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6 19:13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全市上下按照中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精准施策补短板,多措并举强基础,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总体平稳、质效提升的态势。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37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97亿元,增长3.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92亿元,增长7.0%,占56.9%,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38.56亿元,增长8.6%,占31.1%,与上年持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4368元,按年平均汇率约合8216美元。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46.7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7.9%。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71.6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3.5%,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98.4万亩,比上年下降0.2%。其中,夏粮285.7万亩,下降0.1%;秋粮212.7万亩,下降0.26%。油料种植20.68万亩,增长1.0%。蔬菜种植106.14万亩,增长2.6%。

全年粮食总产160.16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82.90万吨,下降2.5%;秋粮产量77.26万吨,增长5.7%。油料产量2.9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310.06万吨,增长3.7%。

全年果园面积306.79万亩,比上年增长2.9%;当年采摘面积275.82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55.39万亩,比上年增长1.8%。全年水果产量418.36万吨,下降8.7%。其中,苹果产量341.85万吨,下降11.3%。

全年肉类总产量12.63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猪肉产量9.7万吨,增长1.9%;牛肉产量0.93万吨,增长0.3%;羊肉产量0.8万吨,下降0.1%;禽肉产量1.03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6.64万吨,增长3.5%。奶类产量36.5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牛奶产量26.3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113.41万头,下降1.4%;牛存栏13.22万头,下降0.8%;羊存栏40.1万只,下降0.4%;家禽存栏776.55万只,下降0.6%。

当年造林2.1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89万公顷,封山育林12.24万公顷,飞播造林0.23万公顷,零星(四旁)植树923万株。

全年水产品产量8590吨,同比下降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含军工)1000.2亿元,增长7.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军工)739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6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国有企业117.19亿元,增长23.0%;集体企业42.1亿元,增长15.6%;股份合作企业0.85亿元,下降39.4%;股份制企业2559.89亿元,增长1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2.5亿元,下降0.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38.65亿元,增长6.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七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26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能化工业1067.59亿元,增长11.7%;装备制造工业473.48亿元,增长7.6%;食品工业538.45亿元,增长9.6%;建材工业206.68亿元,增长7.2%;医药工业159.87亿元,增长6.9%;纺织服装工业130.12亿元,下降1.3%;电子工业97.13亿元,增长45.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产值871.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4.0亿元,增长7.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45.8亿元,增长3.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6.0亿元,增长17.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7.1亿元,增长3.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98.5亿元,增长1.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340.2亿元,增长17.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35个中类行业中25个比上年增长,占71.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2.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3.8%,汽车制造业增长18.2%,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8.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8%,医药制造业增长5.7%,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10.6%。

在统计的,7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7种比上年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74.2亿元,比上年增长6.4%;利润总额279.6亿元,增长4.3%;税金总额200.9亿元,增长1.4%。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79.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29户,比上年增加26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50.68亿元,增长4.5%。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502.29亿元,增长8.7%。全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00.66万平方米,增长1.8%。其中,新开工面积1178.19万平方米,下降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9.0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10.18亿元,增长8.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221.66亿元,增长57.1%;第二产业投资634.94亿元,下降13.2%;第三产业投资1053.58亿元,增长18.0%。

全年民间投资102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5%;高技术产业投资79.84亿元,下降57.3%;基础设施投资592.45亿元,增长19.8%;七大工业支柱产业投资526.98亿元,下降18.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68.42万平方米,增长5.5%。商品房销售面积150.95万平方米,下降14.3%;商品房销售额78.98亿元,增长5.0%。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48.81亿元,增长12.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11.9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2.29亿元,增长10.3%。按消费形态,餐饮收入额127.07亿元,增长12.4%;商品零售额547.12亿元,增长10.6%。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2.8%,化妆品类增长10.1%,金银珠宝类下降9.6%,日用品类增长10.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1%,中西药品类增长17.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5%,家具类增长12.3%,通讯器材类增长81.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3.2%,汽车类增长3.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3%。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海关口径)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69.4%。其中,出口34.77亿元,增长78.0%;进口38.47亿元,增长62.3%。

全年引进合同项目306个,实现到位资金707.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6个,当年实际使用外资9016万美元。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288.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5%;旅游总收入385.96亿元,增长32.1%。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5.23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全年公路客运量8471万人,公路货运量13697万吨。市辖区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50辆,实有出租汽车1719辆。境内公路里程160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31公里。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5.28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58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0.7亿元。年末全市电话用户达539.5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7.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01.7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22.69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09亿元,同口径增长15.0%。其中,税收收入72.51亿元,增长20.6%;非税收入16.58亿元,下降4.5%。全市财政支出379.89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民生支出317.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3.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4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比年初新增331.4亿元,同比多增30.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比年初新增212.67亿元,同比多增76.45亿元。金融存贷比为47.3%,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市保险主体机构46家,其中产险公司23家,寿险公司23个。全年保费收入99.1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财产险21.72亿元,增长11.6%;人身险77.47亿元,增长7.0%。全年保险业机构支付各类赔(给)付款29.45亿元,赔(给)付率29.7%。其中,产险赔付10.53亿元,赔付率48.5%;人身险赔(给)付18.92亿元,赔(给)付率24.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中学269所,专任教师23266人,在校学生21.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9所,专任教师1457人,在校学生3.01万人。普通小学670所,专任教师16738人,在校学生28.41万人。幼儿园803所,专任教师9392人,在园幼儿15.82万人。

全市共有1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5项科研项目获得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截至年底,已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7个、市级1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3家、市级2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5个。全年专利申请量3391件,专利申请授权量1683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11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 181.57万册(件),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7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9%,有线电视入户率60.3%。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4363个,其中,医院数15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9130张,其中,医院床位数24172张。卫生技术人员数4229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10982人,注册护士数16677人。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7个,其中体育场9个,体育馆8个。全市体彩销售额7.58亿元,同比增长33.7%。成功承办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组建了省十六运会咸阳市代表团,取得金牌66枚、银牌37枚、铜牌57枚,奖牌总数160枚,总分3566.7分,名列全省第五。

十一、水利

全年完成水利投资21.0亿元,新打、修复机井275眼,改造抽水站10座,衬砌渠道520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6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2平方公里。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完成投资3.1亿元,建成农村供水安全项目312处,受益人口71.26万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6.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1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23.8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12.7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1.27 %,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0.05‰,人口死亡率5.79‰,人口增长率4.26‰。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6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4元,名义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3元,名义增长9.1%。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差3.0,比上年缩小0.02。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6%。年末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6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1.4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0.2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6.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91.7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2.7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2.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为533.14万人次补偿医药费16.18亿元。

全市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1204个,床位数23925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数1177个,床位数23070张。不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381,其中,社区服务机构数380个。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2亿元,保障了15.44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放医疗救助金6197万元,救助患病群众5.0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374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5.45万人次。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2827.2万元,农村特困供养对象的吃、穿、住、医得到较好保障。下拨残疾人“两项补贴”省市补助资金5718.4万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补贴市级补助资金260.16万元、孤儿基本生活费921.8万元。发放资助金276.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582人。

十三、安全生产

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83起,死亡13人,下降43.0%;经济损失928万元,下降33.0%。全年交通事故造成88人死亡,交通事故直接财产损失437.7万元;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火灾事故直接财产损失1274.6万元。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和电信分别来自市邮政局和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咸阳分公司;旅游数据来自市文物旅游局;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安海关;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市招商局;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咸阳市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保监协会;科技成果、专利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图书馆、藏书、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水利数据来自市水利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安监局;城镇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物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咸阳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