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化下乡润民心 以文化人育新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6 10: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文化下乡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让文化下乡,更要让文化入乡,让精神入乡。

  文化下乡要“大部队”也要“轻骑兵”。要在人口集中的农村设立主活动现场,组织大型送文化下乡活动,更要成立“小分队”,组织“轻骑兵”,将活动送到田间地头。要将高质量的文艺节目送到老百姓身边,让基层群众能够与文艺工作者零距离、面对面接触,品尝到香气四溢的“文化大餐”。要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等,及时把文化宣传带到农村,以点带面式的宣传演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

  文化下乡要“身”到也要“心”至。要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摒弃“走过场、走形式、走马观花”的思想,要用心、用情、用力地完成好每一次活动、每一场演出,让基层群众看到真付出、感受真感情,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带给群众更多更优的精神文化食粮。文化下乡带去的不单只有“文化”,还有党委、政府对农村群众的殷切关心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文化下乡要“标配”也要“定制”。“文化下乡”活动要充分照顾到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避免各地一个样。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要提前做足功课,深入基层农村走访调研,更多地倾听百姓声音、关注基层现状,看农村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然后再根据百姓的需求提供精准的“菜单式”服务。真正让文化暖到百姓的心头、把文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比如,玉溪花灯文化源远流长,充分结合了玉溪的地方特色文化,把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等与玉溪花灯充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以花灯剧的演出形式编排移风易俗节目,再把演出带到农村、带到乡间地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攻难点、解痛点、疏堵点、抓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下乡要“看起来”也要“动起来”。“文化进万家”不仅要“我演你看”,更要充分调动基层文艺爱好者的热情,打造定制演出剧目。通过成立下乡文艺队的方式,吸纳广大的民间艺人、青年人才等,在充实文艺队伍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让基层演员与专业演员同台献艺、互相切磋,让基层文艺爱好者从“看客”变成“主演”。要让群众在“文化进万家”活动中有满满的存在感、现场感、收获感和自豪感,要充分调动群众的互动参与,让群众在文化参与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文化下乡”等方式把地方民俗、民族文化等通过各类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的春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本文系云南省文明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主题征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