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袁华明)上海市政府1月4日正式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全文,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未来上海将努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邻居,浙江又将做好怎样的准备?
200年间从小渔村到国际中心
我们现在想象一下2035年的上海,在经过十七年的努力,将会是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活力四射,美丽生态宜居,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而200年前,大上海的地盘只是海边的小渔村。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彼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不久。当时的上海老城区仅为2平方公里左右。200年来上海经历风风雨雨,如今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史。
最近十年,上海的城市能级显著提升,从“两个中心”到“五个中心”。
2009年的4月25,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此次规划则明确,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次规划将上海明确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五个中心”定位已经明确。
据“上观新闻”报道,国务院批复“上海2035”城市总规,明确上海打造“卓越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方向。此前讨论的“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也首次被并称为“五个中心”,作为上海需要深化的核心功能。
长江“龙头”的使命
两年前,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华民族母亲河开启新的发展航程。
两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合作联动、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在探索中推进、在创新中加强。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4省市审议通过《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细则》到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从金融租赁服务长江经济带联盟正式成立到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合作正让长江经济带焕发出全新的气质……
上海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龙头”城市,不仅要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表率,还代表中国“踢好世界杯”。
因而,今天的上海需要建立新的“长三角情结”——不但要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造经验,对来自周边的现成经验尤其是制度性成果,也要有“主动对标”“为我所用”的意识、气度、敏锐度。
在2017年12月30日召开的上海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2018年需突出的四个着力点: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创造品质生活,这些被视为构筑未来战略优势的路径。
而上海提出的“四个品牌”的内涵则是——
“上海制造”着重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上海服务”强调集聚辐射功能
“上海购物”重在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上海文化”亦强调集聚力、辐射力和在国际上的标识度
这是“龙头”的使命。
杭州是“神助攻”和受益者
近段时间纷纷攘攘的上海与杭州“谁是谁的后花园”“谁是谁的环”之争,那些“辩手”们都该来看看上海这个规划,可以定论的是:从综合实力上讲上海地位不可撼动。
其实,涌金君一直在想,地缘相近的沪杭两地,经过上百年的交融互动,如今人缘如此相亲,要继续保持定力,不要受到外人的无端说辞动摇,自身更需要虚心向对方学习优点和长处,共生共融才能共生共荣。
一方面,上海的发展,杭州完全可以是一个“神助攻”的角色。在助攻中实现整个团队的胜利,这个团队就是长三角地区。比如在上海就有很多浙商,他们对上海的发展功不可没,在成就自身的同时发展了上海。
我们也看到,上海在一些单项工作上比以往更谦逊,并认真学习周边地区。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不久前也极为罕见地在头版刊登“他山之石”,对浙江上虞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江苏昆山的“不见面审批”等进行报道。
另一方面,规划要求上海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这些底线也是从上海作为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来考虑和划定的,毕竟任何一个城市的陆域空间有限,杭州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在承接上海先进生产要素的溢出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也将会为杭州进一步国际化提供更好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