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各个城市都开足马力,在城市规划、经济产业、市容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频频出手、各显神通,共同撑起了中国经济实力。
直线相距仅400多公里的西安与郑州,经常“结伴出现”:
2017年1月和2018年2月,郑州和西安先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其所在的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表明,中西部大城市,与直辖市、一线城市一样,被国家赋予了高度期待。
2018年11月,国务院发文支持郑州机场、西安机场利用第五航权,进一步提升了两者的枢纽地位。
2018年底,各城市常住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最后的详细数据还在汇总之中,但已初步得出结论:郑州、西安常住人口有望超过千万,加入“千万俱乐部”。
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一种系统性的力量在支撑两个城市的崛起。
那么,西安和郑州能否成为未来城市格局中的耀眼明星?谁又能更胜一筹?
1
曾经的“贵族兄弟”成了“难兄难弟”
在中国星罗棋布的城市“大家族”中,直线距离仅400多公里的郑州和西安算是闪耀在中西部的两颗明星:一个稳居中原,背靠河南这个人口近亿的超强腹地;另一个雄居西北,地处肥沃的关中平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两座城市所属的城市群联系紧密,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大部分默契地把都城选在了关中城市群(西安、咸阳等)与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这两个板块:
商朝频繁迁都后,最终定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
周朝灭商后以丰镐(今西安)为都城;
秦国灭掉六国,将首都定在关中的咸阳;
西汉把都城定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又建都洛阳——洛阳上位,长安从A面变成了B面;
隋唐时期,长安与洛阳仍然是A、B面互换,隋炀帝即位后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武则天也是如此;
北宋定都河南开封......
由此可见,从商朝至北宋,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都城都在关中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
不同的是,在关中城市群中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西安这一地,而中原城市群则是散布在整个面。
元代前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路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两大城市群一起衰败,逐渐风光不再。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西安与郑州及其所代表的城市群虽然在发展中也有一些亮点,比如,郑州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交通枢纽,西安在建国后就被作为重工业城市加以建设,发展成了国内很有分量的工业重镇和高等教育基地,但是,与很多势头迅猛、大踏步前进的城市相比,西安与郑州优势并不突出,甚至还有点落后了。
先来说郑州。
近几年,虽然郑州的GDP总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合肥、太原、郑州、武汉、南昌、长沙)中一直紧跟武汉、长沙,不算太差,但压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中部崛起靠创新,中部创新之争必然愈发激烈,而郑州的先进制造业不仅与冲在最前面的武汉、长沙有很大差距,在很多领域也不如“中部黑马”合肥。
根据2017年的相关数据,在鄂豫湘皖四省会城市中,郑州无论是研发投入及其占GDP比重、还是高新企业数量等,都不及其他三者。
再来看西安。
2017年西安市的GDP只有7469亿元,不要说与东部一线城市比,就是与中西部其他几个省会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在“西部三雄”中,无论城市规模、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产业发展,成都、重庆都将西安远远甩开。
西安上一次入围全国城市GDP20强榜单还是在1980年,当时,深圳还只是个小渔村,沈阳、大连、哈尔滨还遥遥领先,沧海桑田,潮起潮落,时间已过去了近40年。
不只是GDP的差距,库叔随手找了一份陕西省统计局2016年的调查数据,以实际利用外资为例,2016年西安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2个,比成都少196个。
很明显,历史上命运休戚与共的“城市贵族”郑州与西安,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标兵在前,追兵将至,这让两兄弟感到了紧张与焦虑。
2
西安“着急”了!然后开始赶超
跟人一样,城市发展也讲究天道酬勤。
近几年,郑州和西安认识到差距后,都拿出了赶超的架势,在城市规划、经济产业、市容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频频出手,后发优势非常明显,其媒体存在感、人才吸引力、产业高级感等也陡然上升。
2016年底,西安进行了“三大革命”——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和行政效能革命。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是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外国游客去得最多的城市,有希望扮演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之都”的角色,城市环境当然是这座城市的“脸面”。
“三大革命”拉开了西安变革的大幕,此后一系列浩浩荡荡的“战役”相继打响,库叔细数了下,挑选出其中最亮眼的三件:
一是扩大城市规模,也就是“拉伸骨架”。
很多城市研究者都认为,限制西安做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城市规模。
环顾西安周边的其他省会城市,都在城市规模上有所作为:
重庆合并了原万县、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成都通过不断撤县设区,16年来城区版图扩张了近三倍;
武汉原本就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
这些城市都比西安大,有规模、有人口,吸引力就强,招商引资事半功倍。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2017年初,陕西省委决定将原本涵盖西安和咸阳两市区域的西咸新区,交由西安代管。
此举意味着,西安在短期内一次性增加了上百万人口,总面积也一举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
二是加强了对城市的营销宣传,让西安“名声在外”。
西安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给人的感觉一直不温不火,存在感不高。这主要还是城市营销做的不到位。
这两年,西安也加强了对自身的宣传力度,悄然变得“时髦”了:
西安已有70多个市政府机构开通了官方抖音号;
过去两年,跟西安有关的新媒体内容经常刷爆朋友圈,比如“5·18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制作的视频“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文物陶塑人头像开口说话;
西安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新媒体,市委书记王永康就经常批示新媒体稿件......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效率,人们知道了西安有堪比苏州的精致园林,有能够挑战上海的朋克摇滚,有可叫板北京的古色古香,有不输成都的遍地美食......
西安这座城市逐渐从灰墙土瓦的原始印象中剥离出来,成了新晋“网红城市”。
三是狠抓产业布局,也就是“填充肌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法宝,有了骨架的西安要想壮大,需要先进制造业来填充。
这两年,西安明确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拥有陕汽、西安金龙、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等汽车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机器人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电子、大数据与云计算、卫星应用、新材料等“硬科技”也在慢慢铺开。
一系列大动作,足以显示西安不可小觑的雄心和强大的后发优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安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短板。
在2017年8月的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市委将西安的众多问题归为工业短板,如军转民、民参军短板、文旅产业短板等。
综合来看,最大的症结是西安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足。比如旅游业,外界都知道西安是著名旅游城市,但行业对西安的旅游评价却并不高,说西安是“世界级的景点,乡镇级的管理”,这反映出西安乃至陕西的资源优势亟待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其他行业发展也存在这一问题。
“着急”的西安能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意味着要解决问题,这两年也确实拿出了行动!
3
郑州很“慌张”!后来想明白了
多年来,郑州发展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交通”:
上世纪初,郑州就是铁路枢纽;
在高速公路时代,是高速公路枢纽;
2010后,郑州是国内最活跃的国际航空枢纽;
现在,高铁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时候,郑州又成为在建的密集型高铁枢纽,到2020年,郑州的“米字型”高铁将基本成型,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米字型”的城市。
但是,郑州还是很“慌张”。正如前述,先进制造业是其短板,背后暴露出的是科创实力的相对薄弱,这一度让郑州陷入了迷茫: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有人说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有人说要继续坚持物流方面的突出优势,还有人说应该打造中国金融中心......
毫无疑问,这些方面都应该得到发展,但哪个才是最优先发展领域呢?
近年来,郑州终于想明白了,逐渐明晰了构建空中、陆路、网上三条“新丝路”,逐步向国际性综合枢纽升级的发展方向。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送来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种政策叠加优势在全国城市中屈指可数。
借助这股“东风”,再加上先期在物流方面的强大基础,郑州把物流做向了国际:
*郑州到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货航由2014年刚开航时的每周2班加密到现在的每周18班,基本形成横跨欧亚美大陆、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
*郑州始发的中欧班列沿着一条铁轨铺就的新丝绸之路,把货物运送到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6个城市,货值近80亿美元;
*2017年郑州国际货运量已紧跟北上广跃居全国第四,货运总量跻身全球前五十......
郑州的国际物流有多快?
举个简单例子,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的包机第一天凌晨落地,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摆在全国店面的货架上。
单把物流做到极致,就会取得很不俗的成绩,位于美国中南部的孟菲斯,得益于联邦快递入驻和国际货运转运,一跃成为“世界航空都市”、世界物流中心。
现在,郑州正在对标孟菲斯。
在经济活动中,决定经济活力的有资金流、信息流、商务流、物流。除物流外,其他3个都可以跨越时空地进行,唯独物流不能,因为物流有天然垄断性的特征,这是由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决定的。
从这方面来看,郑州在全国城市中有不可代替性,北京、上海可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但是只能作为中国物流的终端城市,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物流中心。
未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大致处于中国地理网络中心的位置,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全国内贸市场的物流中心。
如果郑州优先发展的物流产业发达了,会展产业就会来了,配送组装产业也会来,然后结算也会要求在这里进行,紧接着实体经济也肯定来了,因为这里物流成本低、效率高,这样金融产业也就来了,因为金融产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事实上,最近几年,郑州的金融产业也确实很有起色,在最具活力的发展板块郑东新区,持续推动了“引金入豫”,核心区持牌金融机构达到312家,金融机构总数超千家。
当然,郑州也在大力弥补先进制造业上的短板,推出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其科教资源、制造业等的集中发力。
4
两城接连被“大礼”砸中
正当郑州和西安为了各自的发展忙得“热火朝天”之时,国家也从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来考虑,给两城接连送来大礼!
一是郑州、西安接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了中国城镇化体系的最高级别,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目前,除了西安和郑州,我国还有七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心城市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的“主心骨”,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趋势。
但为什么郑州、西安能入选,而不是经济水平更高的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呢?
其实,对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不只考虑了经济实力,还综合考虑了行政级别、区位因素等多个指标。
比如,深圳、杭州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但所在区域分别有了广州和上海,就暂时无缘这个称号。
与众多高手相比,郑州、西安虽然经济实力不是很强,但因为地处中原和西北两大战略要冲,就占了区位的优势。
有了国家中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能够获得的红利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家一些大的改革创新举措,以及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意义的先行先试部署上,国家中心城市都将会得到优先的考虑。
二是国务院发文支持郑州机场、西安机场利用第五航权。
什么是第五航权?
概念解释起来有点复杂,通俗来说就是,A国飞往C国的航班,可以经停B国,并且在此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
可以说,第五航权有一种特殊的能量,能让一座城市变成国际航线的中转站,客流在此交汇,货运在此集散,也因此被公认为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航权。任何一个定位为国际化交通枢纽的城市,都不会放弃第五航权的争夺。
在此之前,北京、上海、广州、烟台、武汉、厦门、海口、天津、南京、银川、哈尔滨、满洲里、鄂尔多斯等地均已开放第五航权,还有众多城市也在积极争取。
当然,郑州和西安能脱颖而出,也是情理之中。
郑州的交通地位不多说了,西安也不差,如果我们将两者放在一起分析会发现,他们都是为数不多的机场客运、货运吞吐量都居全国排名前列、增速达两位数的城市。
自身实力的提升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使得两城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大为提升,于是迎来了第三份“大礼”——常住人口有望破千万,加入“千万俱乐部”。
这也与两城在近几年的“抢人大战”中很拼有关。
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只要规划得当,就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产出要远大于成本。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曾在《规模》一书中提到,城市也有类似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规模缩放效应,比如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所需的加油站数量就越少,人口规模每增加一倍,城市只需要增加85%的加油站,而不是翻倍,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或多或少遵循同样的原则。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100倍,基础设施只需要扩大50倍左右,产出却能增加200倍左右!
此外,我们经常强调消费和第三产业,城市人口规模也是经济转型的基础,这和人口稀疏的地方外卖产业很难发展壮大是一个道理——市场容量不足,点对点的连接成本高。
可以说,当一个城市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话语权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考虑到人口是经济生产的基础要素,“千万俱乐部”将成为两座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一个新筹码。
5
郑州和西安,谁更牛?
很多网友也经常拿郑州和西安作比较,想知道谁更牛。
其实目前来看,经济总量上郑州要强于西安,但是郑州的后劲欠缺,尤其是中原城市群涉及城市多,城市发展又相对均衡,郑州带动的能力有限,应该充分发挥洛阳、开封的作用,它们的工业、科研、文化相对较强,一起合力,背靠河南这个一亿人口的大腹地,才会有更大发展。
相比郑州,西安最大的优势是其高校资源,在校大学生近百万,高校中有“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校7所,从而催生了其强大的综合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而郑州目前仅有郑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如果西安能够将其科研、教育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实力不可小觑。
所以说,孰优孰劣,只能看未来郑州与西安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充分挖掘潜力,增强后劲了。
很长时间以来,西安一直在对标成都,也积极向成渝城市群靠拢,但价值认同对提高区域凝聚力至关重要,能否实现区域内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是决定一个经济区或城市群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
西安所属的关中文化,与成渝文化差异较大,虽然西成高铁等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的快速流动,但是,它无法让不同的地域文化趋于统一。
除此之外,西安与成都、重庆在产业方面也有所趋同,比如,汽车、电子信息、航天军工等产业,都被西安和成都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竞争也较大。综上,西安与成渝城市群在合作上有较大困难。
但反观郑州与西安,天生就有种紧密联系,现在又都处于加速发展期,两者的合作空间也远远大于竞争——郑州与西安发展方向不同,西安主打“硬科技”和文化旅游,而郑州主打交通枢纽和工业制造,所以两者及其所属的关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更容易谋求合作。
近几年,中部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强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如果郑州和西安能够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共同依托“一带一路”谋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可能就会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