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养成|垃圾分类,兄弟城市可以向上海学习什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1 18:38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推进垃圾分类,不止上海在行动。8月1日,杭州正式通过修订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宣布即日起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7月31日,杭州市主要领导带队、各区县党政一把手、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杭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赴上海学习考察。而代表团到上海的首个行程,就是去小区学习考察垃圾分类。

短短一月有余,垃圾分类的旋风席卷了上海全城,且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在社区内外、街头巷尾,呈现出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态势,既让人新奇,又能极大调动积极性,带来的便是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性的持续走高。

那么问题来了,垃圾分类,其他兄弟城市可以向上海学习什么?

首先,是上海垃圾分类的法治化追求。

我们都知道,上海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的施行,让上海的垃圾分类有了法治化保障,这也是垃圾分类成功推行的法律基础。这一点,目前杭州已跟上步伐,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一旦违反垃圾分类规定,个人最高罚款200元、且有可能记入信用档案,由此垃圾分类在杭州也正式进入“强制时代”。当然,强制和处罚不是目的,初期不妨以教育、督导为主,执法过程也要刚柔并济。

其次,是上海垃圾分类的“绣花式”精细管理。

此次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考察上海垃圾分类,不仅感受到了上海垃圾分类的执行有力和规范有序,更感受到了其中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有小区将垃圾分类写入居民公约,居民和物业组成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集中丢弃点设置洗手池,并摆放洗手液供居民扔完垃圾洗手;形成了“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两网融合”管理体系,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上海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长期探索形成的一整套“绣花式”管理模式的支撑。

最后,是上海垃圾分类的“全民参与”和“志愿精神”。

上海垃圾分类成功的另一大诀窍是,让“全民参与”成为现实。无论是在小区、单位,还是学校、车站,都是垃圾分类的实践场。而随着垃圾分类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爷爷奶奶,甚至是年轻人和学生,都纷纷加入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对垃圾分类进行监督、示范,还进行宣传和倡议,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他们为垃圾分类挥洒汗水,出谋划策,也凸显了新时代的“志愿精神”。

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上海已经先行先试一个多月,成绩斐然,积累的经验值得更多后来的城市学习、借鉴,也期待更多城市早日进入垃圾分类“自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