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选择求学地域的思路与地区产业形态分析
许多人在高考志愿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我要到北京去读书,我要到上海去读书,或者我就留在本地。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意识,或者说一个模糊而不甚明确的认识:就是我要到大城市去,我要到发达地方区,理由是那里的发展机会多、信息量大,可以增长见识,或者说自己的发展资源比较多。应当说这是一种朴素的常识性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我们认为,在选择求学地地域时,如果不能从优质就业的高度来审视它,也有可能陷入个人发展的困境。因为我们的高考成绩是一定的,当你以求学地域为首要因素进行决策时,很有可能因为分数的限制进不了合适的专业和学校,这样就极可能导致学无所成,毕业后就业困难。再者,许多人虽然求学的时候想到北京、上海等地读书,但就业时却希望回家乡发展,根据我们提出的学校就业竞争理论,有些行业并不是在发达地方读书就容易在家乡找到工作,比如医学类专业,仅从地利优势来讲,本地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本地找工作的优势要大于外地,那么你要回家乡工作,就宁愿选择在本地的医学院校。因此我们在决策时一定要以优质就业为最高目标,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大学毕业后将要在哪个城市的哪个行业进行就业发展?然后再考虑在哪个地区的哪个学校读什么专业最容易实现这个目标。
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学业规划确定未来就业的地区,
2、分析当地的产业形态及发展趋势,
3、分析自身的个人发展要素,
4、分析确定自身的就业行业,
5、分析确定求学的专业和学校范围,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第一步、第二步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未来就业发展的地区,虽然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觉得为时过早,但我们认为,高考志愿决策时分析确定它是正当其时!从学业规划的理论来看,求学是人才的生产,求职是人才的销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顺利地实现销售,当然就需要以销定产,那么确定自己销售(就业)的区域就一定是制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求学)计划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何来分析确定未来的就业地区呢?人们都知道,经济发达、人气旺的地方发展机会来就多,因此确定就业地区时一定要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找经济发达、人气旺盛、选择自由、机会众多的地区。当然,人们很多时候也会考虑回到自己本身的家乡发展,一个原因是自己的竞争资源、发展要素在家乡比其他地方更多、更占优势,另一个是故土难离的乡情观念,这也是人之常情。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最后选择发展区域时,都会考虑在国内发展。那么目前到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都有哪些区域可供我们未来的大学生就业发展呢?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参照国内城市发展的现状,给大家推荐部分有前景、有优势的地区。下图是研究机构对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析报告,一线城市、一点五线城市、二线城市等都可以在下图中找到定位。
显然易见,我们在选择自身的发展区域时,除了自己家乡的省会城市外,首先考虑的是二线以上的城市,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步,分析当地的产业形态及发展趋势,就是要考虑你未来就业的地域在将来你就业时,有哪些行业会得到大力发展和优先发展?为此,我们首先把每一个地区的产业形态进行分类,一种是当地性产业,一种是全国性产业。所谓当地性产业,是指这些产业或者行业不具有地域性,它在哪个地方都有,这类产业一般是满足个人、企业、社会当地性需求的产业或行业,比如,个人的吃、住、行、旅游、医疗、教育、商业等、企业的当地需要如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社会的当地需要如公务员、事业单位、部队等,这类行业、专业在每个地方都有需求,都可以找到工作。另一种是全国性产业,这是由于政府的产业规划或者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形态,比如京津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长三角的金融业、航运业,珠三角的智能玩具、家用电器等产业。如果你选择的是当地性产业,则可以不考虑选择的可行性,因为哪个地区选择都是可行的,这时要考虑的主要是必要性,即我觉得我愿意到哪个地方就业?而如果你选择的是全国性产业,则可行性、必要性都要考虑,首先是可行性分析,即我选择这个行业,在我将来就业的区域它有没有呢?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考虑就业区域有的类似的行业或产业。如何认识和判断某个区域的产业形态呢?我们前面对地区产业形态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当地性产业,这可以不用考虑了,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这些行业和产业,我们主要认识和分析的就是地区的全国性产业。
根据国家的区域产业规划和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来看,我们把部分发展前景较好的区域的全国性产业、行业为大家列举如下,供我们高考志愿决策时参考。
1、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邢台、邯郸、衡水、沧州、承德共13个城市,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7.23%。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机械制造、研发中心、总部基地、金融、贸易、物流、高端服务业等
2、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其全国性产业有:金融、航运、科技、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策划、医药、钢铁、石化、化纤、纺织、塑料等。
3、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家用电器、电子零配件、计算机、智能玩具、精密仪器、精细化工、生物技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
4、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是黄河中下游广大腹地的出海口,同时又是距离韩国、日本地理位置最近的省份,地处我国环渤海区域,位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雄厚,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发达,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群。其全国性产业为:石化、医药、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纺织服装、海洋产业等。
5、辽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经济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和葫芦岛12市及所辖22个县(市)。区域总面积6.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和开放前沿,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基础产业发达,工业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性优势产业包括:冶金、钢铁、装备制造、造船、机床、内燃机车、成套设备、石化、航空、轻工、纺织、医药、有色金属、机械加工、航运、物流等。
6、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泉州、厦门 、温州、汕头为五大中心城市,带动由21个城市组成的海西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它的全国性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7、广西南(宁)北(海)钦、防城市群:全国性产业包括:商贸、物流、食品、生物制约、石油化工、船舶制造、能源加工、造纸、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
8、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为新兴副中心,包括新乡、焦作、平顶山等26个城市,人口3950万。主要布局产业为: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化工和食品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原材料、轻纺、食品、医药和精细化工、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电力装备制造业、化工、能源等。
9、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南昌、合肥、长沙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全国性产业包括: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制造等。
10、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型分布,两两相距45公里,有4条铁路和7条高等级公路以及1条湘江水道相连。三市城区总人口310万,聚集了全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创造了34%的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是湖南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其全国性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陶瓷制造、黑色冶金、机电与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等。
11、成渝地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以为成渝两市为双核,主要范围包括四川省内的成都、绵阳、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简阳、自贡、广安、达州以及重庆主城九区、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垫江、璧山、铜梁、万州等。医药、食品饮料、重大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制药、食品、轻纺、新材料、农业、金融、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电器设备、工程机械、仪器仪表、医药、商贸、物流、冶金、军工、能源等产业。
12、陕西关中西咸新区:关中城市群是指以大西安(含咸阳)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包括渭南、铜川、商洛(地理划分属陕南)及杨凌区的城市群(欧亚大陆桥沿线城市)。该区域为陕西人口最密集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全国性产业包括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研发、商贸、交通、物流等产业
在了解了各地的产业形态后,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就业地域和行业。然后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中就读才能实现就业竞争力的最大化?这一问题要等到4.2.3节和4.2.4节来解决。
4.2.2 用人体制对选择求学地域的影响
前已述及,我们求学的首要目的便是为了毕业时的优质就业,然后才是自己的长远发展。要能实现优质就业,除了要分析未来人才市场的职位需要,还要研究人才市场的用人机制。按一般情况,这是不需要考虑的,成熟完善的人才市场其特点都基本相同,但请注意,你是在中国就业发展,而我国的人才市场发育得并不成熟和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国情,这样才能应用这一特殊规律于自身的发展,从而获得顺利地升学就业。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严重的买方市场。并且,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我国各行业的用人体制中起作用的还并不完全是市场因素,政府因素也起着巨大的决定作用。由于行政因素的影响,使得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外在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起的作用相当大。也就是本书的3.3.4节中所分析的,我国人才市场的用人体制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一般表现为行政性用人体制、市场性用人体制。
下面我们就根据学生自身的几种主要情况来具体分析升学决策中的地域选择。
立志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在选择地区时,要考虑的是该地区的学校的科研能力是否有比较雄厚的实力?这些学校一般都是985至少也是211高校。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搜索一下这些学校都在哪些区域,然后再来选择。
就业目标为公务员的,可以考虑的地区首选北京,至少(其次)也应该是省会城市及中小城市,这些地方信息发达,公务员资格考试的培训质量也比较高。
如果完全凭自己奋斗,没有外在条件支持,又立志从事实际工作的,就业目标宜选市场型的用人单位,也就是其考察人才主要看其德才素质,而不是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这时,在选择地区时,应该考虑到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求学,比如东南沿海的江浙一带。因为这里经济宽松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在学校实习时容易找到相应单位,那么毕业时,由于已经有了在这些单位实践的经历,其竞争优势就要大于在外地求学而到本地来就业的毕业生。比如说,你在科学地规划了未来的学业,并制定了相应的升学决策后,选择在浙江温州的某个高校读书,学习国际贸易专业,那么你可以在学校读书时就走向温州市的某家企业进行实习,并从中学习了许多知识,积累了相关经验,这时毕业后,你在温州求职时,就比从其他地方(比如内陆地区)来的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更容易找到工作。因为你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经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在内地的许多高校是做不到的。
事实上有一则新闻报道已经雄辩地支持了这一决策思路。2007年10月8日《浙江日报》上有一篇题为《“义乌制造”大学生走出校门能创业》,其中就指出义乌工商学院,这所名不见经传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11%,其中自己当老板的达8%。学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未出校门就被抢走,学生就业率连年达到98%以上,有的专业供需比甚至达到1∶9。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义乌及整个浙江省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及创业环境,使得这里的学生更容易在市场中学到真本事,而不像许多内地高校只是在学校里夸夸其谈。所以,只要是我们的大方向是定位于从事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具体工作,无论你是做应用研究,还是经营管理,或是技术开发,或是艺术设计,或是新闻传播,等等……。那么在选择学校的地域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市场经济环境及创业环境,是否比较宽松自由。
那么我们在选择地域时具体应该选择哪些地区呢,一般来讲,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其创业及市场环境都比较好,那么哪些地方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呢?这里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在2006年的一个调研报告,主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若干个城市,笔者将其罗列出来,供同学们升学决策时参考。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亚洲开发银行评定的2006年度中国内地民营经济最发达城市(这里只摘录前14):
1.绍兴 2.广州 3.杭州 4.宁波 5.温州 6.深圳 7.东莞
8.台州 9.苏州 10.上海 11.珠海 12.无锡 13.义乌 14.长沙
4.2.3 学校在就业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学校就业竞争论)
我们在升学决策时,经常强调要选择在所定专业上有办学优势的学校。这是因为,在统一完善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人才在职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上。即看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强、人力成本低。而在所定专业上有办学优势的学校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在大学期间将自己的职业能力充分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般不建议大家去报考高校的补充专业(即非品牌或者拳头专业)。然而,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也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即某些理工科高校开设的文科专业也一样容易就业。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的会计、市场营销、法学等专业,它们比综合性大学甚至比相应的专业性大学(财经类、政法类大学)更容易就业。这明显就不符合我们上面所讲的市场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前面的规律是错误的,而是这一规律产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条件是统一、完善、成熟,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并没有达到这一规定。而是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并且很不成熟。所以,作为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中竞争的个人,必须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环境中特殊性,要总结此类环境的特殊规律,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强调的,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根据。然后,运用这一特殊规律于我们的发展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做升学决策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哲学思维。
具体到我国的就业市场环境,我一直认为它属于半吊子人才市场,有一部分是充分竞争的,比如在旅游、广告、餐饮、加工制造等领域,另一部分则属于垄断或者寡头垄断性质的行业,比如电力、电信、航空、铁路等,这些行业由于感受不到由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于是在聘用人才时并不看重其人才性价比,更多的看其他指标了,比如谁更有背景?谁更有关系?谁更能给主持招聘的人带来现实的利益?等等。在这些行业中就业,市场法则中的效率(性价比)原则是不适用的。又由于近年来理工科院校相对来讲容易就业,尤其是其品牌专业对应的就业行业为国家垄断或者是国有企业占主导的领域,其就业前景更是看涨。正如前面提到的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等。于是,这些学校开设的文科专业因为比其他院校的此类专业更有人脉上的资源,其就业也一般可以向其品牌专业对应的行业中输送。品牌专业好就业,补充专业也沾光。这就很像经济学中常讲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就业好的越好就业,就业差的越来越差。或者民间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也知道这是不正常的,是在倒退,但这就是现实!再则,由于政府部门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求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各高校的一把手工程,于是,各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为了自身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进行的竞争问题,当自己有了某一方面资源供本校学生就业,是绝对不可能将此机会拱手让与别人的。举例来说,师范院校的附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都相当于本校的就业自留地,当这些附属单位需要人才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本校的人才!因此,当你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于某一行业、某一地区时,一定要考虑哪些学校在这一地区、这一行业具有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不是简单地看哪个学校有办学优势!这就是学校就业竞争论引出的结论。
另外,上述现象也并没有完全逃出市场法则。因为,对于文科类专业,我们都知道,其技术门槛低,潜在竞争多。这时最重要的是学生更应当重视学业规划与学业管理,实行差异化竞争,即在就业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及竞争优势。而此类专业在理工科学校开设,则为专业嫁接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学会计,我更注重学习电力方面的会计知识,或者交通方面的会计知识;学营销,我更注重学习装备业的营销,通过学习其他专业成长为销售工程师,而这样的竞争优势,却是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
正是基于上面两点,我们才看到一些很好就业的理工科院校其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就为我们的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升学决策时,如果要学习文科专业,可以考虑去读一些就业很好的理工科高校就读,这样就可以在未来就业中赢得先机。
4.2.4 有利于就业的十六大行业性大学
前面我们说到,确定了就业地域和行业后,如何来确定专业和学校呢?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内大中型企业或好的用人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为了进某一行业,只有进该行业有相应历史背景的高校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就业比较好的行业背景高校都有哪些,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整理,这类学校大致如下:
■ 石油类行业性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西安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庆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石油化工学院)、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等
■ 冶金钢铁类行业性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中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钢铁学院)、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等
■ 机械制造类行业性大学
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秦皇岛)、中南大学(长沙)、重庆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广西工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理工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 铁道运输类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中南大学(含原长沙铁道学院)、同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现在江西南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苏州科技学院(含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
■ 公路汽车运输类大学
长安大学(含原西安公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原长沙交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含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湖北理工大学(含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湖北十堰)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测绘、地质等高专合并)
■ 船舶工程类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现在江苏镇江)
■ 航空航天类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广汉民航飞行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华北航天工业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等
■ 电力类大学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含原长沙电力学院)、三峡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电力高专、郑州电力高专、太原电力高专、西安电力高专、山东电力高专、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电力高专、辽宁商务职业高专合并)、北京电力高专、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含原南京电力高专)、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
■ 水利水电类大学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含原武汉水电学院)、河海大学、四川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含南昌水电高专)、浙江水利水电高专、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土木、测量、水利电力高专合并)等
■ 工程师范类大学(此类大学毕业的学生一般为中职类学校的教师,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天津工程师院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广东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原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
■ 地矿类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吉林大学(含原长春地质学院)、长安大学(含原西安地质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矿业学院)等
■ 建筑类大学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 外语类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吉林华侨外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云南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等
■ 财经类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商学院)、兰州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
■ 电子信息类院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体育类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