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昌邑:“文化+”与县域经济的“双向奔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08 16:22

  在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奖名单中,山东潍坊昌邑荣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前列,成为文化领域赛道的一匹“黑马”。

  这座人口只有56万的县城如何能在山东省文艺界最高奖的获奖名单中脱颖而出?带着问题,记者走进了昌邑市,探寻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当“非遗”“手造”邂逅千年古邑

  “近触有手感,远观有笔墨;既有金石趣,又含笔墨韵。”在陶瓷画艺非遗传承人孙兆敏的工作室内,他正专注地用特制刀具在瓷器上凿镌图案。“我结合中国写意画独有的水墨表现形式,研创了新的刻艺技法‘虚刀刻法’,使其刻瓷作品更具金石韵味和观赏性。以童年的农村生活为灵感完成的作品《草间成趣》获得了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民间文艺类二等奖。”

  历史文化遗产是先民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反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昌邑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位于渤海之滨、莱州湾畔、潍河两岸,处在青岛、烟台、潍坊三市交界“半岛走廊”关键位置,春秋战国时期就设邑,秦时设昌邑县,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更是有着大量的非遗传承。

  怎样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在卜庄镇的草编非遗工坊内,“90后”返乡大学生贾田田向记者展示着草帽、提篮、收纳筐等一系列草编产品,草编非遗工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本地丰富的小麦秸秆资源合理利用,研发草编产品1000多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西班牙等国家,让周边30多个村庄的800余人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除了非遗工坊,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广泛深入镇村挖掘非遗资源,科学规范地整理归档,纳入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对具备一定传承条件、生产规模、发展前景的技艺类非遗项目,纳入“手造”项目库,重点支持、动态管理。目前昌邑市共有省级非遗8项,潍坊市级非遗28项,昌邑市级非遗165项。

  “我们积极为非遗工坊争取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协助传承人入驻抖音、快手、淘宝等新媒体平台,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化运营有机结合。同时还推出了‘非遗传承贷’,为13个非遗项目办理授信2070万,用信1620万元。”昌邑市文旅局局长史志强介绍。

  文化人才缘何“井喷”

  培养文化沃土,招揽八方之才。

  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2023北京推介活动现场,来往的国内外参观者们纷纷为一组精致的荷花步摇头饰驻足,并不时发出赞叹声。“这件作品是由大蒜皮制成的。我发现大蒜皮的纹理特别像荷花花瓣,于是就突发奇想制作了这件作品。”作者王平向参观者介绍。从小痴迷于传统文化的他把生活中的旧物“变废为宝”,制作出一件件精美发饰,被推荐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活动,成为昌邑“手造”的代言人之一。

  让文化人才“走出去”,还要把文化人才“引进来”。昌邑市文化馆专业干部田茹冰就是文化人才引进的生动案例。“我主攻相声、评书、快板、小品等曲艺门类的表演、导演和创作,曾跟随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田连元名家学习。在2020年的时候通过公开招聘与专业面试的方式来到昌邑文化馆工作的,在这里我充分感受到了当地对于文化人才的渴望与厚待。”田茹冰说。在十三届“泰山文艺奖”评选中,她的作品《朝阳之花遍地开》获曲艺类二等奖。

  通过招揽青年才俊、发掘文化产业潜力,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投身昌邑文化创业的实践。而“丝绸之乡文化奖”的设立更是激励了“文化人”的干事创业热情。

  “昌邑市有‘中国丝绸之乡’的称号,我们设立‘丝绸之乡文化奖’这一综合性奖项,对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创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昌邑文化软实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实施文化人才‘传帮带’工程,每年开展非遗技艺、文化文艺类培训400余场次,受训20000余人次,组织文化人才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博会、潍坊文展会等文化展会,促进交流提升。”昌邑市文旅局负责人说。

  目前,该市有“齐鲁文化之星”10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人、“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人才6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3人,各级非遗传承人90人,持续为文化事业注入源头活水。

  文创产品“出圈”“入市”

  同文堂毛笔、龙年主题年画、剪纸、国潮头饰……漫步在“龙腾庆盛世 民俗闹元宵”2024年昌邑市民间文艺展演暨多彩非遗贺新春活动现场,千余件“昌邑好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展会是文创展品推广的重要途径,既可以提高知名度,也可以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良性循环。”昌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夏佳说。

  文创产品一方面受到市场追捧,另一方面也在互联网上“出圈”“引流”。新年元旦,一袭五米长的剪纸汉服红衣在泰国曼谷惊艳亮相,吸引了无数当地人的目光。截至目前,这条短视频浏览量已经突破百万。据设计者徐小玲介绍,剪纸汉服采用经典凤穿牡丹纹样,以昌邑剪纸的衬色剪裁手法剪制,一经亮相便惊艳众人,并在当地掀起了一场昌邑剪纸学习热潮。

  文创产品“出圈”“入市”的背后是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积极为全市文化企业和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提供决策咨询、市场指导、产品研发等政策、智力支持。”史志强说。

  文创产品指的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依靠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昌邑市文创产品驶入“蓝海”市场,掀起了一阵阵热潮。

  华晨集团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我们与市里的剪纸、年画等传承人合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系列产品,打造了‘青云染’文创品牌,产品远销到了非洲与阿拉伯地区。”

  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在不断提升,但昌邑并没有止步于此。据了解,该市正在进行特色产品提升行动,第一批提升产品包含柳疃丝绸、同文堂毛笔等,按照“一品一策”的策略精准制定提升方案,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品宣传包装,持续擦亮“昌邑好品”特色名片。(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通讯员 马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