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戏水。
衡阳因大雁闻名九州,因此有了雅称“雁城”。在衡阳的湘江河畔、地处城南的位置,有一座山成为了全城观赏秋雁戏水的最佳地点,于是,人们将其取名为“廻雁峰”,寓意着大雁南飞至此便回旋驻足。
南北朝时期的徐灵期在他的传世之作《衡山记》中,首次提出了“南岳七十二峰”的概念,并向世人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自此以后,廻雁峰正式被确立为南岳七十二峰的首峰,其地位更加显赫。人们争相到回雁峰打卡:雁峰烟雨,成为衡阳八景之首。
个头不是事,拼的是内涵
1985年2月15日,雁峰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那天很热闹,锣鼓喧天的,去了很多人,也包括我们全家。尚在读初中的我,兴奋地穿过“上达”牌坊,一口气跑上山顶,把家人丢在了后面。年少时的我过于好动,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跟着一群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在烟雨池的假山上攀爬,上下穿梭。
这就是我第一次逛雁峰公园时留下的快乐记忆,还有全家人在雁峰广场的群雁雕塑下的全家福照片。此后,这里成了衡阳市民延续三十年热度的打卡点。谁家来了外地的亲戚朋友,一定会带他们来这里逛逛,再拍张照片。
真正读懂廻雁峰,其实是到了做母亲以后,不时会约上朋友,一起带孩子来雁峰公园玩耍,一边遛娃一边四处打量。
▲廻雁亭。彭斌
许多人都喜欢呆在山顶的雁廊、廻雁亭和茶苑里,听鸟儿啁啾,享细风绵绵,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品味“坐看风起云涌”的人生境界。
碑廊附近有一小水池,假山石壁上刻写着“观天池”。相传曾国藩在衡阳操练水师时,时常带着左宗棠、彭玉麟等湘军将领登上廻雁峰,与雁峰寺的和尚切磋儒佛之道,并在此观看天象、占卜福祸吉凶。
▲雁峰寺。周围
“千年古刹”雁峰寺依山傍势而建,寺前有望岳台,初一、十五来的人较多。我站在望岳台上,向着南岳诸峰遥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晴空如洗、万里无云的时候,站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祝融峰在远方召唤。如今,不管你的眼力有多好,只怕都没有这个眼福了,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大厦挡住了你的视线。
廻雁峰名字的由来,史书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北雁南来至此越冬,待来年春暖再归;另一种说法认为,因为山形极像一只正欲展翅腾飞的鸿雁。
▲廻雁峰广场。
2006年,廻雁峰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眼下,正在提质改造,争创“AAAA”级景区。除了对廻雁峰广场进行改建,在核心景区外,又新增了南岳七十二峰长卷浮雕、潇湘八景文化创意场和大雁文化亲子乐园三个景区。
现在的廻雁峰,越来越像一只正在翱翔的大雁。它的左翼在蒸阳南路,右翼位于雨花亭一带。大雁正伸展着细长的脖颈向着蓝天、向着未来振翅高飞。
▲廻雁阁。
廻雁峰上名胜古迹众多,有王船山出生地纪念馆、松风亭、廻雁阁、观天池,还有碑廊石刻上镌刻的历代名人赞咏廻雁峰的诗词佳句。但最让我回味的其实是景区北侧山脚下那座“上达”牌坊,仿明朝图式重建,厚重的拱形山门上有“麒麟吐书(须)、狮子戏球、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的浮雕。拱门正面上书“上达”两字。导游说,寓意上山、登高从此起步,就可以达到人生的顶点。拱门背面上书“莫作等闲观”的匾额,意指莫等闲看轻了这座小小廻雁峰。
▲上达。张文凯摄
上达,到底何解?雁峰寺曾有位住持,大家都唤他“破门和尚”,明末进士出身。明朝灭亡后,清朝政府邀请他出来为官,他坚辞不就,于是干脆跑到南岳剃度出家,成为王夫之情投意合的诗友。他曾经以“上达”两字,写了一副长联,耐人寻味。
上一点,下一点,与我何干,到此处看看,都只为游山玩水;达也好,窘也好,管他怎甚,来这边走走,无非是拜佛烧香。
廻雁峰海拔仅96.8米。山虽不高,但有“雁”则名、有“诗”则灵。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更是文化的象征、历史的见证。用年轻人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表达:“我虽然个头小,但咱是‘内秀’型选手!”
廻雁峰前,莫作等闲观。
▲诗词碑廊。彭斌
雁峰烟雨的历史印记
灵山幽胜总宜人,槛外空濛雨后新。
楼阁依稀云雾里,钟声忽送万家春。
——明·伍让《雁峰烟雨》
踏入雁峰公园的北门,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座褐色的塑山石,其上镌刻着“廻雁峰”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宛如历史的印记,静静诉说着往昔。山石下,一弯人造水池悠然铺展,其上题有“烟雨池”,字迹飘逸,似与池水共舞。池中,几朵睡莲悠然舒展着身姿,宛如羞涩的少女,静静躺在水波的怀抱中。
▲烟雨池。张文凯摄
睡莲旁,几股喷泉在轻吟低唱,水珠跳跃的瞬间,仿佛水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喷雾则如丝如缕,轻轻缭绕,为这方天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幔。在这雾蒙蒙的仙境中,每一口呼吸都变得异常清新,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借助现代科技,衡阳人一直在想方设法重现“雁峰烟雨”之景。“雁峰烟雨实堪夸”位于衡阳八景之首,历史上曾一度将廻雁峰唤作“烟雨山”。
史书记载,在廻雁峰北麓、雁峰寺西侧,曾有一处名为“烟雨池”的放生池,藏着一汪清澈见底的清泉,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太阴之水。每当天空酝酿雨意,这烟雨池便仿佛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池中开始袅袅升起缕缕白烟,轻盈而缥缈,将整个池面轻柔地覆盖,既像雾,又似烟。这轻纱般的白烟不消片刻便悠悠然飘向峰顶,将雁峰寺轻轻包裹其中,为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
然而,烟雨池曾多次遭遇损毁。明末时,它曾毁于战火,此景也一度消失。但幸运的是,在1731年,清衡州府的官吏们慷慨解囊,捐出俸银,在县令何衢的主持下重建了“烟雨池”。经过精心疏浚与修缮,烟雨池焕然一新,四周环绕着坚固的条石,池前一座巍峨的牌坊傲然屹立,如同守护神般守望着这片宁静的水域。
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烟雨池再次遭受重创,彻底沦为废墟。尽管1965年中南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工作时曾倡议尽快修复廻雁峰,但工程动工后不久便因“文革十年动乱”而被迫停工,烟雨池附近也被一些单位占用建起了楼房,“烟雨池”彻底消失。
尽管如此,作为念想,1983年,衡阳市委、市政府在重建雁峰公园时,园艺师在景区大门口的陡崖之下人造了“烟雨池”景观。虽然世异时移,我们已无法再见到“时雨兮沛纷,池烟兮先吐。有井兮灵照,览物兮毕肖”的景观,但这座新建的烟雨池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它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也见证着衡阳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End
原标题:《【关注】廻雁峰,烟雨朦胧中的历史印记 │ 穿“阅”衡阳·衡阳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