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凯风 国民经略 收录于合集#大学 5 个 #高考 1 个 #城市 50 个 #人口 28 个
文|凯风
城市有行政等级之分,大学也有类型之别。
中国大学,有公办、民办之分,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分,更有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之别。
在普通院校之上,还有“双一流大学”之说,双一流大学已经取代了传统的985、211高校。
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3000多所高校,除了200多所成人高校,共有2759所普通高等学校,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
谁是大学最多的城市?谁是双一流大学最多的城市?谁是真正的教育强城?
01
全国高校排行:
北京武汉广州重庆郑州位列前五
全国2759所高校,都分布在哪里?
全国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92所)、武汉(83所)、广州(83所)、重庆(70所)、郑州(67所)、上海(64所)、西安(63所)、成都(58所)、天津 (57所)、长沙(57所)。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高校,既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专科院校,衡量的是规模之大,而非实力之强。
可以看到,北京遥遥领先,武汉、广州位居第二梯队,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
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算太强的郑州,与成都、西安等高教强市,在数量上一并位居前列。
根据国民经略主笔凯风新书《》分析,郑州不仅是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本专科在校生数量超过100万人,仅次于广州,位居全国第二。
然而,郑州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规模之大,但大而不强。郑州虽然坐拥67所普通高校,但本科院校只有26所,占比不到4成,而双一流高校只有郑州大学1所。
事实上,高校数量与在校大学生数量基本对应关系,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几乎也是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这是2021年各大城市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及研究生)排行:
其中,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北京6城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百万,为我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参阅《》)
当然,这里的大学生包括了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由于本科生数据缺失,可以含金量更高的研究生作为进一步的衡量标准。
2021年,在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0万的城市只有7个:
北京(41.3w)、上海(19.1w)、武汉(18.27w)、南京(17.79w)、西安(16.44w)、广州(14.57w)、成都(12w)。
不难看出,广州、武汉则是仅有的两个在校本专科生破百万、在学研究生超过10万人的“双料大城”,专科生虽然占比不少,但也不乏本科生及研究生。
郑州虽然本专科生超过百万,超过武汉,但在学研究生数量不到6万人,不到武汉的1/3。
02
本科高校排行:
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广州最多
相比全部本专科高校,本科高校的多少,更能看出一个地方的整体教育实力。
这是2022年主要城市本科院校排行:
全国本科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
北京(67所)、武汉(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广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8所)、哈尔滨、长春、南昌(27所)。
与全部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数量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北京保持遥遥领先、武汉依旧突出之外,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脱颖而出。
相比来看,普通高校数量位居前十的郑州、重庆、长沙均未进入TOP10榜单。这些城市本科院校占比不到一半,分别为38.8%、37.1%、38.6%。
相比而言,一些经济强市的本科院校数量却明显挂“单”。
作为万亿城市,深圳只有5所本科高校,苏州8所,无锡东莞南通都是3所,佛山则是2所。
令人意外的是,南昌的本科院校数量跻身前十。
南昌共有54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27所,占了一半,而本科院校里,超过一半都是民办高校。
不过,南昌本科院校数量虽然居前,但仅有1所双一流大学,整体高校实力与武汉、长沙、合肥等中部省会仍存在较大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F4的高校数量、本科院校数量均位居前列,整体实力远高于深圳、苏州等新晋崛起的经济强市。
这在双一流大学榜单中也有所体现。
03
双一流大学排行:
北京上海南京霸榜,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领先
今年初,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发布,共有147所高校入围,几乎每个省份都至少有1所高校在列。
这些高校,基本都是我国最顶尖的高校。双一流大学,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有进有出,不是每所高校都能一劳永逸。
147所双一流大学,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全国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个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一流院校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辖市,以及其他主要省会城市,基本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双一流大学屈指可数。深圳、苏州、厦门、宁波、济南、郑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围。
同时,一些非省会非计划单列市的万亿GDP城市,双一流大学挂零。如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经济与产业崛起有时运因素,但大学教育不是一日之功。
这种格局的形成,不乏历史因素。
根据国民经略创始人凯风新书《》的分析,高等院校往往集聚于传统的大区中心,与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有着密切关系,一些后发崛起的“新贵”城市自然不占优势。
深圳等城市作为新贵,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优先位,也不是传统的大区中心,高等教育需要从零做起,能够实现突破已属不易。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高等教育水平与北上广存在巨大悬殊,2022年借助南方科技大学,才实现双一流零的突破,但离二线省会仍有较大距离。
而济南、郑州、福州等地,虽然高等院校众多,大学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顶尖大学付之阙如,成为发展的困扰之一。
尤其是郑州,坐拥1亿人口,偌大的河南只有2所双一流高校,一个是郑州大学,一个是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
这背后,已经不无政策倾斜的结果。
在985时代,郑州及河南都是长期“挂零”的状态。建设1-2所一流大学,对于郑州相当重要。
04
世界500强高校排行
在世界大学之林中,哪些内地大学榜单有名?
关于大学排名,榜单五花八门,充水的不计其数。目前,只有4大权威榜单获得国际普遍认可:
QS世界大学、U.S. News世界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四大榜单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劣。
简而言之,QS关注大学口碑、U.S. New重视论文及国际合作,泰晤士相对综合,上海软科聚焦于学术。
我们以至少进入3个世界榜单为前提进行筛选,根据各大排名进行加权,共有31所内地高校跻身其中。
其中,四大榜单中全部跻身100强,只有清华、北大2所;
而全部跻身200强的则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7所。
而全部跻身300强的,则有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2所高校,而华中科技大学除了QS排名只差临门一脚之前,其他均在200名之列。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京共有6所,上海5所,南京2所,广州2所,武汉2所,天津2所,长沙2所,深圳2所。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在国际榜单上的排名,远远超出国内的认知,这背后或许不乏深圳作为经济强市的加持。
05
谁是最强大学之城?
谁是中国第一大学之城?
显然,北京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教育强城。
作为首都,北京拥有全国政治中心、 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中心定位。
事实上,这个定位完全可以再加上“教育中心”。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位居前列,这也是全国高校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
在第二梯队里,广州、武汉、成都、西安都是7所,这也是传统的985高校重镇。
广州的中大、华工,武汉的武大、华科,成都的川大、电子科大,西安的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都是传统的985高校。
在第三梯队里,除了长沙、合肥、杭州、青岛等地,一众北方城市显得极为瞩目:天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全部在列。
这些城市虽然经济不复以往风光,但底子仍在。
东北F4,均为副省级城市,在计划时代一度全部跻身全国10强城市,在当时就已建立起相对不错的高等教育矩阵,这一优势延续至今,这在《》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第四梯队,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可以纳入这一区间。
作为全省行政、经济、教科文卫等中心,省会基本都是集全省资源为一体,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水平都在全省前列。
至于深圳、苏州等经济强市,可以单独归为一类。
这些地区虽然教育水平不算发达、一流高校不多,但胜在经济发达、财政充盈,可以拿出天量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
不仅如此,产业发达,靠近就业地本身就足以成为抬升本地高校录取分的筹码,如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已经超过在哈尔滨的总部。
这些城市的大学水平,未来还会不断提升。
至于高考选大学还是选城市,这创始人凯风的《》一书有详细论述。
原标题:《全国高校排行:谁是中国大学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