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3 08:18

  黄河万里,历尽曲折和迂回,终不改奔流入海步伐,正如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脚步,坚定且不停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仿佛春风唤醒大地,犹如光束照亮梦想。放眼中华大地,巨变中的村落,积蓄着力量,迸发着活力,生长着希望……振兴的乡村什么样,路该怎么走?泱泱大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实现?一系列时代之问等待破土萌芽。

  “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历史的交汇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有着深邃思考和用心擘画。

  是年春天,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将这一使命交给了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大河奔涌,潮起东方。总书记深情寄予山东,期许齐鲁大地率先破题。

  从一村推及一地,从一域映照全国。率先探路的星火总能烛照前路、引领方向。五年,放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然而,对于牢记嘱托、乘势而上的万千村庄,却似按下了快进键——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重如泰山:农业大省的责任担当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是山东最为亮眼的存在,山东省情与中国国情有着高度的同构性,打造齐鲁样板、争做“五好学生”,是山东的政治担当、应尽之责,也是优势所在

  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一条“胡焕庸线”揭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幅员辽阔的中国,每一域每一地,既有地理格局的定位考量,亦有发展格局的机遇使命。

  在中国版图上,山东仿佛一只立足大地、面朝大海的雄鹰,海陆兼备的格局使得她既有大地的质朴厚重,又兼具海洋的开放进取。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作为我国经济第三大省,农业是山东最为亮眼的存在,也是打造齐鲁样板的优势所在。以占全国1%的淡水、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的粮食、10%的水果、11%的蔬菜、13%的水产品,这是山东农业创造的奇迹。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9月21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东家庄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割玉米(无人机照片)。

  山东不仅成为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优等生”,也是全国人民“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的突出贡献者,规模数量之大,品种类别之全,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2020年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蔬菜、肉蛋奶总产稳居全国第一,水果、水产品总产均居全国第二;农产品出口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11月4日,在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鲍鱼养殖区,养殖户将鲍鱼装船(无人机照片)。

  优势亦是责任,使命重于泰山。山东省委书记林武有着深刻认识:“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我们有责任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山东贡献。这是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政治担当,也是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应尽之责。”

  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山东经济体量大、农业历史久,人口基数多、东西有差异,这既是山东的省情也体现中国的国情,高度的“同构性”决定了山东是中国的缩影,也意味着为“大多数”的村庄寻一条路,是齐鲁样板的更大价值所在。

  ——从地貌特点看。东部是沿海半岛,中部为山地丘陵,西部北部是平原,山东地形地貌齐备,“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地处黄、渤海冷暖流交汇,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恰似一个微缩版的中国。

  ——从经济结构看。山东农业底子厚,工业门类全,农业人口多,第一产业比重高,农业总产值长期稳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过万家,为全国之首,形成了“大农业、大工业、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这也正是当今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所处的大背景、大格局。

  ——从文化背景看。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一山一水一圣人”历来都是中国的象征,流传后世数千年的儒家思想发源于此,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这里还是沂蒙精神的诞生地、红色基因的富集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山东成为读懂中国人文气质、精神密码的窗口。

  在奔赴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山东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虽有诸多“第一”头衔,但仍然不能懈怠,齐鲁样板不是“单项冠军”,而是全域全要素的“五好学生”。

  “全域”意味着不能只盯着做得好的一小部分村庄,而要更加注重让后进村赶上来,以点带面实现均衡发展;“全要素”意味着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全面发展,五条腿一起走路,缺一不可。要做到“五好学生”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多主体,必须要打破过去“零敲碎打”的局面,从省级层面整体谋划,山东构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省委成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5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由2名省级负责同志任组长;完善市县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提高乡村振兴在考核中的分值比例;

  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步制定“五个振兴”工作方案,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

  按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路线图,鼓励先进地区率先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中等地区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支持一般地区如期实现乡村振兴;

  每年开展典型案例申报和评选,鼓励多种模式百花齐放,总结提炼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

  齐鲁样板的大幕已经拉开,“村村有好戏”即将登台。

  万古此山先得日,诸峰无雨亦生云。如泰山巍然耸立之姿,山东稳稳扛起了历史赋予的使命重担。

  好品之道:“全国农业看山东”的锻造之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山东农业的“好品”之道,正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益,打造全链条、品牌化之路,不仅再造了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也深刻影响着县域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使得山东农业这艘航母行稳致远、韧性更强,城乡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高空俯瞰中国中部,一片广袤的河流冲积平原映入眼帘,一条蜿蜒的亮线自西向东挑起高山和大海,这就是哺育着这片土地的“母亲河”——黄河。她东流入海,成就了山东黄河流域最强经济大省的地位,也造就了山东物产丰饶、经济繁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擘画乡村振兴的蓝图中,“乡村产业”“土特产”是总书记谈及最多的话题,“产业富民”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思想。

  如果沿着山东的地图走一圈,会发现这里到处是耳熟能详的农产品,枣庄石榴、菏泽牡丹、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日照绿茶、蒙阴蜜桃、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昌乐西瓜、平邑金银花、胶州大白菜……一不小心就与“全国产区之最”撞个满怀,这些家喻户晓的“土特产”及品牌,正是“好品山东”的代表。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从“好客山东”到“好品山东”,是山东一直以来对“情义”的看重,对“质量”的珍视,对“匠心”的执着。把老百姓司空见惯的农产品做优做精,离不开以市场化思维调整品种结构、打造优势品牌,以工业化思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以现代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放大经济效益。好品之道,也正是山东农业追求高质量、高效益,打造全链条、品牌化之路。

  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全国农业看山东”的品牌愈发响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红旗介绍,目前全省形成了烟台苹果、寿光蔬菜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沿黄肉牛等7大产业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了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以及成百个省级农业产业园、上千个乡土产业名品村。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在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技术人员在育种实验室工作。

  从“小而精”的特色乡村产业到千亿级的大产业集群,山东织就了一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产业网”,不仅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机构,也托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丰收时节,走在齐河县20万亩集中连片“吨半粮”基地,金黄的玉米铺展到天边,恍惚以为到了广袤的东北大平原,这里已经具备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齐河还在全国产粮大县中最先实现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

  如何推进小规模走向大规模、小合作走向大联合、单环节走向全链条?山东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是典型。临沂市临沭县卢官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洪本正在一块超大屏智能监测系统前,仔细查看温湿度等数据,“在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这两年土地托管服务已经升级为全程信息化、智慧化。这得益于‘双社联合雁阵共建’模式的创新。”

  “双社联合雁阵共建”模式,是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两大“雁阵”联建联营,创新推出“金丰公社”“星光农场”,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双社发挥各自优势:合作社组织村民、整合土地,金丰公社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村民每亩获得800元保底收益和190元分红,村集体每年获得50万元的土地收益和分红,金丰公社获得每亩50元的服务费和30%的分红,实现村民、村集体、金丰公社多方共赢。目前,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1万家,覆盖近40%的行政村,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两亿亩次。

  一粒小麦能创造出多少种可能?在滨州,答案有面包、馒头、面条等传统产品,也有小麦蛋白肽、膳食纤维等高端产品,围绕着一粒小麦,滨州打造了全国最长最完整的小麦产业链条,能生产出600多种产品,带动起沿黄小麦产业集群200多万亩订单种植,15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一产供二产,二产拉一产,山东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万多家、占全国1/10,这些企业正是延伸产业链、增加价值链的主力军。

  如果把现代农业比作一条巨龙,小农户是龙尾,合作社是龙身,那么农业企业就是龙头。在莒南金胜粮油集团智慧化生产车间里,油香四溢,刚刚收获的花生在这里经过一系列加工工序,变成花生油及花生制品,直播间里,主播正在推销各类花生油、花生食品。这个年产100万吨花生油的“超级工厂”,产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辐射带动周边数万亩花生种植。

  除了金胜这样的大龙头,莒南县还遍布着300多家大大小小的花生加工企业,形成了种植、科研、加工、贸易、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条,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贸易集散地。

  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发挥“大龙头带小农户”的作用,在山东已成为普遍共识。“这里的金针菇可以生着吃!”在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地济宁邹城市,记者在山东友泓生物科技公司的超级蘑菇工厂里看到,4万多瓶金针菇长得齐齐整整,这里每天的产量达到350吨,占全国市场的1/7,年产值达到31亿元,带动当地建设了食用菌产业园等一批百亿元项目,农民人均收入达4.1万元。

  “链”上做文章,三产融合是点睛之笔。方兴未艾的预制菜产业正是“带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的代表。主打“沂蒙炒鸡”的爱亿农预制菜基地,带动临沂及周边农民养殖“沂蒙凤鸡”,每只可净赚22.5元,全年可为农户增收近4500万元,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全产业链2000多人就业致富。

  深秋季节,莒南县大店镇四角岭村稻田如画。“今年镇里牵头把38家合作社组成联合社,建起了稻米加工厂、烘干厂,这片1000亩连片稻田做了稻田画,搞起了研学旅游,拓展三产发展空间。”在大店镇党委书记陈立明看来,产业发展方向很清晰,就是要延链补链。

  旅游路蜿蜒在山水间、镶嵌在麦浪稻田中,沿线散布着农家乐、采摘园、露营基地,一路将城与乡串联起来,三产融合已经成为莒南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莒南县委书记黄慧林说:“莒南红色资源、山水田园资源丰富,我们以旅游线路牵引,连接起7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和56个文旅节点,走出了‘以红映绿,红绿结合’的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路径。”

  2022年,山东省乡村旅游消费达到2400亿元以上,农村网络零售额超过1500亿元,淘宝村达866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正是靠着这张细密的产业网,山东稳稳托住了农民就近就业,80%以上农业转移劳动力留在了本省,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山东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再造了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也深刻影响着县域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使得山东农业这艘航母行稳致远、韧性更强,城乡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广。

  串点成片:从“盆景”到“风景”的嬗变

  ——“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片区化建设着眼于村庄,又超越了村庄,打破了“大省小农”“村庄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承接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新型单元结构,绘出齐鲁样板同心圆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带着万仞黄土坦率东来。京杭大运河自江淮北上,穿鲁西平原,通达千里,横贯南北。一横一纵之间,自然伟力与人工奇迹被标注成齐鲁大地上的磅礴坐标。除此之外,5700多个湖泊岛渚星罗于此,似一粒粒珍珠散落人间,一如山东的5万多个村落。而今,原本点状分布的村落串珠成链,渐成抱团之势——

  三山环抱,一河穿流,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的8个自然村沿河分布,山、水、村有机融合,宛若天成。现在,大家用“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统称它们。以樱桃和茶叶特色产业为核心,8个村落集中发力,构建了“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聚合区域内文旅资源,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村民王善香说,现在家里种着樱桃树、开着民宿,自己闲时还能做点零工,一年算下来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但是乡村振兴并不是简单的“村庄振兴”。如何“超越村庄”,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了方法路径:“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一张蓝图绘到底,才有了如今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山东同样横下一条心,以定力和毅力抓片区化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绘出齐鲁样板同心圆。

  2500个省级示范村、138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860多个市县级片区正在山东梯次铺展建设开来。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山东省莒县夏庄镇日东高速(无人机照片)。

  从“一村”到“一片”,乡村振兴实现了从“盆景”到“风景”之变。

  山东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振杰认为,片区化建设把几个或十几个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的村庄连在一起,整体布局、优势互补,打破了“大省小农”“村庄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承接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新型单元结构。

  跨越数千年,纵横之道依旧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在乡村振兴这盘棋局上肆意开合写意,并散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从纵向看,由点及面、实现全域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片”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它既由“点”构成,又决定着“面”,是迈向全面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山东自然禀赋好、产业基础稳,但也有“点上好、面上差”“有典型、难复制”的通病顽疾。可以说,山东乡村成片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内在的需求越来越强,片区建设正当其时;

  从横向看,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五者不可偏废。但是村庄范围小、经济体量小、产业链条短,难以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在这一层面上联结打通三产的空间小。以片区为载体,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有助于片区内“五个振兴”协同推进,也可以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积小胜为大成。

  临沂的“片区思维”在全省起步较早。从2019年开始,临沂以乡镇为单元,每年选取24个片区给予3亿元重点扶持,打造出一片片具有鲜明特色的“沂蒙乡村”。2022年进一步实施“百千工程”,财政3年列支36亿元,建设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力争3个周期实现全覆盖。

  “样板得有普遍性、规律性,还得有先进性。”谈及片区化建设的初衷,临沂市委书记任刚说,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一片一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真正让群众真心实意说好。

  打造一个100分的盆景式村庄容易,但打造一个80分的乡村振兴风景线却不易。

  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临沭地瓜”的核心产区,临沭县青云镇将9个村居串联成“十里薯乡”示范片区,在强化红薯种植产业优势的同时,聚焦“研学游”和“乡村游”,用“小地瓜”做出“大文章”。村民家门口做起地瓜点心、地瓜奶茶等小生意,北纬35°地瓜之甜正渐入村民生活之甜。

  “在济宁,片区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村带弱村,通过核心村的辐射作用,发展带动片区内更多的村实现共同富裕,进而撬动乡村全域、全面振兴。”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龙万华告诉记者。

  大束镇大洪沟村是济宁市新晋的网红“打卡地”,错落有致的民宿依山而建,文创小院、大师工坊沿河散落。通过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引入会员制等方式,盘活了村内70套闲置宅院和周边460余亩土地,形成产业孵化、研学体验、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多元业态,村庄功能已被大大向外延伸。借助大洪沟村的良好发展态势,数十个临近村各自拿出“看家”资源,走出一条联动共富发展之路。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是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多重聚合,既考验硬实力,也考验软功夫。

  青岛市委农办副主任杜绍波介绍,在“钱”上,“真金白银”地扶持,整合涉农资金,市级财政三年平均每个片区奖补1亿元;在“地”上,“诚意满满”地筹措,对重大产业项目,每个市级示范片区给予50亩建设用地指标;在“人”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引导城市人才下乡,集聚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提供“智力支持”。

  既要“片片有一样”,也要“片片不一样”,通过各美其美,实现美美与共,正在山东落地开花。借由片区建设这个工作抓手和承载平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犹如找到了“箭靶”,通过“片区+产业”“片区+组织”等方式产生了神奇的裂变效应——

  费县立足“山楂之乡”资源禀赋,突出片区理念,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共富发展模式,构建产业联合体及利益共同体,产业优势串点连线,发展势头连片扩面,引领带动山楂产业高质量发展;

  昌乐县跳出就村抓村的惯性思维,以片区建设为载体,以跨村联建为纽带,在全县规划建设10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党建一体化引领片区发展“一盘棋”。

  产业之基不断稳健,生态之美愈发彰显,治理之法更加有力,共富之路越走越宽,齐鲁样板的风景线愈发多彩动人。

  党群交融:乡村善治良治的精神密码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曾经,用军和民的生死与共来赢得革命胜利的齐鲁大地,如今,正用党和群的水乳交融来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瞬间定格永恒。2020年,一张“同框照”刷爆网络。满山绿意中,总书记和省、市、县、村书记同时出现在陕西产业扶贫第一线。同框背后,是总书记亲自示范、各级书记齐心协力的坚定信念。

  对于农村常住人口近4000万、行政村达5.5万个的山东而言,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找准“主心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地方考察,都会专程到村子里去看看,心心念念的,就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党建引领下,在不同声部的协奏下,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合唱在山东愈发嘹亮。

  “选好一个人,搞活一个村。”支部书记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既要政治过硬,还要能力过硬。据山东省委组织部介绍,为了建强这支队伍,山东创新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健全完善覆盖选拔、培养、管理、保障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如今,这支“头雁”队伍正引领雁群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一座“家”字形的雕塑,是所有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的游客都要打卡的地方。每当有人问起它的含义,村党委书记高淑贞便会耐心讲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支部就是‘家’字头上那一‘点’,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心骨’。”

  花园式公寓楼、旅游综合体、农创园综合体、城市生态客厅……当年轻一代的村民已经习惯于三涧溪的现代化,只有土生土长的老人依稀记得家乡之前的样子:出了名的穷村、乱村,班子软弱涣散,人心一盘散沙,村党支部书记像走马灯,六年换了六任,最短的仅干了七天。

  2004年,交接工作时,高淑贞拿到了一张收入为零、负债80万元的收支表。十几年过去,靠着不服输的韧劲,她硬生生地将“神仙也治不了的三涧溪”变成了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村集体资产达2.73亿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王元虎、李少清创业小夫妻是高淑贞引来的“凤凰”。当年,正是高淑贞抵押自己的房子,用自己名义挨家挨户借钱,靠着一张张写着“高淑贞借,王元虎用”的欠条,替他们筹集齐了发展资金。如今,王元虎已是村民眼中的致富标杆,通过发展生态黑猪养殖,打造了产学研融合的“章小福农乐园”,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门口找到了“诗和远方”。

  2022年,以高淑贞为原型的电视剧《三泉溪暖》热播。电视剧的最后一集,高淑贞客串亮相荧屏。她说:“这个出场不仅代表我自己,还代表了那些立足乡村脚踏实地、带领乡亲们建设家乡的基层党员干部们。”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看似门槛不高,谁都能做,但想要做好并不容易,如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考验着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决心与智慧。

  在青岛莱西市沟东新村,记者听到一个当地人嫁女儿的趣闻。

  “以往,要嫁到本村的姑娘都要托人来打听,家里挣钱多不多、婆婆好不好相处。如今不一样了,谁家嫁女儿,只需要来瞅一眼对方家门口星级牌子数量有多少。贴的数量越多,这家人越值得嫁。”村党总支书记高维玉手指所落之处,“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美丽庭院”等几块牌子静静挂在大门上,昭示出这户人家良好的道德品行。

  这些星级牌子都是靠“积分制”村民自己选的,自成立沟东新村党总支部以来,类似激发村民主动性、参与度的乡村治理之道不胜枚举。

  在“沟东新村村规民约”展示牌前,记者看到大到老人赡养、红白喜事管理,小到夫妻吵架、猫狗散养等都有一定之规,大家提、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守,村规民约真正“约”出幸福家园。

  所有举措只为一个目的:既要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又要把村庄治理主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实现党民合力善治。

  从村民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党心民心的双向奔赴,诠释了“组织兴则乡村兴”的真谛。

  山东有3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259万名农村党员,点多面广,如何用好这支力量,一直是组织建设的痛点难点问题。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基础上,山东正积聚组织力量和市场手段,推动村集体经济再升级。

  莱西产芝湖新村,因盛产“兰芝草”而得名,村内景色宜人,民俗文化深厚,乡村旅游已小有所成。但不足在于,原有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侧重于管理集体资产,对乡村资源的组织力不足,导致村庄乡村旅游规模无法扩大,村中绝大多数资源处于“沉睡”状态。面对发展瓶颈,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应运而生:以“合作社+平台公司+运营公司”为主体成立共富公司,将村级资源、镇级资本和商业化运营结合,激活乡村资源,打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升级版”。

  “莱西,来了就有惊喜”,共富公司确实带来了“惊喜”。依托这个平台,多个社会资本被“邀请”进村,康养、研学、体验项目等多个旅游业态落地,村里建起1200亩葡萄园,2022年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增收6万元。目前莱西已在市、镇、村三级成立共富公司117家,一年可为村集体资产增收3800万元,98%的村庄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

  “党组织、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联结是关键。”在莱西市委书记周科看来,之所以共富公司拥有这么大的能量,主要是发挥了组织力和市场力的合力,一端组织农民和乡村各类资源,一端组织市场,提高与资本对话和抗风险能力,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一池春水。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3辆独轮车静立其间。它们粗粝陈旧,残破笨重,却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关键密码。当年,沂蒙人民正是靠着它们输粮送药,用军和民的生死与共来赢得革命胜利;如今,齐鲁大地正用党和群的水乳交融来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和合共生:拼出齐鲁样板最美版图

  ——“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传统与现代交汇,城市与乡村“握手”,农民与现代文明生活“相遇”,多元融合在此谱下生动乐章

  在曲阜孔府的后花园,有一处“五柏抱槐”的奇特景观:千年柏树一树五干,紧紧地将槐树围绕其间。地表之上,柏槐枝繁叶茂,巨冠如菌,生生不息;地表之下,两树根系紧紧相依,和合共生。如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多元与融合,写就了和谐共生之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在传统与现代交汇中,在城市与乡村“握手”中,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指引乡土文化延续振兴、乡愁记忆永久存储。

  宽阔的广场、现代化的小区、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大楼、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中医医养康养中心……置身邹城市后八里沟村,你很难想象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沟”,如今已是响当当的全国文明村。

  2005年,退役军人宋伟被村民请回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等待他的只有“一把电水壶、一套破桌椅、一只手电筒、一本欠账20万元的旧账簿、一个破败的村委会院子”。

  从成立第一个村集体企业酱菜厂起步,后八里沟开启了艰辛的集体创业之路。现在的后八里沟村,已是一个集体资产超60亿元,拥有地产开发、商贸物流、教育培训、中医康养等多类别多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超6万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宋伟看来,乡村振兴的内核是多维度的,产业是根基,文化是灵魂。由此,一条“产业强村、孝善治村、文化兴村”的发展理念在全村实施开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数千年前,孟子用寥寥数语描摹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如今,关于孝老爱幼的社会梦想早已照进后八里沟的日常:老人大病住院医疗费集体兜底,每月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发放祝福金和营养品,定期组织老人理发、修脚、查体,为老人儿童增配股权,不止于此,村里还为集体经济的上千名员工设立了孝老爱亲假、创设了“父母工资”,每月可领1200元。

  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现代农村硬核突破,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每位村民都从这场文化兴村的试验场里收获了内心的“小确幸”。

  济宁龙湾湖示范区北部核心区内,东仲都村稳坐其间。青褐的山石、厚重的瓦砾让这里自带古朴儒雅氛围,但转个弯,一条乡村文旅艺术街区和一座座玻璃阳光房又让游人与现代文艺气息不期而遇。山居奶茶、川上咖啡厅、鲁班记忆木工作坊、厚厨老灶台、阅湖茶艺社……传统物产融入时尚业态,让村落在传统与现代间生长出一种独特气质。

  在济宁市市长于永生看来,业态的丰富和村庄样貌的改变显而易见,更可贵的是,人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艺术家、设计师化身乡村合伙人,通过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有效盘活村里闲置资源、孵化业态,每个“归乡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位置。

  行走齐鲁大地,一个突出感受是,乡村不仅变得整洁而美丽,且一地有一地的特色。如今,拥有好山好水好风光的乡村,正承载着越来越多城市人的乡愁,成就了越来越多农村人的诗意栖居。

  溪泉、白鹭、山色,与一座座国际知名设计师团队打造的艺术建筑,相携构成了日照市五莲白鹭湾小镇的日常景观。艺术和生态,如今已成为白鹭湾小镇的名片。如画般的美景引得城市居民争相打卡,借助村企共建共联,白鹭湾小镇完成了一场“用艺术振兴乡村”的试验,每年可带动周边9个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步入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和不同主题风格的建筑相映成趣,当地秉持“让农村更像农村”的原则,尊重农民实际居住习惯和需求,就地取材、自然成景,保留了原有乡村肌理。另一方面,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全面破解断头路难题,改造排水沟渠,美化村景,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乡村之美,在各有千秋之景,也在于文化之绵长。这边,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小戏小剧正在上演;那边,“村歌嘹亮”村歌故事会已经登台。“农民当主角”“村歌村民唱”,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文化活动不仅连接起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情感认同,更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提振了乡村“精气神”。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表示,山东是人文沃土,要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当样板——村村有好戏”文化文明活动,让乡村文化热起来、火起来,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在这些村子里,农业不再是土里土气的代名词,朝着业态更丰富、主题更突出、休闲体验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农村向美而行,不再是脏乱差的旧形象,反而成为城市人争相踏足的后花园;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得到回应,物质更丰富,精神更充盈。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旅游区(无人机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村聚集,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团队纷纷入驻,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房屋入股有股金、入园就业有薪金、干得好有奖金,年轻人还有五险一金。

  城与乡,同协力、共隽美。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于泰山之巅远眺,齐鲁乡村或古朴雅致,或诗意田园,或时尚有趣,正是这些乡村的多元和丰富,让我们触摸到了齐鲁样板的可塑和可能,也恰是这些平凡又特别的村庄,拼就了齐鲁样板最美版图。

  山东答卷:齐鲁样板的贡献

  ——齐鲁样板是一部宏阔的画卷,也是每一个人的温热触感,它是过去的故事,也是未来的故事

  从绝对高度看,泰山并非五岳之最,却仍居其首。不仅在于它有“一览众山小”的平阔视野,更在于它的政治文化地位,六朝皇帝于此封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诗篇。

  泰山之于五岳,犹如山东之于中国。齐鲁样板不仅是一个农业大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样式垂范,也浓缩了中国大地千村万村的时代潮涌、破茧嬗变。齐鲁样板的精髓是什么,可学可鉴之处在哪里?她正是回答好了几个看似平常的问题。

  如何真正重视?毋庸置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我们最大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这就好比象棋中的“车马炮”,既要各司其职、不缺位,也要相互配合、上下贯通。在山东看来,“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既是高位推动,也是基础架构,并真正把它用到极致,通过考核、打分、擂台赛,形成了党政主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一体化推进机制。比如,临沂围绕“我为乡村振兴做什么”组织140多个部门向市县党委述职,现场点评打分,仅2022年就出台扶持措施270条;青岛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擂台赛,结果直接与奖补资金挂钩,引得各个片区“不待扬鞭自奋蹄”,生动诠释了组织力就是生产力。

  如何找准优势?有人说山东的优势是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这些都对但也不尽然,山东最大的优势是人、是精神。作为人口大省、党员大省,山东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赓续传承、影响深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采访中,记者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村,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如三涧溪的高淑贞、芦南村的贾虎平、后八里沟村的宋伟、沟东新村的高维玉等,他们都是扎根乡村近20年的“老支书”,让“神仙也治不了的村”改头换面,正是因为有了好的带头人,才真正能为村子发展选准路子,也才能起到兴产业、聚人气、暖民心的作用,这也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齐鲁大地的现实写照。

  如何整合资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把各种资源的各条线准确地汇入乡村振兴这根针中,才能形成乡村振兴大合唱。在“人才”方面,山东出台激励政策,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选聘“首席专家”,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在“资金”方面,财政再困难,也舍得给,山东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投入超过千亿元。在“服务”方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正是有了这些“穿针引线”的举措,才吸引了各方要素在乡村汇聚涌动。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初冬时节,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大批越冬候鸟。

  五年是一段旅途的总结,也是一段征程的起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内至外,齐鲁样板就是这样一步步自我发展、自我更迭、自我跨越。如果要问齐鲁样板成色几何?答案在后八里沟村的全家福里,2200多张笑脸挤进一个镜头,从百岁老人到两岁孩童,每个人都笑意盈盈;答案还在五莲县黄崖川的写生作品里,李可染画院在此设立创作基地,画家们流连忘返,描摹了一幅幅秀美乡村图景;答案还在产芝湖新村的袅袅炊烟里,乡村游带来大量游客,整个村子重焕生机……齐鲁样板是一部宏阔的画卷,也是每一个人的温热触感,它是过去的故事,也是未来的故事。

原标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丨齐鲁青青探振兴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