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伍江:打开“一江一河”,是上海最值得骄傲的部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1 14:15

巴黎时间2024年4月18日下午,《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首季巴黎场启动仪式暨巴黎论坛于塞纳河畔的布隆尼亚尔宫举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发表主旨演讲,追溯上海“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的历史,畅谈“一江一河”的转型与未来。

经由翔实的史料梳理,伍江教授指出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孕育了上海独特的商业文明。上海因水而生,因商而盛。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一江一河”再度转型,将消极的工业空间转变为多样的公共空间。如今“一江一河”两岸已贯通,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河流和滨水空间已蜕变为公众喜爱的休闲之地,而在城市更新中保留的沿岸工业建筑,亦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

伍江教授在《奔流》巴黎论坛现场做主旨分享。 张轩石 摄

以下是伍江教授演讲摘录,经澎湃新闻记者整理,有删改。

上海与巴黎都是滨水城市。上海拥有两条河流——黄浦江与苏州河,黄浦江的宽度超过塞纳河,而苏州河则相对狭窄。它们共同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上海既具备塞纳河的宽广之美,又展现出苏州河贴近民生的气质。上海这座城市与水息息相关,其发展与母亲河紧密相连。上海人至今仍在探讨黄浦江与苏州河究竟哪一条才是真正的母亲河。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上海的母亲河。

黄浦江和苏州河在上海的空间布局颇具特色,它们呈现出“丁”字形。黄浦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东入东海。而苏州河则是黄浦江的支流。然而,在历史上,这种主支流的关系是颠倒的,苏州河曾是主要河流,黄浦江为其支流。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苏州河逐渐变窄,而黄浦江则逐渐拓宽,形成了现今的态势。

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丁”字形空间布局。 本文图片除说明外均由伍江提供

上海母亲河从航运通道到生活岸线

上海与江南其他城市一样,在水网密布的地域逐渐发展起来。苏州河与黄浦江把上海与富庶的江南地区紧密相连,使得该地区的物产得以通过上海流通至中国各地。到了上海即可进入长江,进而通往中国各地;同时从长江出海便是东海,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物产进入上海后能够直接进入太平洋。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利于商业活动,使上海自古成为贸易重镇。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商业的相对轻视不同,上海因商业而兴,因水而盛。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的文化少了拘谨与严肃,多了活泼与自由。

19世纪中叶,一场特殊的历史事件——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上海的发展轨迹。在西方势力未进入上海之前,上海已是很发达的城市。然而,随着西方的介入,上海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其北部出现了被称为“租界”的欧洲人居住区。在1860年代的一张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咖啡色区域为最早的英租界,黄色区域为最早的法租界,而中国城则位于下方的白色圆圈内。英租界、法租界和中国城同时存在,这在城市历史上极为罕见,塑造了开放多元的上海,让中国人在本土首次目睹了不同的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英租界和法租界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中心,取代了原有的中国老城中心地位。

1860年代的上海租界地图。

这个中心被称为外滩。外滩作为上海的中心,不仅仅是城市活动的中心,更是城市的象征。一直到今天,外滩还是上海重要的标志性形象。

外滩所占据的位置颇为独特,这片滨水区既是城市的核心,又仿佛位于城市的边缘。外滩之外便是宽阔的黄浦江。黄浦江宽度超过500米,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改革开放时期,浦东的开发成为一项关键的发展战略。此举不仅为上海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随着黄浦江东岸的发展,黄浦江从城市的边缘逐渐转变为城市的中心。这条曾经界定城市发展边界的江流,如今已成为穿城而过的河流。这一转变意义重大。浦西,承载着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浦东,则代表着中国新兴的经济力量。两者并立,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外滩曾有一条宽阔的通道,跨过黄浦江,是一条有十二个车道的高速公路。在2007年,上海作出了重要决策,决定拆除此通道,将交通完全引入地下,而将地面空间改造为一片崭新的公园。

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再次凸显了城市的多重功能。尽管城市的快速运转和交通的畅通无阻是至关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每一位市民都能够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感受到活力,以及生活和人际交往的便捷。

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的转型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我们将沿江沿河两侧密布的、污染严重的工厂和工业仓库全部迁移,再次将这片区域转化为公共开放空间。尽管这一转变过程充满挑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但它所带来的变化却是深远的,曾经的工业区、污染区已变为文化区和公共休闲区。我们在这一转变中并未盲目拆除所有建筑,而是保留了原有的工厂,作为历史的见证。

由工业遗址改造而来的油罐艺术中心。

“一江一河”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开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努力。自2010年起,我们已投入十多年的时间,逐步将黄浦江两岸的工业职能全部迁出。

苏州河亦是如此。河道狭窄的苏州河曾因工业发展而饱受严重污染的困扰。经过改造后的今日,河水已变得清澈。市民乐于在河畔休憩,于是苏州河畔逐渐盖起了众多高端公寓。居住在高楼中的人能尽情享受自然环境,而未能入住楼内的人则难以体验这种乐趣。

因此,上海启动了意义重大的工程,即“一江一河”工程。该工程旨在将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公共空间全面开放,将沿江地带转化为公园。对于已开发的区域,我们与居民进行协商。部分居民乐意贡献自己的空间,而部分居民则持保留意见。在此情况下,我们提出定时开放的建议,例如从早上8点至晚上7点,夜间则出于安全考虑进行封闭。据了解,巴黎也有类似的举措,城市里众多步道深受市民喜爱,经过沟通,最终许多通道得以成功开放。

尽管苏州河规模较小,但其贯通工作相较于黄浦江更为艰巨,因为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开发。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苏州河两岸42公里、黄浦江两岸45公里已全部打通。我相信,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这样,将其母亲河两岸的滨水空间百分百地开放为公共空间。对于这一成就,我深感自豪。曾经深受污染的河边,如今已蜕变为公众喜爱的休闲之地。

苏州河畔的休闲带。

同时,我们还通过公共艺术互动的方式,积极向公众推广这一工作。每两年,我们会举办一次大型公共活动,即“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向全社会推广我们对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改造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对我们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逐步将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曾经的工业、消极空间,转变为城市内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这是我们城市中最值得骄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