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安徽省滁州市境内山脉、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余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3 14:15

琅琊山中的佛教传播有着约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盛衰而兴废不一。琅琊山寺院的寺额经历三次更名:“宝应寺”“开化禅寺”“开化律寺”。在教派方面,早期属禅宗,清嘉庆期间属律宗,沿传至当下。唐大历六年(771年)年寺院兴建,劈山垒石,构制禅房,历经法琛、道标、道揖诸法师管理住持。宋乾德年间(963—968年),重新扩修了寺院,规模较前期有更大的发展。寺院宏丽,佛门弟子朝山礼佛络绎不绝,云游、挂单、常住僧日达五百多人。宋皇佑五年(1053年)寺院内还增建了“御书阁”等建筑,上山的古石道路隅增设舍利石塔四十九座,布设其间,壮寺院盛况。佛事与龙蟠、龙兴、光孝诸寺相往。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滁州设立了佛教管理的机构—僧正司。德孝禅师为僧正,住龙兴寺任住持,管理琅琊寺院及周围诸寺的佛事。此间,有西土之僧来琅琊山住寺面壁六年之久。清嘉庆年间,皓清律师来琅琊山住持琅琊山寺院,重建开化堂,开坛传南山律宗,中兴琅琊山寺院。江淮诸寺众僧云集,日达八百余僧,钟鼎集食。嗣法门人分别住持六安观音寺、六合长庐寺、白下静海寺、金陵卧佛寺。本山寺佛教的影响涉及中国全国数州,可谓“鼎盛之时”,当时较大规模的佛事活动为授戒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修律师来滁任琅琊寺住持,重建寺院,重振佛事,并葺修了龙蟠、龙华、虎踞诸寺及清流关、蚌埠等地的佛教寺庵,持理诸寺内较大的佛法事宜。达修以后,根如律师、超然律师相继任住持,维持寺院内佛事活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