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中国国家标准时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8 05:16

中国现代无线电授时最早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而后由上海天文台租用邮电部的一个短波无线电台发播。然而上海偏居东南一隅,发播信号无法覆盖全国范围,难以适应当时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1955年的全国科技发展12年远景规划中,计划在内陆筹建一个能覆盖全国、精度达到毫秒量级的授时台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初步将台址选在了甘肃兰州市,但是由于和当时的苏联专家意见相左,建台计划暂时搁置。直至1965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重提建设授时台计划,科学院再次派专家赴新疆、青海、甘肃和陕西勘址,并将台址预选在陕西咸阳市杨陵区。1966年授时台台址最终确定在陕西蒲城县,并以“326工程”为代号开工建设短波授时台。历经多年艰辛,1970年短波授时台开始试播,并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1980年通过技术鉴定后,次年7月正式承担我国短波授时任务。同时,为了提高授时发播精度、建立完整独立的授时服务体系,1972年陕西天文台开始增设长波授时台,1986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87年正式承担我国长波授时任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陕西天文台在蒲城建设发播台的同时,也在临潼建设台部机关、办事机构、时频基准、研究室等。1980年,除发播台外,其他部分迁驻临潼新址,是为陕西天文台本部,而蒲城部分则定名为陕西天文台二部。2001年,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二部改称授时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