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构建完成考古“一张图”平台 可实现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预警
2024-10-17 20:26
发布于:陕西省
一提起“西安考古”,许多人就会立即想到密密麻麻的古墓,想到西安修地铁是多么不容易,想到地上的西安与地下的长安。作为我国古代建都王朝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城市,西安考古可以说备受公众关注。
今年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建院30周年,10月17日,“发现长安—西安考古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长安,不只是西安的长安、陕西的长安,更是中国的长安、世界的长安。”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以“发现长安”为题,汇报了西安地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成立以来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勘探3000余项
为认识西安地下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小雁塔(唐代荐福寺)院内,原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立于1994年。2011年12月,更名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同时加挂西安市古迹遗址保护研究中心牌子,增设古迹遗址保护研究部。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勘探3000余项,项目遍布西安城区及周边区县。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新城扩容,涉及民生的省市重点项目数量激增,在2019至2021年达到峰值——年度勘探数量超150项。在西安市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出台以后,考古工作已经成为西安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自2021年开始,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先后在西安市未央区、高新区、空港新城等地试推“大片区考古”工作机制,安排相对固定的领队和人员配合片区发掘。经过实践,“大片区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缩短了项目协调周期,保证了考古发掘力量,确保了安置回迁任务按期或提前完成。在实践的基础上,2023年10月,西安市颁布了《西安市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实施方案》,并制定了西安市大片区考古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
在做好田野勘探工作的同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还将历年考古勘探与发掘成果以编年的形式进行整理汇总,以供城市规划及学界研究使用。自2013至今,已经完成了“2000至2010年”、“2011至2014年”《西安文物勘探考古工作编年》的整理出版,2015年至2020年的也基本整理完毕。这项工作不仅搞清了既往的考古工作数量、工作区域、分布点,更为认识西安地下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及规律探寻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记录和见证。
配合城市基本建设
西安考古三十年完成了这些项目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成立30年来,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完成了许多重要考古项目。
张翔宇介绍,史前考古发掘之前较少,近年逐渐增多,主要有西安鱼化寨遗址、马腾空遗址、五楼遗址、弓背崖遗址、鱼包头遗址、米家崖遗址、太平遗址、羊元坊遗址等。
西周时期的考古发掘相对较少,主要有进步遗址、兆丰村遗址、大原村西周墓葬等。
秦代考古发掘最早的为相家巷秦封泥遗址,后来又先后发掘了阿房宫遗址、栎阳城遗址、杜城周边秦代遗址及墓葬(茅坡、潘家庄、清凉山、沈家桥、曹家堡等)。
汉代考古发掘有渭桥遗址、灞桥水上建筑构件遗址、霸陵遗址(栗家村汉墓)、杜陵邑遗址,长安城东郊汉代墓群(西北医疗、有色金属、交通学校、枣园大汉墓、行政中心、经开三校与七校、十里铺汉墓、地铁环园中路车辆段、团结村等);杜陵及杜县周边汉代墓群有理工大壁画墓、翠竹园壁画墓、宜春侯墓、黄渠头墓地、缪家寨墓地等。另有邮电大汉墓、石家街大汉墓、羊头镇大汉墓等。
十六国北朝时期主要集中于凤栖原和咸阳原上,有焦村十六国、中兆村十六国大墓、西咸北城村墓地、雅居乐十六国墓地、灞桥北魏王氏家族墓地等。另外长安城东郊发现了三座在华外来人墓葬:北周史君、康业墓、李诞墓。
隋唐时期的发掘主要集中隋唐长安城遗址和长安城周边的墓葬。
遗址发掘有东北角夹城与十六王宅、朱雀大街与五桥并列遗址、安仁坊遗址,另外还发掘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横街遗址局部及新昌坊、平康坊、崇仁坊、布政坊、颁政坊、延寿坊局部。
墓葬主要集中于唐长安城南郊、东郊、西郊几大原区。东郊主幸福林带、地铁八号线雁鸣湖车辆段等,郭子仪家族墓地、韦氏家族墓地,宫女墓地,其中也有不少知名墓葬,如:金乡县主墓、阎识微夫妇墓。南郊主要有唐文通墓、秦守一墓、戴胄墓、溪质子墓、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墓等)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掘主要集中于家族墓地发掘和故城调查。有北里王宋代范育家族墓、电视塔元代赵氏家墓、东郊元代壁画墓、曲江元代张达夫墓;明秦藩王宗室墓;清佛坪厅故城遗址。
以上发掘项目,有5项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我院单独发掘1项,联合发掘4项),有二十余项获年度重要考古新发现。
在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方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一方面加强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协作,提高考古现场文物信息提取能力、文物应急保护处理能力和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焦村十六国大墓土雕、史前陶窑、重要墓葬等大型遗址实现整体搬迁、异地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平台投入使用,现场文物信息提取与保护更为规范化,漆木器、彩绘陶器、壁画、脆弱金属器等都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实验室文物保护由传统文物保护修复占大比重的工作模式转向传统文物修复、文物科技保护、文保项目并重的工作模式转变。
可实现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预警
西安构建完成城市考古“一张图”平台
张翔宇介绍,西安考古引入地理信息系统,以历年工作成果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西安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现状,并借助GIS及大数据技术的强大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以田野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考古地理信息科学和计量考古学等理论为支撑,利用全息考古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完成了西安城市考古“一张图”平台,不仅制定了数字化标准,突破了“卡脖子”关键技术,还开发了系列工具和软件,为“城市考古”的深入推进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张图”大数据平台建设,采用边采集、边处理、边入库的策略,主要对项目情况、勘探信息、考古发掘墓葬、遗址信息等内容进行数字化记录、测量、拍照、航拍和三维建模。建立考古现场第一手考古数据资料,便于入库、存档、管理和科研。
这一创新举措改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被动模式,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前置;纳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并结合文物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文物预警,有效避让了文物空间。
成立30年来 库藏文物在这些博物馆展览过
张翔宇介绍,成立30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充分发挥库藏文物作用,先后配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国家文物交流中心、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三门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秦皇岛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完成了数十项文物展览。与秦二世博物馆、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联合举办了4场展览。
西安考古 今后计划这样做
张翔宇介绍,西安考古今后计划这样做:围绕“汉唐长安”这一中心,以“大长安”思维方式,凝炼出若干课题,从“物质长安”,到“文化长安”,从“都城长安”,到“丝路长安”,对以往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并贯穿到今后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去,变之前的被动为主动,把之前考古的若干点连成线,织成网,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史前时期,将对秦岭北麓渭河之南这一区域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对这一区域史前聚落各个阶段的分布、形态及其演进作系统研究,以认知这一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贡献,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开展。
西周时期,将围绕“沣镐两京”周边区域开展广泛调查,对其周边的聚落分布与形态进行研究。东周时期,将以杜城为中心开展系统考古工作。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考古资料照片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