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人必看!史上最详细,万字雄文记录宝鸡70年沧桑巨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2 09:27

宝鸡人必看!史上最详细,万字雄文记录宝鸡70年沧桑巨变

2019-08-24 15:12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励精图治,宝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在壮丽的陈仓大地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时代篇章。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从开启新纪元到跨入新时代,从一无所有到高质量发展,宝鸡综合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质量持续向好,社会事业突破发展,人民生活迈向小康。今日的宝鸡人民,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把宝鸡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都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城市不懈努力,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由弱及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鸡市经济规模和财政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与日俱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新成就。

经济总量做成“大蛋糕”。70年来,宝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个位数到2000亿的大跨越。1949年,宝鸡市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0.92亿元。经过30年发展,1978年也仅增加到9.91亿元。改革开放后,宝鸡市经济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规模迅速扩张,1980年、1995年、2011年连续跨越10亿元、1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2000亿元,2018年达到2265.1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62.1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28.6倍。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其中,1949-1978年,年均增长5.0%;1978-2018年,年均增长11.1%。人均生产总值实现了由两位数到五位数的大跨越,1949年仅为66元, 1978年增加到346元,2018年达59988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909倍和173倍。

财政金融鼓起“钱袋子”。1949年,全市财政收入仅为997万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26万元,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财政收支和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实现大提升。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31.82亿元,是1949年的2325倍,年均增长1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76亿元,是1949年的880.2倍,年均增长10.3%;全市财政支出330.28亿元,是1949年的30867.3倍,年均增长16.2%;全市各项税收收入214.62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年均增长12.7%。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913.47亿元,70年来年均增长22.4%;贷款余额1554.94亿元,年均增长21.7%。

二、产业结构大优化,发展质量持续向好

70年来,宝鸡市由农业型经济转向工业型经济,服务业由满足人民群众简单生活需求转向支持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现代服务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三产结构实现质的飞跃。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鸡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经历了“一五”和“三线”两个工业大发展时期之后,一批骨干企业的相继建成使宝鸡工业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已发展到26.5:53.0:20.5,由1949年的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经济结构发展为以工业为主的“二、一、三”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78-2018年年均增长10.1%,高于第一产业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2:63.3:29.5,形成“二、三、一”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非公经济撑起“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规模逐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17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1155.92亿元,占GDP的比重51.0%,较2005年提升6.68个百分点,支撑起宝鸡市经济的半壁江山。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增强,涌现出了东岭集团(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5名)、育才集团、力兴钛业、宝深砖机、老牛面粉、长美科技、聚丰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引领宝鸡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农业生产大变革,现代农业站立潮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鸡由一个农业大市,发展为农业强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

生产能力极大释放。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9892万元,粮食总产量43万吨,亩产74公斤。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宝鸡市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132.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倍,是1978年的1.4倍;粮食亩产292公斤,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倍,1978年的2.4倍;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和名优杂粮三大粮食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优质粮面积占比达到76%。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9.2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92.4倍,是1978年的79倍。

特色农业亮点彰显。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将果业、蔬菜、畜牧业发展列为农民增收、壮大农村经济的重点产业,农产品日益丰富,农业生产由粮食种植为主发展为“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2018年,全年水果总产量120.36万吨,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166倍和40.3倍;全年蔬菜产量140.17万吨,从1985年到2018年年均增长5.5%;肉类总产量10.39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2倍;奶类产量43.68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66倍。支持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突出地域特色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创建名优品牌,成功创立眉县猕猴桃、千阳矮砧苹果、太白高山蔬菜、千陇奶畜等品牌,有效带动了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凤翔苹果、陇县核桃、太白贝母、凤县大红袍花椒等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荣获“中国优质蜂产品基地”等殊荣。

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土地流转进程加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生产经营逐步从传统、分散的家庭农户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截至2018年末,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7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园区7个,省级农业园区43个,眉县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58户。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64个,其中全国示范社31个,省级社138个。入社成员11.5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7.59万户。家庭农场达到1071个。

四、新型工业大推进,工业强市名副其实

新中国成立70年,宝鸡工业迅猛发展,在国家“一五”产业布局及“大三线”建设后,迅速成长为我国西部重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三大战略,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走出了宝鸡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道路。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1949年,宝鸡仅74户小微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0.31亿元。“一五”时期,列入国家156项重点工程的宝成、长岭、钢管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兴建,到1957年工业企业达到408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首次超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三五”时期,国家投资4.9亿元,新建和内迁了涵盖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的21个骨干企业,197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7亿元。改革开放后,通过重组改制、扶持培育、招大引强等措施,宝鸡工业再次快速成长,现拥有陕汽、吉利、东岭、石油钢管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2018年末,宝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42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5500余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54.27亿元。1949-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9%,其中,1949-1978年,年均增长14.6%;1978-2018年,年均增长15.1%。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通过70年的发展,宝鸡市逐步形成了以陕汽、吉利、宝钛、西凤酒、中烟、郭家河煤业、石油机械等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烟酒食品、能源化工、优势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涵盖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行业224个。2018年,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3%。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占比17.1%,能源化工产业占比28.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占比15.2%,烟酒食品产业占比14.8%,钛及钛合金产业占比8.1%。钛产业位居全国之首、全球第二,汽车产业产值占到全省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钛谷”和“丝路汽车名城”。

产品产量迅猛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鸡工业仅能生产简单的初级工业品及少数日用消费品,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102.85万吨,是1949年的10230倍,是1978年的116倍;发电量143.86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13683倍,是1978年的15倍;卷烟产量62.42万箱,是1949年的3121倍,是1978年158倍。随着工业门类不断丰富,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许多工业产品从无到有。2018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28万台,是1981年的29.5倍;白酒产量8.07万吨,是1981年的5.24倍;汽车产量20.75万辆,达到1981年589倍。

创新能力大幅跃升。70年来,宝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突破发展,工业“制造”向“智造”升级,正稳步向制造业强市迈进。李克强总理寄语宝鸡“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现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4个,工业集中区21个,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聚集规上企业386户。宝鸡已成为38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或分中心1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60个,域外研发平台15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件,一系列关键零部件、材料和设备扬名中外,港珠澳大桥、第一艘核潜艇、神州系列飞船都有宝鸡制造的贡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技术之一在宝鸡进行。2017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9.77亿元,比2000年增长16.2倍,R&D经费投入强度1.36%。

五、投资规模大扩张,项目带动强劲有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张,结构质量持续提升,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学校、医院、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项目,有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52-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3%。

投资领域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基础性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宝鸡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投资体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领域全面覆盖。积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8.9%,2013-2018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0.2%。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了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宝钛工业园、大唐宝鸡热电、麟游郭家河井田、崔木煤矿、蒙牛工业园、眉县农夫山泉、吉利汽车等项目建成投产;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项目,连霍高速、宝平高速、连霍高速宝鸡市区过境线建成通车,西宝、宝兰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实施了一批大型商贸流通项目,开元商城、新东岭国金中心、中国钛材交易中心、国家级(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相继建成运营。实施了一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青铜器博物馆、石鼓阁、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太白山景区等建成对外开放。实施了一批城市建设项目,蟠龙大桥、胜利桥等跨越渭河南北,经二路、金台大道等城市道路全面提升改造。实施“东扩南移北上”发展战略,建成 “四横十纵”的市域交通网,有效扩大了宝鸡城市框架和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热潮掀起。随着国家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出台,从1993年开始,宝鸡市房地产业热潮掀起,涌现出华厦、轩苑、聚丰、东岭等一大批本土房地产开发公司。近几年,恒大、碧桂园、新城控股、蓝光等国内知名品牌房地产开发公司被相继引入。2018年末,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43户,1990-2018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58.78亿元,建成了开元商城、三迪广场、石鼓太阳市、盛世广场、新东岭城市综合体、东岭国金中心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商业广场和居民小区项目,大幅提升了城市品质和人居条件。

六、流通市场大繁荣,内外贸易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宝鸡消费市场从物资匮乏到繁荣活跃,规模持续扩大,结构转型升级,近年来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对外贸易快速扩张,积极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交流常态化,产品走向五大洲。

消费需求丰富多元。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品市场由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向物资市场的全面开放转变,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并完善,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商品销售方式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国美、苏宁、人人乐等国内知名连锁超市相继落户宝鸡;开元商城、银泰城、天下汇等综合性购物中心先后建成运营;网络营销异军突起,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型业态快速扩张,新型多元化销售网络迅速崛起。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升级类商品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消费供给日益增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3930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3.42亿元,2018年达到864.60亿元,年均增长11.8%。

外贸产品享誉海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宝鸡市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立足优势,扩大开放,中欧国际货运宝鸡专列开通,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在宝鸡举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石油装备跨国采购洽谈会、钛产业博览会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展会。宝鸡企业在美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肯尼亚等10多个国家设立基地。钛产品、石油装备、机床工具、苹果、猕猴桃等众多宝鸡产品走向世界。2018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3.43亿元,折合9.23亿美元,其中出口33.66亿元,折合4.90亿美元,分别是1995年的38.5倍和26.4倍,年均分别增长17.2%和15.3%。

七、文化旅游大融合,魅力宝鸡精彩绽放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拥有8000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强市”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旅游5+”战略,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最具影响力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形成了“看中国、来宝鸡”的独特魅力。

文化旅游提质升级。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实力不断提升。2018年末,专业文艺团体57个、群众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 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个、艺术表演场所2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达到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打造世界第九大奇迹法门寺、积雪六月天的太白山、关山草原等精品旅游景区,秦源文化产业园、西周文化景区、大水川、西府老街、雍州古镇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成投用。2018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8.4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5倍和62倍,年均分别增长19.5%和25.8%。

文化交流走向世界。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文化交流。宝鸡社火走出国门,先后出访英国、俄罗斯、德国等20多个国家;宝鸡民间艺人走进欧洲孔子学院展演,宝鸡数百余件珍贵文物先后赴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各国展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提到了宝鸡诞生的“工合”精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到了法门寺的20件琉璃器,伴随着与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国内40多个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宝鸡文化承载的华夏文明正走向世界。

八、交通邮电大发展,出行通信互通互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鸡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邮电通信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立体交通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宝鸡市仅有川陕、宝平、宝汉、凤虢、岐蔡等8条公路,长度656公里,除宝汉公路外,其余公路大部分为土路。70年来,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形成以G30为主轴,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以关中公路环线为连接的“三横五纵一环”公路网络。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697.82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16042公里,比1978年增加13194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连霍高速、定汉高速十字加外环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太凤高速(太白—凤县)、合凤高速(合阳—凤翔)等多条高速公路在建,建设里程达500多公路,宝鸡高速网络将实现县区全覆盖。2013年12月、2017年7月,西宝、宝兰高铁先后通车,宝鸡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宝鸡机场建设已列入《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预计2022年全面建成。宝鸡将构建起公路、铁路、航空多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便民快捷。新中国成立初期,宝鸡市没有公共交通,群众代步工具为人力和畜力车。经过“一五”到“三五”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宝鸡公共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公共汽车数量逐年增加、营运线路不断延伸,营运里程快速增长。城市公交运营车辆由“一五”期间的10辆增加到2018年的1826辆,营运线路网长度从18公里增加到4176公里,先后开通10条夜间线路、4条高峰定制快车和10条定制公交线路,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5%以上,公交覆盖面不断扩大;推广扫码支付、手机APP等移动支付方式,拓宽公交支付渠道,满足市民多元化乘车需求。出租车从无到有,2018年末达到2753辆。

邮电通信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邮电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在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维通信方式实现互联互通,邮寄快递业务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31.74亿元,是1949年的11756倍,年均增长14.5%。截至201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51.84万部,是1978年的33.8倍;移动电话用户370.4万户,达到2001年的15.1倍;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11.97部,宽带互联网用户92.63万户,是2001年的25.5倍。

九、设施功能大提升,城市打造生态宜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鸡市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走“工业城市生态最美、生态城市工业最强”之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道路交通发达通畅。新中国成立初期,宝鸡市区为数不多的几条道路除个别是碎石路面外,其余均为土路。“一五”和“二五”期间,宝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底,市区主干道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条增加到9条,道路总长度增加到92.76公里,桥梁从5座增加到8座,道路建设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加大投资力度,新建交通要道,加宽改造大桥,拓宽改建重要交通枢纽路段。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建成城市道路923.9公里,道路面积2183.4万平方米,分别达到1978年的12.2倍和68.7倍,建成各类桥梁110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倍,1978年的14倍。

供应保障多元迈进。供水能力逐步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打深井、建蓄水池、铺供水管道等工程,宝鸡市居民用水条件逐步改善。1982年以来,下马营取水工程、清姜河引水工程、冯家山引水工程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城乡的供水体系形成。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建成供水管道1405.8公里,供水总量16315.5万吨/年;城市供水人口发展到124.7万人,供水能力达到44.7万吨/日,比1953年增长了2258.7倍。电力供应稳步提升。70年来,宝鸡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扩大,电力供应由单一的火力发电向火、水、风、太阳能多元供电迈进,目前宝鸡电网已成为西北电网的重要枢纽,不仅向本地区9县3区和辖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电力供应,还与周边电网的联络紧密,向周边地区供电。截至2018年末,年供应电量突破87.14亿千瓦时;有35千伏至330千伏变电站73座,变电总容量6288兆伏安;35千伏至330千伏输电线路311条,总长3163公里。燃气供应从无到有。1987年,宝鸡市建成煤气一期工程,宝鸡市民开始用上生活煤气;2001年,实现天然气全面供应。截至2018年底,全市供气户数59.95万户,其中民用户57.32万户,用气人口达到128.32万人。供气总量33649.44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供气11843.7万立方米。建成供气管道2521.26公里,加气站31座。

空间结构组团扩张。新中国成立之初,市区规划面积仅20平方公里,人口24.8万人。70年来,宝鸡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向现代化大城市迈进。近年来,深入实施城市“东扩、南移、北上”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一带一轴五组团”(即:渭河沿线东西向城市发展带,宝鸡南站、行政中心、蟠龙新区南北向拓展轴,福谭、金渭、代马、陈仓、蟠龙五个组团)的城区空间结构,构筑了“东西畅、南北通”的城市交通体系。2018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4.97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5.3倍;城市道路长度538.2公里,道路面积1359.8万平方米,分别达到1978年的7.1倍和42.7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17%,比1990年提高了32.9个百分点。

人居环境优美靓丽。近年来,宝鸡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以植树造林、渭河治理、节能减排、治污降霾为重点,努力构建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格局。实施绿色宝鸡“九大工程”,率先推进“一屏五带八化”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实现国家园林县城全覆盖。2018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26%,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23.46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市辖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856.9公顷,比2003年增加2225.3公顷,建成区(市辖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4%,比2003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启动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精心打造了渭河百里画廊,建成了十里花海、千亩荷塘、万顷芦荡等景观,渭河宝鸡段呈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气象。宝鸡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铁腕治霾,打好蓝天白云保卫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年下降,近五年,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5%。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及以上天数253天,连续5年位居关中第一。先后荣获国家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优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最干净城市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环境吸引力日益增强,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幸福宝鸡”的最亮底色。

十、社会事业大进步,百姓福祉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宝鸡始终以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切实提升民众获得感,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教育卫生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在全省实现“双高双普”县全覆盖。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在全省率先实施“蛋奶”工程。教育经费总投入连年增长,2018年达到73.36亿元。2018年末,全市共有小学在校学生20.71万人,中学在校学生16.67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3.6倍和57.5倍。另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7所,职业高中及中等专业学校25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43个,是1978年520个的5.85倍,其中医院105所;卫生技术人员3.18万人,是1978年的3.7倍;床位2.69万张,是1978年的3.6倍。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全域覆盖、全省领先、全国有位的经验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实现了城乡并轨;医改宝鸡模式、“大社保”宝鸡模式、新型养老模式在全国推广。2018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2.87万人、151.25万人、92.10万人、30.00万人、41.03万人和30.08万人。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安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提升等“十大行动”,扎实落实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具体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全市51万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1.9%下降到2.2%。太白县、千阳县、扶风县、麟游县和陇县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优秀城市。

人民生活迈向小康。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日益优越。2018年,宝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02元和11936元,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分别增长12.2%和12.3%;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64%下降到2018年的8.3%;民用汽车拥有量36.41万辆,是1978年678辆的537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12.7平方米。

70年峥嵘岁月,70年沧桑巨变。宝鸡,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忆往昔,砥砺奋进创辉煌;看今朝,蓝图绘就待起航。立足新起点,开启新时代,377万宝鸡人民将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四城”建设,一定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来源:宝鸡市统计局

编辑:滕阳 | 审核:娄利平 杨晓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