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下午,在赴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忙碌的行程中挤出时间来到“盐运之城”山西运城考察,对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湖一周年,记者来到盐湖,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站在盐湖最居中的位置22号堤埝放眼望去,在绵延逶迤的中条山掩映下的盐湖,被若干堤埝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盐池,阡陌纵横、各有千秋,体态轻盈的反嘴鹬在湖中游弋嬉戏,三两游人于环湖绿道漫步,不远处千古沧桑的池神庙与庄重古朴的河东池盐博物馆交相辉映,一帧一画组成了古今相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具有250万年地理年龄、4600多年的采盐史、70多年无机盐开采史的运城盐湖,不再有往昔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而是静静镶嵌在运城大地上,带着满身的荣光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新时代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中华文明史的“活化石”到汇聚现代文明力量
在山西腹地、黄河“几”字弯的臂弯之中,环抱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运城盐湖。因地处河东地区,运城盐湖又称“河东盐池”,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
在这里,黄帝、炎帝、蚩尤展开大战,最终,黄帝一统各部落联盟,完成了原始的民族融合。在这里,舜帝抚五弦琴弹唱出古老的歌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中条山的风,带着草木的温热拂过百里盐池,为百姓解除了忧愁、带来了财富。在这里,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用“回眸一瞬,积雪百里”来描述自然生盐的景象。
“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盐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供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运城市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百勤告诉记者,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盐湖,运城盐湖都是十分独特的,作为中华民族先民开发最早的盐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对社会发展贡献极大。在封建王朝,盐湖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盐湖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被誉为共和国化工工业的骄子。
因为盐湖,古人为河东盐池专门创造了一个字曰:“盬”;中国最早的商业起源于盐业,最早的商人晋商始于盐商;盐湖的“垦畦浇晒”产盐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这座城市也是因盐而建、因盐而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了解古代中国,就必然要回到文明的起点。盐湖以自然之力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以文化之根供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源头力量,继而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现实之变展现现代文明的全新样貌。
从拥有历史到激活文物生命力
紧邻盐湖可以看到曾经守卫盐湖的中禁门,原来破旧的城门经过修复气势雄伟,厚重高广的城墙以崭新之颜诉说着它的过往。走近看,中禁门墙体内别有洞天,有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河东池盐博物馆,这座于2021年11月开馆的博物馆,是我国一所以“池盐”为主题、集中展示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沉睡已久的展品走向了大众,让人民感悟盐文化的时光与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对运城这座拥有丰富深厚盐文化的城市来说,在这样的历史镜头面前,文物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运城盐湖周边文物和景区众多,但景点之间联动不强,景点各自特色不够,未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如何使历史文化活起来是一道现实课题。运城市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科学理念,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统筹规划,合理有效盘活盐湖周围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生态资源等各类资源。
李百勤介绍说,运城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考古证据。多项考古调查结果均显示:盐湖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根在这里。
围绕着食盐生产、管理、运销等活动,盐湖周边形成了丰富的盐文化遗产。为厘清盐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运城做好盐湖周边4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和全面梳理。2023年,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整理了《运城盐湖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目录》,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关妍说,“该目录对运城盐湖人文历史、生态、文旅资源进行梳理后,为相关单位和部门认真履行好各自职责提供了有力遵循”。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才能真正做到文物保护利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运城强化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让文物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在河东池盐博物馆里有一个700余平方米的专题展厅,每个周末很多小朋友们都会在这里系统学习盐文化,除了可以近距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博物馆还开发了数字化、沉浸式的盐文化课程,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感和趣味性,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和感知盐文化的大门。
在盐湖北岸卧云岗上坐落的池神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皇家所封供奉池神的庙宇,是人们了解盐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运城实施池神庙保护与修缮工程,并以池神庙为依托,新建包括南北广场、河东池盐博物馆在内的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与不远处的盐湖融为一体,成为盐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成为运城旅游的新地标。游客与市民不仅可以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盐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博览园里赏灯会、吃小吃、看表演,以多种形式了解盐文化。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后,越来越多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游客纷纷来到盐湖“打卡”,探寻河东历史,品味池盐文化。
从工业湖到生态湖
夏季是盐湖最美的时节,因气温上升,盐池中不同藻类大量繁殖,盐度升高且密度不一致,从高空俯瞰,盐湖中呈现不同颜色,绽放着七彩之光,如同打翻了大自然的调色盘。记者从盐湖中捧出了让盐湖五彩斑斓的魔术家之一——卤水虫。这个长约1厘米的古老生物在盐湖中蜿蜒前行,它透明的身体会因为吃盐湖中含有不同色素的藻类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此夏天会将盐湖染成五颜六色。卤水虫以湖中的藻类为食物,而卤水虫又是鸟类的食物,于是盐湖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物链。运城盐湖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宣传推介部部长支迎庆告诉记者,这个生物链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平衡的,这也说明盐湖现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体。
盐湖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先民的采盐生产史。新中国成立后,盐湖作为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生产基地之一,仍旧在不停为生产服务。由于长期归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偏重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力度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很多运城人而言,过去的盐湖给大家的印象主要是臭气熏天、粉尘飞扬、污水遍布、满目疮痍。随着经济效益日渐低下,盐湖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实现转型,让自己承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更好地呈现给世人?盐湖走上了由工业湖转向生态湖的转型之路,从2020年开始实行退盐还湖、还湖于民,在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盐湖不仅是一片自然湖泊,更是一片人文湖泊,拥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魅力。让盐湖的资源一代代传下去,需要处理好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盐湖从工业湖转为生态湖的充分肯定和把向定调。
2020年运城出台了《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盐湖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严厉打击倾倒垃圾、污水直排、私搭乱建、私挖乱采等违规违法行为,运城成立联合巡护执法队,深入盐湖一线开展全方位日常巡护巡查工作。
运城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了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在环境整治上实施了七彩盐湖景区全面提升改造、盐湖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等项目。在水系治理上,开展净湖行动,疏浚河道、连通盐湖内部水系、清理湖中及周边垃圾。在生态修复上,进一步加大对盐湖区域内土地、林草、水资源、野生动物、矿产资源等的保护力度,抓好植树造林,实施了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在文旅打造上,扎实推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河东盐池旅游度假区,办好池盐文化旅游周、环盐湖自行车赛等活动。在科学研究上,和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加强科学研究,为盐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经过这一系列密集的项目实施,盐湖的堤埝变得愈加整齐美观,湖面愈加宽阔清澈,盐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周边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盐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运城考察时就要求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盐湖是黄河流域的明珠,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战场,盐湖的生态保护工作必须放在一个系统中思考。今天,盐湖正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个总牵引,大力推进盐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之后,盐湖有什么新变化?“我是一个外地人,来运城生活工作这么多年,现在的盐湖是最漂亮、最干净、最清爽的”,从事了多年盐湖保护工作的关妍对盐湖的变化感受颇深,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盐湖的转变给人们带来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初夏时节,总能看到市民在盐湖步道晨练骑行,游人在湖边观水拍照。如今,七彩盐湖景区全面提升改造项目进入尾声,人们很快就可以体验盐水漂浮、黑泥养生等生态康养项目,还能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步产盐法之美。盐湖也给大自然的朋友们提供了栖息地。这几年扎根盐湖的鸟类和植物种类越来越多,目前,盐湖已经有反嘴鹬、火烈鸟、天鹅等205种记录鸟类,植物种类达到117种。
从过路人到守护者
每天早晨,都能看到一支队伍在盐湖巡逻,他们是盐湖巡护队队员。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10人团队是盐湖的守护者。他们每天会用一上午的时间沿着盐湖保护区巡逻一圈,风雨无阻、冬夏不停。
闫淼就是其中一员。他说,这份工作对于他而言充满专业性和挑战性。巡护队会根据盐湖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保护鸟类繁殖,监测记录生物,禁止倾倒垃圾、过度放牧、惊扰鸟类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为盐湖周边的乡镇和工厂进行生态保护宣传。在5年工作中,闫淼与在盐湖拍摄的观鸟爱好者成了好朋友,在向观鸟爱好者请教的过程中,慢慢学习了各种鸟类习性。在闫淼眼中,现在来盐湖的游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自觉成为维护观景秩序的志愿者,“感觉大家自觉参与到保护盐湖生态环境中去,都不想破坏盐湖的环境”。
为了做好盐湖文化保护工作,文物单位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文物资源科技部主任王立忠告诉记者,几年前,运城文物单位常常开着执法车,载着高音喇叭,在盐池周边的乡镇走街串巷,告诉群众如何保护盐湖。经过最直接的宣传,“老百姓的文物保护意识跟原来有天壤之别,大家不仅知道破坏文物要负法律责任,还会监督破坏文物的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和传承的热情日益高涨,在实际获得中逐步增进对文物保护的理解认同。据盐湖区委党校副校长罗凤介绍,在运城市委党校的指导下,盐湖区委党校开设关于盐湖的课程,并设置了盐湖现场教学课,让参与培训的党员干部深度学习,了解盐湖和盐文化是每一个在运城工作的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盐湖就像一个宝藏,等待大家去发现它的美。”在支迎庆眼中,现在来博物馆参观的人们也很多元。有老一辈运城人,也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不管是哪个群体,进入博物馆,“大家对盐湖、对运城就更加热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盐湖如一面时光之镜,以千年之姿映照出古今的传奇与风华,见证中华文明摇曳而来。一浪浪一畦畦,融通山水与城市,关乎人与自然,不仅述说着过去,也影响着现在,更预示着未来;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更属于后世。它带着往日的荣光,在新时代华丽转身,更加坚实、更有力量、更见神采、更显底气,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一辈辈接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