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石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8 20:12

大佛窟乃利用天然石洞加工而成,是唐太宗(626~649年在位)为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而建,窟内大佛背光刻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题记。此窟因窟中雕刻一尊高24米的阿弥陀佛坐像而得名,是全寺早期开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也是中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洞窟。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宽34.5米,高31米,进深18米,穹隆顶。窟前有一座50多米高的砖木结构三层楼阁。窟内共计有70个佛龛,1001躯造像。窟内正中有石胎泥塑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侍左,大势至菩萨侍右。主尊结跏跃坐于六角莲座上,面方圆,肩宽厚,造型自然丰满,神情端庄肃穆,佛教艺术的初唐(618~712年)风格表现明显。背光雕饰繁缛、精美,上雕7尊坐佛,22躯飞天以及火焰纹、菩提树叶等纹饰,凸显主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躯挺立,略微倾斜。窟内四壁佛鬼密布,大小造像共计400余躯,最小的仅2厘米。大佛窟为初唐洞窟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