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办卡,也不需要押金,每人可免费借阅3本图书,为期30天。30天内如果没看完,还可以续借……”近日,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寨街道白马河中路社区的工作人员有了“新业务”——向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推介新服务。原来,该服务中心的进门处被新开辟为拥有3000余册图书、占地约10平方米的城市书房。
作为秦都区图书馆的首个城市书房,白马河中路社区城市书房不仅是图书馆把服务向社区拓展的新阵地,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秦都区,文旅单位秉承供需融通、资源融聚等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在丰富服务内容、激活社会力量、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秦都区着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聚力打造城市文化阵地融合区、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创意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先行区、政企合作共建区,通过制度融合、供需融通、资源融聚、服务融心的‘四融’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供给在基层落地生根。”咸阳市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秦都区文旅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创造,善于让公共文化服务走出传统意义上的“行业边界”。
关于文化服务内容、免费开放项目的公示,在文化馆、图书馆是“标配”。在秦都区的不少社区,这些公示牌也成为密切联系辖区群众的文化桥梁。“免费开放的服务项目:诗歌创作和写作技巧指导,社区阅览室无偿图书借阅,插花、养生茶艺等公益活动,乐器、舞蹈等文化艺术培训……”近日,记者走进秦都区人民路街道团结北路社区悦邻里服务中心,看到这样的“自我介绍”详细呈现了免费开放时间、设施场地及服务项目。
除此之外,小民书吧里埋头学习的少年、多功能活动室里正在排练舞蹈的女士,关于社区实践小小体验官招募、德艺古筝团招生、社区图书馆书法美术暑假班的海报等,映射出社区服务中心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对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为我们输送对接了优质资源。除此之外,我们秉持‘小办公、大服务’的阵地建设原则,采用‘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引入艺术培训、学前教育、旅游咨询机构等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聚合各方资源,提供多元服务,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团结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娇说,“如果没有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伙伴,如此多样的服务对于我们仅10人的社区工作队伍是不可想象的。”
“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创新供给的最大动力。”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科科长靳羽晶介绍,秦都区以创建30个文化示范社区(村)为抓手,与艺术类高校紧密合作,聘请相关艺术类教授担任社区的“艺术社(村)长”,以“结对帮扶”的形式指导社区(村)建设文艺团队、开展文艺活动、创作文艺作品。
通过制定出台《秦都区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考核细则(试行)》《“乐享秦都艺起来”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秦都区实现机制融合,构建起“政府搭台、社区参与、群众出彩”的文化服务新路径;通过充盈文化人才“蓄水池”,延伸党建联盟“兴趣链”,推进供需融通;通过探索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架起文化阵地“连心桥”,实施资源融聚;通过塑造文化品牌、提升服务品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深化服务融心。“四融”理顺了合作路径,实现多方共赢,让群众获得实惠。
“这里凉快,环境又好。孩子坐在这里,让我给他讲了好几本绘本了,还不愿走。”第一次带着小孙子走进白马河中路社区城市书房的刘阿姨,对家门口的新变化赞不绝口,“家里也给孩子买了绘本读物,但比较有限。这回好了,省时又省钱。”
7月19日,在秦都区市民服务中心一楼,秦都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式运行,为市民提供“不打烊”的图书借还服务。2023年,秦都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图书馆,依托各分馆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每个周末,我馆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相关信息发布后,有时只需十几分钟,参与名额就被抢光。七色光绘本故事屋活动、读书主题手绘、巧手DIY手工、书香光影阅读会、快乐驿站手偶剧等一大批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和追捧。”秦都区图书馆馆长王子龙说。
在秦都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商旅等跨界融合工作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融合,改革创新把文化惠民做实做细,同时也促进了消费。今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全省改革优秀案例名单,“秦都区创新实施‘四融’机制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成势见效”是50个案例中唯一的文化领域优秀案例。
“接下来,我们将在场馆建设、资源汇聚、人才利用等诸多方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秦都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潇说。(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