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景区掀新涨价潮 专家:须出台旅游法扼制涨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30 09:19

    满朝旭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近,不少景区借春季旅游升温之机启动价格调整,国内景区新一轮涨价潮悄悄掀起。

   今年是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在新一轮景区涨价的名单中,有江西的婺源、扬州的瘦西湖、四川峨嵋山还有张家界宝峰湖等知名景区。

   目前各大景区的门票已经很高了,如果再涨价,对很多家庭来说,旅游就成了一种负担。有网友表示,现在很多普通景点门票都要上百元,知名景区甚至两三百元,一家三口出去旅游,光门票就好几百、上千元,再加上车费、食宿费,这样的高价风景对于一般的工薪家庭来说,真的有点看不起了。

   不少网友抱怨,很多景区门票上涨了,但服务设施却总是跟不上。比如景区游客休息座椅不足、设备折旧现象普遍。一些景点内的餐饮、住宿更是搭车涨价,相关服务却难令人满意,进一步加重了旅游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还有网友评论说,当前旅游行业“跟风涨价”的风气非常不好,景区竞相涨价几乎成了一种攀比。“门票高价不仅是提高收益,对外也是一种形象和面子,尤其是在同等级旅游景区中,一个景区调价换来整体的蠢蠢欲动。”

   专家表示,尽管景区为涨价找出了种种理由,比如说保护景点、分流游客等等,但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涨价潮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地方政府过分依赖旅游产业的短视行为。

   很多网友认为,依赖门票经济是一种非常短视发展模式,中国应该好好学学欧美发达国家,人家再知名的景区,票价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也显得非常便宜。不少网友也举出了国内如杭州西湖不收门票的案例,他们表示,地方政府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问题,避免景区成为奢侈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多发展旅游的大产业链,才能避免靠景区门票吃饭的短视行为。

   去年国庆节前夕,国家发改委先后公布了两批降价的景区,结果不仅没有改变景区旺季涨价的势头,还被质疑“含金量高”的景区少。

   《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我国13个省区的门票收入占营业收入的一半以上,80%的省区门票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4成以上,大部分景区主要依靠基础性收入门票来生存。而且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景区门票收入增幅远远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上涨幅度,有的甚至翻了十几倍。高门票让一些游客望而止步,景区、当地政府和民众以及民众之间的关系渐渐被疏离。

   有专家指出,老百姓参与分享份额较少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地区发展的成果让人们共享,惠及民众,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与各地门票涨价大潮截然不同的开放式旅游模式效果怎么样呢?最为典型的就是杭州西湖。从2002年10月,杭州西湖成为了国内第一个24小时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门票免费,虽然直观上降低了景区收入,却提高了整个旅游业的收入。一个免费西湖,虽然杭州每年损失20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却拉动了游人在杭州高达百亿元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现在门票异军突起,花销过大,必然会扼制游客吃住行娱购的支出消费,而门票支出减缩,却会拉动其他产业链的消费额。

   专业人士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及时出台旅游法,扼制门票疯涨的态势。要想根除此问题,要改变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重政府主导、轻市场配置的旅游发展模式,要让市场说话。(记者满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