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简称“黔南师院”)建校23年来,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94%以上,其中研究生占98%以上,特别是近三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最难季”,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不降反升”,从2020年的94.17%上升到2021年的95.09%,2022年又上升至95.91%,学校获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2022年,这所就业“老先进”高校,被中国教育在线作为“榜样力量”授予“年度最受高中生关注本科高校”,获省教育厅表彰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成为贵州2所就业典型经验介绍高校。
黔南师院不是“985”、也不是“211”,连省直属高校都不是,但却因为毕业生“好就业”而名声在外。这所民族地方师范高校,缘何能保持长久“高就业率”,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精准“定位”育人 错位“填空”发展
不贪大求洋,不好高骛远,立足扎根民族地区,填补发展“空白”空间。
课堂设在田边地角。
23年来,黔南师院坚守“一扎根、两服务”育人初心,培养扎根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引导毕业生扎根黔南、扎根贵州、扎根西部,参与大开发。
“一扎根、两服务”填补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空白”,让这些孩子在艰苦环境磨炼中成长成才。据统计,23年来,学校培养的4万多名毕业生超七成留在贵州、超半数留在黔南、省外来的学生约四成留在了贵州,2022年三项数据分别达到76.77%、57.56%、80.62%。据2021—2022年统计,黔南州35%基础教育骨干教师、43%的优秀教师、52.94%的省级名校长、38.1%州级名校长、35%的省级教学名师、53.4%的州级教学名师出自黔南师院,一批优秀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民间素有优秀教师“摇篮”美誉。
“三验标准”看 “三全格局”干
转变观念天地宽。学校把就业作为核验学生学习成效、考验教师教学水平、检验学校办学质量“三验”标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层层实行“一把手工程”负责制,让就业“老大难”变成由“老大”亲自抓的不难。就业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优先”到位,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任务,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的“三全”就业工作格局。
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360天就业招聘“不打烊”,每月一专题、每周一通报。通过校农、校工、校旅、校园(区)、校产(业)、校网(络)多形式结合,开展人才“订单”培养、难题“靶心”攻关、技术“贴心”服务、成果“联姻”转化,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就业的关口前移,人才链与产业链互动发展促就业。2022年学校共开展招聘会119场(次),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次)。
学校对于毕业生不仅“扶上马、送一程”,而且“关爱一生”,利用学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平台,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水平,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在2021和2022年,开展“回炉”培训2150人、2867人(次)。
适应社会需要 育人“接地气、服水土”
育人坚守初心,办学转变观念。学校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办学理念,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立足“四新”主攻“四化”,培养“接地气、服水土”人才。
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招生专业,强化区域发展需求与专业招生匹配度,58个专业中,常年招生控制在50个左右,近年停(缓)招专业6个、新增特色专业招生3个,学校总体就业专业相关度保持在74%以上。
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
围绕脱贫攻坚及农业现代化,学校开创“校农结合”定向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校农结合”全省推广成全国典型;围绕新型工业化,学校开启人才“校工结合”模式,“校政企”共建共管共享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人才“订单”培养、难题“靶心”攻关、博士“组团”服务、载体“共建”平台、成果“及时”转化、工业“反哺”乡村,2022年为“瓮福磷都”新能源电池材料“风口”产业培养输送220余名“接地气、服水土”产业人才,助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围绕贵州公园省,打造“荔波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多彩贵州乡村旅游”,学校立足“增强景区内与游客互动、加强景区外度假休闲”的发展方向,与世界最大黑胶音乐企业“佳音王”合作,联合打造具有黔南“好花红”品牌的“芦笙史诗千人乐队”。
适应社会需要,“接地气、服水土”育人得到用人单位广泛认可,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保持高位运行,近三年持续攀升,从2020年的99.04%上升到去年的100%。
“实战”锻炼“本领” “烈火”练就“金身”
牛要会犁田,必拉牛下田。学校把实践实训实战作为促进就业重要战术手段,通过拉长实习时间、加重见习权重、提高研习能力,实行“三习”一体化模式,采取“产业导师”“双导师”“一对一指导”“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制度和“过堂”“召回”“回炉”等手段,把学生“赶下海”,促逼就业指导老师“上梁山”,在实践实训实战中增强本领,在实习见习研习中提高能力。
“芦笙史诗千人乐队”教学培训。
毕业于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李泽明,选择到贫困罗甸农村开展电商创业,从最初田间“直播带货”到后来“黔货出山”,又到如今的“黔货出海”,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建立“黔货供应”基地,短短几年,从一个小“个体户”成为目前黔南州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在他看来,自己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在校时被老师“拉下海”,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学到了真经。
擦亮师范底色 打造产业标杆
高瞻远瞩定战略、集中兵力打战役、灵活应变用战术。黔南师院根据社会需要,提出了“擦亮师范底色、打造产业标杆”战略发展思路,师范和非师范平分秋色,互济发展,战役上集中打好师范“申硕”“师范认证”“预科集中教育”攻坚战;非师范类突出服务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实施校工、校农、校旅相结合,项目化管理、团队化运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课堂设在车间里。
战术上灵活运用,开设“我与企业家(支书村主任)面对面”互动、“乡村振兴政策宣讲传声筒、文艺宣传轻骑兵”进村入户,引导学生到企业、到农村成就梦想;开展“携笔从戎、绽放青春”专题,引导学生入伍保国卫家;开设“开学第一课”“离校‘最后一课’”引导学生考研深造、毕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把考研深造、参军入伍、到高科技企业等作为“高质量就业”加以引导,2022年选择深造考研率达到22.28%、学生入伍率超计划86%、主动去企业工作占66.41%。(文/图 陈治松)
(责编:敖嘉钰(实习)、陈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