15万贴息贷款,但是因政策没有落实,这10户购房者称开发商把他们忽悠了,拒交剩余的18万元。其他有购房意向的,称前面都有补贴,何时补贴政策完善了他们才选购。

鲁先生称,政府政策的模棱两可,造成房屋长期闲置。当初县发改局、县政府如果不下达红头文件,他们慢慢出售的话,资金早就回笼完了。如今政府多部门发的红头文件落空,直接将他们项目“忽悠”成了烂尾。在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资金双重压力下,致使自己的小公司陷入破产边缘。儿子无奈到西安打工赚钱,帮自己慢慢还债。

说到这里,50岁的鲁先生趴在墙根失声痛哭。

县上申报的“易地移民”方案市上没同意,导致未立项

鲁先生称,下达的红头文件落空后,他多次向有关单位反映,山庄乡人民政府回复:2016年5月,县发改局编制了《华池县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调整变更方案)》,并上报市发改委申请变更,但该项目方案变更报告上报市发改委后,市发改委认为山庄乡山庄村凤翼台属于自主开发项目,且项目已建成,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按照该项目变更时限属先建后批项目,故未同意报省发改委审批,导致此项目未立项。

对于此答复,鲁先生称,既然2016年5月上报市发改委不予立项,为何2017年2月华池县人民政府十八届第三次常务会议决定变更易地扶贫搬迁?如果市发改委不予立项,华池县国土、住建多个单位为何要批示文件?如果市发改委不予立项,为何2017年3月13 日山庄乡人民政府以乡政府发[2017]35 号文件《关于请求拨付 2013 年易地搬迁山庄乡山庄村安置点项目专项资金的报告》?县发改局以华发改发[2017]80 号文件《关于申请拨付 2013 年易地扶贫搬迁山庄乡山庄村安置点资金的报告》,请求县财政局拨付农户住宅补助113万元资金到哪里去了?

易地移民不成立,县乡红头文件从何而来?

华商报大新闻记者与鲁先生一起来到华池县发改局。主管副局长方某介绍,当年(2016年),虽然他没有参与这件事,但知道这件事,这件事并没有落实到位,他不清楚具体真实原因,只是后来鲁先生向上级反映后,他们准备相关资料时,才详细了解此事的经过。

方某打开一份上报的资料介绍说,原乔河乡火石沟门田桥安置点于2013年9月审批,但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不能正常实施,经2017年2月13日华池县人民政府十八届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将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乔河乡火石沟门村田桥安置点建设项目变更调整至山庄乡山庄村凤翼台实施,利用上宅下店式住宅40户160间安置40户搬迁户。县政府常务会议之后,县发改局编制了《华池县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乔河乡火石沟门安置点)调整变更方案》,并上报市发改委申请变更。在该项目申报变更过程中,各级督促拨付历年滞留项目资金,我们提前完善了拨付项目资金资料。但该项目方案变更报告上报市发改委后,市发改委认为山庄乡山庄村凤翼台属于自主开发项目,且项目已建成,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按照该项目变更时限属先建后批项目,故未同意报省发改委审批,导致此项目未立项,该项目不属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

对此,鲁先生称,他手里拿的“红头文件”多是2016年底或2017年初华池县政府相关部门批复的立项、用地、环评、财务拨付等文件,既然称山庄乡山庄村凤翼台属于自主开发项目,不属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不能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那么这些政府的这么多“红头”文件又是从哪里来的?出那么多“红头”文件公信力在哪里?

鲁先生多次到政府相关部门反映,均无结果。

113万元易地移民专款,到底去了哪里?

既然乔河乡火石沟门安置点项目未实施,山庄乡山庄村凤翼台属于自主开发项目不属于易地搬迁项目,那么每户3万元、共计113万搬迁专款到哪里去了?在鲁先生多次追问下,华池县发改局副局长方某称,这部分钱的确是花到其他地方去了,政府层面不叫“挪用”,称为“甩用”就是这个项目资金甩到其他项目上去了。具体是否“甩用”,何时“甩用”,只能问华池县财政局。

政策反复,造成扶贫搬迁点建的房子销售策略反复,以至于前后不一,房子无法出售。

鲁先生跟华商报大风记者来到华池县财政局,该局负责人称,他是最近几年才到财政局,2017年的事是上任局长负责的。该负责人耐心听取了鲁先生的反映后,当即打电话向县发改局了解情况。之后该负责人称,发改局答复当年乔河乡火石沟门安置点项目因修路无法实施,初步意见把该指标用于山庄乡山庄村凤翼台项目,2017年上报到庆阳市发改部门时没有得到批准,这政策就没有再实施。

鲁先生称,据他向上级反映后所知,113万元专项资金在2016年底就被政府挪用,而华池县发改局等部门的红头文件是在2017年批复下达的,也就是说,在这部分专款早已挪用的情况下,还形成一系列的‘空头’文件。

华池县财政局负责人称,他们财政部门对于两年无法实施的资金有个“盘活”政策,这部分资金已被盘活到其他用钱的地方,至于何时盘活,又用到哪些项目上,他们不对个人答复,只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答复。相关问题建议鲁先生还是要到县发改局询问。

鲁先生无奈地问:这113万元易地搬迁专项资金无论是发改局称的“甩用”、财政局称的“盘活”,但本该用于百姓搬迁落户的惠民资金,最终到底被用在了哪里?政府部门大大小小出具了十几份“红头”文件,把看似一项惠民政府,硬是“忽悠”成了烂尾工程,这个责任又该谁承担?

1月18日,民间俗称过了“腊八”就是年,鲁家父子均感冒发烧,在西安躲债。鲁先生称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年关、年关、一年一关啊”,他们作为一家很小的民营企业,本该享受县、乡相关部门扶持和帮助,却被一系列的“红头”文件“忽悠”到破产,数十年的积蓄打了水漂,还背上巨额外债,实在不甘心。

(原题为《山沟里的商业街被县乡多份红头文件 “忽悠”成烂尾,7年房子难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