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风景,独领风骚。张家界市,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一张张“烫金名片”,是张家界市向世界展示的“锦绣潇湘”风采。
改革开放40年,旅游建市30年,张家界市一路奔跑,一路向前,从“旅游立市”到“旅游大市”,从“打开山门”到“开放崛起”,从“深闺山水”到“璀璨明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知名旅游地,树立了内陆偏远地区开拓现代旅游的精彩典范。张家界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和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剪影。
承办2018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举办第十二届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成为丝绸之路国际友好城市协作体首任轮值主席城市,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秋冬时节,张家界市惊喜连连,收获满满,“国际范儿”越来越足,境外客源市场达117个国家和地区。
三千奇峰,八百秀水。改革开放40年来,“三十而立”的张家界市,曾端着“旅游”这碗饭先行先试,从“旅游立市”到“旅游大市”,从“打开山门”到“开放崛起”,从“深闺山水”到“璀璨明珠”,一土一木相续,一砖一瓦累积,为改革开放镌刻下众多的探索印记。
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表示:“是改革开放的暖暖春风,催生了张家界,发展了张家界,成就了张家界。”
绝版风景誉中外
张家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源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很快,旅游的春风吹进三湘四水,穿过崇山峻岭,吹到了武陵山脉中的大庸县。
1979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委派考察团抵达大庸县考察旅游开发事宜,张家界市的旅游业终于迎来了契机。
1979年10月,画家吴冠中到湘西采风,被张家界林场的风光深深吸引,写下游记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发表在1980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
1988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大庸市,总人口只有134万人,总面积9516平方公里。当时,这里还是一个粮食尚不能自给、占总人口90%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贫困山区。
从1988年建市时确立“旅游立市”,到1994年由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从建市之初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再到2017年提出“对标提质、旅游强市”……张家界市始终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目标,打响品牌、打造精品,先后摘获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等多项殊荣,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知名旅游地。
绝版风景,享誉中外。通过改革开放,张家界市接待游客人数从建市之初54.7万人次增加到去年7335.8万人次,增长133倍多;旅游总收入从2491万元增加到623.8亿元,增长2500多倍。令人振奋的还有国际市场持续攀升,2017年,张家界市入境游客达365万人次。
张家界市长刘革安认为,张家界市旅游发展树立了内陆偏远地区开拓现代旅游的精彩典范,是40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和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剪影。未来,张家界市将围绕做精做美全域旅游,推动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和大发展,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
对标提质换新颜
“这是我前几天用手机拍摄的南门口。40年前,我也是在同样的位置,用相机拍摄过南门口!”见证张家界巨变的摄影师龚建军一边发出感慨,一边拿出他40年前拍摄的老照片。
发黄的老照片里,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南门口,低矮的平房、泥泞的土路,河对面是一片荒芜的农田。如今,照片里低矮的平房被新修的高楼代替,泥泞的土路被双向四车道的滨水环线和四季有景的滨河风光带替代。
由贫困小县城发展起来的张家界市,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旅游城市雏形日渐清晰。
在张家界市城市规划馆,记者看到张家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图,分别为1981年、1985年、1993年、2000年、2007年、2016年6个版本。在各版总规的指引下,张家界市中心城区范围、城区用地规模、城区人口规模等不断扩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界市围绕创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目标,以“提质澧水三带,拓展新城三区”思路,推进澧水滨水环线风貌带、交通带、产业带和高新区、沙堤新区、且住岗新区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对内,升级主次干道,拉通滨水环线,重建澧水大桥,建设城市高架,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完善地下网管,建设公园绿地,提质农贸市场,城市精致度有效提高。对外,荷花国际机场开通国内航线30余条、国际航线10多条,航空口岸实现72小时入境免签;张吉怀、黔张常铁路在张家界市形成“十字枢纽”,张花、张桑、慈安、宜张、桑龙等高速公路陆续建成、建设和立项,高速“六向六射”雏形已现,旅游可进入性大幅提升。
2017年3月,张家界市提出“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国内对标桂林、黄山、九寨沟,国际对标瑞士的达沃斯、美国的奥兰多、泰国的芭提雅。
向国际化城市迈进,成为张家界市的新追求。如今,张家界高铁站、大庸古城、张家界丝路荷花国际文化旅游城、武陵山大道……一大批涵盖交通畅达、文化生态、休闲度假的重点项目,均按国际化标准设计建设。
“楼高了,路宽了,街净了,景美了!”城郭楼宇、路桥霓虹、广场园林,处处见证着张家界市的华丽蝶变。
生态、发展两不误
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来到张家界市天门山下双峡村,一派诗画江南的好风光。
“以前这里植被毁坏,山体遭损,矿渣遍地,触目惊心。”双峡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红告诉记者,看到如今美丽的双峡村,你一定想不到它当年的模样。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村里镍钼矿产资源丰富,一度引来村民争相开采,高峰时期天门山被挖了大大小小1000多个矿坑矿洞,可谓“千疮百孔”。
随着天门山景区发展,当年一起开矿的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大多转行向生态要红利。
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双峡村的绿色崛起,印证的正是生态优势的经济效益。这种绿色发展方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绿色是张家界市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是张家界市最宝贵的财富。面对发展和保护的冲突,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界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第一、永续利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在生态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全省第一:2004年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为全国首创,2005年起每年向人大报告环保工作在全国首开先河,2016年出台全省市州首部城镇绿化条例,森林覆盖率排名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
发展产业,张家界市既大胆,又小心。反复衡量,在张家界高新区,定下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旅游商品三大产业。每一项选择,环境考量都摆在前列。“都说张家界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不能因为工业污染破坏了这座城市!”张家界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说。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今年3月,张家界吹响生态文明建设新号角,建设生态绿色张家界。于是,在永定区苏木绰,旅游扶贫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在慈利县罗潭村,生态旅游引来游人如织;在武陵源区协合乡,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在桑植县刘家坪,红色文化风生水起……一个个区县巧打“绿色牌”,把绿色生态张家界建设落到实处。
绿色也在回赠张家界,使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杨家界的峰墙、茅岩河的漂流、江垭的温泉疗养、八大公山的原始森林……今年1至10月,张家界共接待游客78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23.9%。手捧“绿金”的张家界人,正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支撑、展现美丽形象的窗口。
(文/廖声田 田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