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成为江苏奋力进取的新目标、新追求、新动能。
在中国的版图上,东台是一个神奇般的存在:占全省2.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6.2%的蔬菜、16%的禽蛋,连续11年粮食总产保持百万吨以上;农产品供应量占上海市场8%以上;境内没有一家污染企业,全域创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有2个超60亿元的农业品类和4个超30亿元的农业主导产业;40多个农业“国”字号金字招牌花落东台;2022年,东台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位居全省第一等次第三名。
东台农业强,强在哪?有哪些显著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有何启示意义?去年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赴东台实地调研探寻答案。
早春甘港。陆志祥摄建强载体,壮大龙头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东台市坚持“强村富民”初心,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培优建强农业发展载体,壮大龙头产业,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发展韧劲和活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东台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连续11 年粮食生产总量突破百万吨。2020年,东台市委、市政府以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和深谋远虑,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建立以市级农业投资公司为龙头、镇农投公司为骨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肌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三年来,市镇农投公司在安丰、五烈等镇合作经营农场面积达6.5万亩,2022年农场经营收入约1.87亿元,净收益3860万元,向村集体分配经营收益1544万元,有力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同时,市级农投公司在全市8个镇建成自营农场12个,经营面积2.1万亩,覆盖16个村,每年向村集体返还经营收益362万元。通过“小田变大田”,累计增加土地溢出面积1450亩,以当地土地流转费每亩1000元计算,仅此每年为村级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45万元,为村集体蹚出一条稳定增收之路。目前,东台市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在全市14个镇建立控股子公司,形成农业项目投资、现代农场经营、农田水利建设、供水管网运营、央厨供应等十大业务板块于一体、固定资产逾36亿元的现代企业集团,在东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探路者和领军者角色。
东台农业资源丰富,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践行“一镇一园一品”路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培优建强农业发展载体,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深入推进联农带农增收致富。五烈镇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用科技手段打造以“东台大米”为支撑的“味稻小镇”,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集群”。种植上,采用钵苗摆栽技术,直接绕开了水稻缓苗期;品种上,自主研发“东台大米”独有系列水稻品种,开发了β-葡聚糖、富锌、富硒等功能性大米,以及胚芽米、糙米、五彩米,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管理上,采用绿色防控、高产高效创新模式、低温保鲜技术等,有力保证了稻米品质。研发上,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选育本地适生水稻新品种,建立张洪程院士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科技示范基地、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营销上,与京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走中高端市场路线……统计显示,“东台大米”已从五烈镇辐射到周边镇村,截至去年底,订单面积达到9.48万亩,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2户。目前,东台市围绕农业产业特色,重点建设了五烈稻米、富安茧丝绸、南沈灶青椒等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沿国、省干道串联培育了优质粮油、设施瓜菜、休闲农旅、海洋绿色经济、健康食品加工5条优势产业带,精心打造了沿海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构建形成了以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2个省级示范园为骨干、17个市级农业园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园区特色产业、涉农镇区“两个全覆盖”。东台农业园区“一核引领、三园驱动、五带协同、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
“东台大米”稻田画。张捷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东台市强势推进“小田变大田”,加快土地优先向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市镇农投公司及其他有实力、信誉好的经营主体流转,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大发展。截至2023年12月,东台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782家,其中部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2家、示范家庭农场47家,5家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前500强。
补短板、强弱项,让农业大块头变身领跑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东台市聚焦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围绕粮油果蔬加工、肉制品加工、海洋生物产业链,积极招引行业头部企业,扩产能、搭平台、创品牌,培强产业龙头,打造区域品牌,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提升联农带农水平。两年来,东台新招引开工千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1个,新增示范创建入库项目18个,项目总投资44.5亿元。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20家,农产品年加工产值达780亿元,规模居全省前列,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6家、盐城市级54家。按照东台市相关计划,下一步将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资本运作等形式,实现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整合,重点培育形成一批链主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目标发展到32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6%以上。
而今,东台十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比肩而立,光彩照人,诞生了瓜菜、畜禽2个超60亿元和水产、茧丝等 4个超30亿元特色产业集群,特色农业占据农村经济“半壁江山”;催生了三仓、富安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10亿元镇;拥有2个全国“三品一标”基地,摘获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40多个“国”字号金字招牌,跻身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形成了以“东台大粮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东台西瓜”“东台蚕茧”“弶港甜叶菊”等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100余个绿色有机农产品为基础的“1+9+N”农产品品牌矩阵。截至目前,东台市“两品一标”总数达138个,地标农产品总数全省县级第一,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比重达76%以上,入网主体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率超95%。
新曹农场三秋“丰”景如画。张捷摄链式发展,促进联农共富
从“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到“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东台市培优建强“链主”企业和平台,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动广大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更多增值收益,保证了整条产业链的活力和健康发展,涌现出多种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增收模式。
龙头引领型。2022年,东台市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走在前、做示范、挑大梁”的站位和姿态,联手头灶镇农投公司共同建设东台大粮仓农场头灶分场,流转土地1300亩,其中经济薄弱村陈章村占了大半,利益按“4321”比例分配,即净收入四成归村集体、三成归市农投公司、两成归镇农投公司、一成用于农户二次分配,陈章村2022年、2023年村集体经营收入分别实现53.8万元、71万元。截至目前,东台农投公司根据市镇村合作共赢模式,共向17个行政村分配经营收益1544万元,极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企村联建型。东台通过“园区+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五烈镇东里村依托农业现代产业园,发展“东台大米”订单面积6500亩,仅此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农民亩均增收220元。南沈灶镇以果蔬椒乡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与兆丰、贾坝、天鹅、新曙等村实行一体化联动发展。通过秋播茬口布局调整,引导农户适当调减低产低效作物,发展瓜菜、特经作物种植面积6000多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00多亩,强村富民效果显著。
产业拉动型。安丰镇同明村依托外来老板投资发展火龙果、猕猴桃等现代瓜果业,带动全村一半以上的土地流转,促进村集体和周边农户增收。在东台,像同明村一样通过发展产业联农共富的案例比比皆是。南沈灶镇“沈灶青椒”作为特色产业促增收还入选江苏省农业农村厅60个农民增收典型案例。目前,东台有6个特色农业产业都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
党建引领型。东台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党支部领着走、合作社带着走、种植户跟着走”的思路,开拓党建强村富民新路径。许河镇许北村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行“党支部+产业+农户”模式,引导党员农技专家、村组干部、种植能手与农户对接,采取技术引导、资金帮扶方式,带动全村386家农户种植1500亩冬瓜,亩均年收入达8000元,加上套种芦笋、莴苣、大白菜等特经作物,亩均收入超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经营等途径,每年增加积累15万元左右。
能人示范型。东台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田间教学、劳模示范”方式传授种养技术,将“示范课堂”搬进青椒、西瓜大棚,带领农户共同奔向致富。东台市惜禾现代农业总经理吴舒涵、金秋种植家庭农场主凌晨耀等5名“新农人”还入选了江苏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东台市通过培育“头雁”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了7家农民实训基地、1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2家部省级农民示范社,联结带动农户超过20万户,主体产业订单规模突破30万亩。202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758元。
项目驱动型。在东台,凡有主导特色产业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比较好,百姓也较为富裕。“东台西瓜”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超100万吨、总产值逾30亿元,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规模居江苏第一。新街镇方东村是远近闻名的苗木村,有6家专业合作社、8个星级苗圃,从事苗木种植、采挖、销售人员1100多人,苗木电商60多人,带动了90%以上农户致富,苗木产业年销售10亿元以上,成为东台市“一棵树”产业富民的示范样板。近三年来,全市先后落实“一村一项目”167个,到2023年底,该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30万元,100个以上的村达省定经济强村标准,占全市行政村总数近一半。
统计显示,2023年东台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8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苏北第一、苏中前列。其中溱东镇所辖13个村经营收益全部超过50万元,成为盐城市首家所辖区全部达到省定经济强村标准的乡镇。
在安丰国贸农庄,游客在采摘。安丰镇提供深度融合,建优产业链条
东台市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奋斗目标,强链补链延链,构建全产业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加快促进乡村功能集成和多业态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活力,让“金东台”成为生动写照,给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东台市围绕“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双向发展路径,强链补链延链,壮大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东台市农投公司投资600万元建设的“东台大粮仓南沈灶智慧农场”,实现生产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管理可视化和产销一体化,节约人工成本30%以上,亩均降本增收150元以上,粮食增产3%~5%,诸多环节实现了机器和智能技术替人,形成了智能化粮食种植全产业链体系。该项目获得全国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二等奖,并跻身第三批江苏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通过发挥示范引领,模式输出,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东台成功探出农业现代化新路。
多年来,东台的西瓜、甜叶菊、茧丝、生猪、蛋禽、青椒等农产品规模雄冠全省,但农业产业链“前粗后细”、龙头企业“多而不强”、农业加工转化率低,不少农产品仍停留于卖初级产品阶段。加快沿海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仓绿色食品工业园提档升级,优质粮油、绿色蔬果、经济林桑、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6条加工产业链强链聚合,集群效应凸显,产业深度融合。在列入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富安镇,当地蚕茧产业已然发展成为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独领风骚。一产推广智能化、机械化养蚕技术,实现“机器换人”工厂化生产;二产拉长蚕桑及茧丝绸加工产业链条,开发了桑叶茶、桑葚酒、蚕沙枕等一连串产业副产品,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加销、贸工农、科教研、农文旅于一体的联农带农产业化联合体;三产完善蚕桑及茧丝绸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年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培育了5家电子商务销售平台。产业全面升级,推动发展大步流星,蚕茧产业年销售冲破10亿元大关。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东台西瓜”产业融合堪称经典范例。从“8424”“农友小兰”到新生宠儿“黑津王炸”“全美4K”,再到后起之秀“三彩”“三笑”,向人们呈现了“东台西瓜”品质提升、产业跃升的发展演变全过程。东台依托“东台西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金字招牌,构建了“东台西瓜+”品牌体系。依托东台西甜瓜产业研究院、中国西瓜博物馆、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开发出相关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在“东台西瓜”核心区三仓镇兰址村,已建成集现代农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乡村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区。这里打造了15个微型节点,新建了瓜果食舍、荷塘月色、村史馆与传统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喜马拉雅露营地,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微农业”、体验农生等新业态。“东台西瓜”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致富瓜”“幸福瓜”。
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会场设在东台市甘港村。东台市农业农村局提供位于东台、大丰、兴化三地交界的五烈镇甘港村,依托“味稻小镇”和“东台大米”品牌,加快农业与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横向拓展功能,建设了1000多亩优质食味稻示范种植基地,建成百亩黄桃园,投入1.1亿元建成以东台村史馆、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一馆三园”为核心的甘港老家景区和稻田画风动墙观景区、田园小火车、果蔬采摘区、甘港湖桃园休闲体验区,先后成功举办盐城市首届乡村旅游节、东台大米文化节、甘港民俗欢乐节等活动,极大集聚了人气,提升了甘港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9月,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会场也设在这里。而今,甘港村成了东台人气火爆的网红打卡景区。
甜叶菊产业是东台近年新崛起的全链条产业,规模和效益遥遥领先。全市有6家甜菊糖加工企业,年产值10亿元,是全国最大甜菊糖生产基地。当地企业“吃干榨尽”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利用甜叶菊叶渣中富含微量元素、营养成分全面的实际加工成畜禽饲料,提高奶质和肉质;把甜叶菊残渣开发成有机肥料改良培肥土壤,拉长甜叶菊产业链条。建有2300亩甜叶菊种苗繁育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年输出自主培育的“江甜1号”等品种种苗10亿株,主销江苏、山东、山西、甘肃、新疆等全国甜叶菊主产区,覆盖面积占全国33%,成为全国主要的甜叶菊优质种苗供应基地和生产基地。“弶港甜叶菊”也因此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弶港镇跻身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特色示范镇。当下,东台正为打造“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全力以赴。
品牌强农,助力增值增效
东台市实施强农战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构建多重品牌保护层,让农产品靓起来俏起来,推动农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加快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农业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格局。
东台农产品既优质,又能卖出好价,得益于当地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高,充分发挥了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避免了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带来的价格混战,很好地维护了市场秩序和产品形象,使乡村“土特产”真正实现靠品种取胜、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出彩。
作为“东台大粮仓”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方,东台市农投公司手握全省最多国家地理标志、地理商标,主推“好味连台”“东台大粮仓”两个整市域、全品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多路径、多举措叫响做大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东台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增值增效。一是开实体店。2023年新开4家“东台大粮仓”实体门店,门店数增至11家。去年10月22日“东台大粮仓”上海旗舰店在宝山区三泉路试运营,人气爆棚,表明好产品是有市场的。二是推行标准。通过“东台西瓜”“东台大米”等特色农产品营销协会,以品牌授权、标准验收的方式,推动优质农产品口碑和市场“大满贯”。三是策划活动。牵头策划,相继推出“绣球节”“冬瓜节”“农情四季”“农民电商节”“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推介活动,多角度展示“东台大粮仓”系列农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刮起“东台风”,以至出现“一瓜难求”“东台米贵”的火爆现象。四是网络销售。依托自媒体平台,试水短视频、直播带货,做好“土特产”、美食等文章,点赞超200万次,订单量猛增,仅抖音平台月销售额就超过10万元。五是开发新品。相继开发了五谷杂粮、特色白啤等10余种特色农产品,壮大了“东台大粮仓”产品阵容。六是抢占预制菜风口。依托“东台大粮仓”品牌资源和手中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许河一万平方米产地仓的独特优势,与光明集团上海农场共同投资1亿元,大举进军净菜及预制菜供应为引擎的中央厨房项目,加快东台预制菜生产加工、供应链、产业园等领域发展,助力东台农产品进城出村、电商产业发展和“东台大粮仓”区域公用品牌推广。
“东台大米”冠名的农民趣味运动会。张捷摄在实施品牌强农中,东台市坚持“政府搭台、园区创牌、群众用牌”发展思路,将“东台大米”“东台西瓜”等政府注册的公用品牌免费给各类经营主体使用,共同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让更多的经营主体和农户持续享受品牌增值红利,真正达成“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创出一方市场”的目标。与此同时,做足农业产业文章,策划推出各类特色鲜明的文商结合经贸活动,以壮大声势、扩大影响。从“东台西瓜节”到“许河冬瓜节”“东台大米文化节”等一个个借节造势扬名活动,既是产业的盛会,又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宣传品牌、拓展市场、深化合作的互动平台。以“东台西瓜”为例,“东台西瓜”不仅造福东台当地百姓,还成为苏陕协作中造福铜川市耀州百姓的“幸福瓜”。
记者调研发现,东台农产品虽名声响、市场份额大,但在市场上却很少受到伤害,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东台重视农产品品质管理和品牌保护,探索了一套对农产品质量监督有效办法,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市场欺诈等损农伤农行为。以“东台西瓜”为例,启动实施了“东台西瓜”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修订完善了“东台西瓜”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等省级标准6项,探索出“东台西瓜”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从育苗到销售全程可追溯,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将标识解析体系应用在农产品品牌保护和质量追溯的县市,构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亚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丁亚鹏摄)
水韵时堰。陆志祥摄调研手记
做好区域特色文章大有可为
丁亚鹏
在工业热浪涌动的大背景下,东台市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强村富民”初心,坚持农业特色化发展,走好具有东台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实属难能可贵!
成功道路千万条,发展经济亦非工业一个选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才是科学正确的发展之道。在人们眼里,农业比较效益低,对地方税收贡献小,往往不受人待见,常常表现为“口惠实不至”。但在东台市历任领导眼里,绿色是东台农业的底色,生态是东台农业的底盘,农业是当地巨大的“富矿”,大有可为,黄土地里照样能刨出“金疙瘩”。东台市立足市情,从实际出发,客观审视资源禀赋和优势,从比较优势中找准发展突破口,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区域特色、地方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品质、创品牌,做强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产业,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恒心和意志,久久为功,现代化农业强市初露峥嵘。
如何打造区域特色,使之转化为增强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底气,东台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步好棋,通过挖掘特色农业的潜力,培优做强,推动“小特产”变成“大集群”,并不断释放集群效应,形成十大支柱型特色农业产业比肩而立的喜人态势,展现了特色农业产业新风貌,构建了大农业发展格局,为涉农县市蹚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子。
东台实践昭示,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都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农业不是没有发展出路,关键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只有把区域特色文章做好,彰显特色,让特色“火”起来,助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必将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进百姓福祉,创造出新业绩、成就新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