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在哪个地方最准,为什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6 01:27

自古以来,华夏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是极为重视的,甚至还将二十四节气中的“八节”——即立春、春分等具备断代意义的节气,视为节日。比如北宋时期,西夏王李继迁为了取得契丹朝廷支持,在每年的“八节”都要派人向契丹进贡;南宋时期,西夏朝廷因为在经济上要依赖金朝,因此也会在“八节”时候,向金朝皇帝进项宝物。

二十四节气其实只不过是古人根据气候的变化,而进行总结出来的一种历法体系。这种体系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比如按照传统说法,芒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如果芒种之前不种作物,那么之后就无法种植了。并且,在惊蛰前后,冬眠的动物会复苏,并且惊蛰以后,降雪天气基本上会结束。

图片

但是实际上,如果放眼全国,我们会发现,二十四节气在全国并不适用:首先在海南岛,就不存在冬季,因此立冬也好,冬至也罢,对海南的农业生产活动来说影响不大;同样,在我国东北地区,清明前后下雪的情况都时有发生,而在云南、西藏等地区,二十四节气不适用的情况更为明显。

那么,二十四节气到底在哪些地方最为准确?

黄河流域

这一切,要从先秦时代说起。

先秦时代的华夏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长江流域当时是蛮族的生活的地方,遥远的珠江流域,对于先民来说是遥远的远方。

图片

因此华夏先民制定有利于生产的历法,就需要立足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并且,随着四季更替,天上的星空也会随之发生不断变化——喜欢天文的朋友都会知道,春季星空和秋季星空,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

古人结合天文的变化以及气候的冷暖,经过若干年时间,创造了二十四节气。

一般认为,古华夏最早的历法是夏历,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相传是在这个时代,而夏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内,因此相对来说,二十四节气最为有效的地区,是在河南。

长江流域

在成语里,有个成语叫做“吴牛喘月”,其本意是长江流域(吴)的牛没有见识,看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

在三国时代,吴国相比曹魏,其经济较为贫困,其主要原因在于,黄河流域的生产经营模式,不适合长江流域,黄河地区的节气,也不能完全和长江流域的发展适应。

不过,随着长江流域的人民找到了适应江南水乡的耕种之法,江南经济得到振兴,江南的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加以相对纠偏,也掌握了耕种作物的时间点。

图片

其他

在辽河流域,春季的来临比照黄河流域要晚一些,因此耕种的周期要短一些;

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春季的来临要比辽河流域还要晚,而冬季来临的更早。因为适合耕种的时间太短,这导致近代以前,这一地区基本上没有务农的庄稼人;

在珠江流域,热带气候的影响下,二十四节气的参考意义极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