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得最好的三个沙漠 分别在内蒙、陕西、河北
2018-08-22 17:07
全球沙漠面积最多的四个国家,中国排名第三。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沙漠面积7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青海省面积的大小。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部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常年降雨量少,以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沙漠以及荒漠。这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
沙漠化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对中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源地之一,给国家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扼制沙漠蔓延的态势,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与之斗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沙漠治理指通过以水治沙等技术手段遏制沙漠蔓延的态势。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干旱缺水、 植被稀少、 风力助推作用。因此, 如果能从缓解水资源短缺、 增加荒漠区地表植被、 降低风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放眼全球,虽然中国是沙漠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同时世界上也是不多的敢于和沙漠直面对抗的国家,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沙漠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在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努力治沙下,如今中国还是世界治沙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治理得最好的沙漠有三个,它们是: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天漠。
库布齐沙漠: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植被覆盖度53%
库布齐沙漠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等三旗境内,面积约145万公顷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平均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左右。
库布齐沙漠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这里生活着古代匈奴、戎狄等少数民族,此时的库布齐还是一片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的盛景,但由于气候干旱加之人为破坏等原因,在战国时期,沙漠渐渐形成。
库布齐沙漠的形成主要是气候干旱所致,几千年来,沙漠一直饱受干冷多风的气候肆虐,到明清时,因战乱期间的破坏和牧民不加节制的放牧,库布齐沙漠渐渐退化,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
为了防止风沙肆虐阻碍人们生活,政府就在沙漠化地带弄一种网格沙障,用柳条插成网格形状把沙子锁在格子里,然后在沙里种上沙蒿。这种方法不但速度快而且树苗种苗存活率高,经过30年的努力,库布齐沙漠治理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世界奇迹。2017年9月,联合国发布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现实,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253平方公里,创造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
曾经的风沙肆虐早已成了历史。今天的库布齐,森林覆盖率达15.7%,植被覆盖度53%,成了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样本。其实沙漠化的治理不仅有国家的大力出资,还有企业在里面,像阿里巴巴旗下公司蚂蚁金服,为了能够治理沙漠,使用支付宝的人们就可以在吃饭,跑步,锻炼的时候产生绿色能量。目前蚂蚁森林已经在我国的荒漠中种植了5552万棵树,保护了约4万平方米的沙漠。这些树对于防治风沙、改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曾说:“库布其沙漠的治理,不光要在中国宣传,还要在世界宣传,不光在老百姓层面宣传,还要对投资者宣传。沙漠生态修复需要投资者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宣传技术的可行性。深化改革,让库布其治沙不仅在技术上可复制,而且在商业上也变得可复制,这个可复制不仅是在中国可行,也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
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绿洲主要创始人王明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日本治沙造林专家远山正瑛一起扎根库布其,长期的实践和思考让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沙漠是大自然造就的地球生态的一部分,其成因和存在源于自然规律。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环境,我们要治沙,但是治沙一定要遵从自然规律,治沙并不等于消灭沙漠,不等于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毛乌素沙漠:600亩沙地变成了良田
毛乌素沙漠又被称为“坏水”沙漠,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历史上,“坏水”沙漠曾经3次沙临城下,逼迫榆林城人民被迫集体搬迁。
毛乌素沙漠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陕北进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发展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显著。通过各种改造措施,毛乌素沙区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9年,政府发布治沙补贴政策,于是榆林人民便揭竿而起,决心一起挺身抗沙。有了政府的补贴,治沙就容易多了,政府出钱,百姓出力,很快治沙成果就有了显现。并且同时政府还鼓励居民们靠沙“吃”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漠加工业、沙漠食品业、沙漠旅游业等等,做到充分利用沙漠资源。一直到如今,当地居民治沙已有60年,60年间,政府常年不间断的降雨,居民实施“吃沙战略”,当地沙漠已经不再扩张,并且很多沙地也都生出了绿色。据统计,这60年间,毛乌素沙漠中有近600亩沙地变成了良田。
榆林市已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天漠:从千亩大沙漠变成“世界上最小的沙漠”
在距离北京70公里处的怀来县境内,有着一片占地200亩的沙漠,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沙漠,这片沙漠绵延起伏数里,在阳光下金灿灿地反着光,甚为奇特壮观,人称"天漠"。天漠距八达岭25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该沙漠面积不大,但成因奇特,至今仍是不解之谜。因为天漠与其他沙漠不同,裸露的地面是紫黑色的粗沙砾构成,这表明,天漠里的沙子是从地面上堆积起来的,与底下的土地不是一体成形的。天漠四周几百公里内不见沙源,天漠的成因成了一个迷。它南依巍峨的棋盘山,北倚风景秀丽的官厅湖。山脊上现存大量的烽火台,上谷郡遗址、古城堡等历史遗迹清晰可见。并与群山、戈壁、果园、湖泊等景观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曾经的"天漠"其实比现在要大得多,在2000年,"天漠"还是一个占地上千亩以上的大沙漠,当时的"天漠"可比现在荒凉多了,方圆几里之内都看不见人烟。沙漠是地球的"癌症","天漠"自然也不例外,虽然"天漠"只是一个小沙漠,但是由于地处首都北京附近,每年风季都会给北京吹去不少黄沙,使北京面临严重的沙尘危害。
2003年,这里被确定为全军“三荒”治理工程试点单位。2004年,这里成为总装驻京部队“三荒”造林基地。7年中,总装机关和驻京部队官兵先后有近两万人(次)来到试验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从将军到士兵,从机关到基层,在官兵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这个试验场建成了一条由200余万株树木组成,长8公里、面积达两万余亩的防风固沙林带。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使远近闻名的“天漠”面积缩小了,流沙固定了,沙丘的有些地方还长出了翠绿小草。直到2018年,相较于之前,"天漠"的面积已经缩小到了原来的15%不到,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治沙的水准。
今天的"天漠"一分为二,一半则是旅游基地,每年有无数的游客前来这里游玩,另一半是影视城,“天漠”自然风光,已成为国内外影视剧选取西部风光的最佳外景地之一,《天下粮仓》、《京华烟云》、《新萍踪侠影》、《龙门飞甲》、《东周列国》、《军刀》等300余部影视片先后在这里拍摄。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治沙。沙漠自古就有,并不适合人工治理,实践也证明行不通。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和沙尘暴,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造林治沙要讲科学,可以重点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及公路边等地人工造林。治沙,我们应该有信念、有信心,下定决心干好这件事,但也要注意讲科学,不蛮干。以往,一些地方认为“人定胜天”,盲目“向沙漠进军”,不顾自然条件,在不适宜栽种草木的地方盲目种树种草、改造沙漠,结果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防沙治沙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治哪里,怎么治,用什么树种,都要科学论证认真研究。坚持不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科学施治,才能逐步改变沙区面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