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市,或始于美食,或陷于颜值,然而最让人留恋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
秦岭南屏,渭水中流。
地处山水之间的宝鸡,似一本深厚耐读的书。翻开它,可以看到炎帝在这里教民稼穑、周公在这里制礼作乐、始皇在这里加冕亲政,可以听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无邪,可以欣赏到“中华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的神韵,可以聆听到李白“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的佳句……
这里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出处,其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令每一位前来宝鸡的游客惊叹不已。
几十年来,宝鸡几乎把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国字号”荣誉拿了个遍,独缺“历史文化名城”这颗明珠。
为此,在今年宝鸡两会上,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加快申报认定的步伐。
初夏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
柳莉是一位文化主播,她是慕名而来宝鸡的。一路直播,一路感动,当走进青铜器博物院后,见到了那些散发着历史光芒的青铜器,她在这一刻被震撼了,内心深处更是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敬意。
▲工作人员为游客讲解逨盉出土的故事
“宝鸡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历史文化名城!”柳莉感慨地说。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这一概念,是1982年2月由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专家提出的。随后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分别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
宝鸡是炎帝故里,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北首岭文化。
西周发迹于岐山,周公“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儒家尊为元圣。
秦建都于雍城,经近三百年艰苦创业,为横扫六合、实现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故而,凤翔在后世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被称为“嬴秦创霸之区、始皇加冕之地”。
所以有人说,“到了陕西,不到宝鸡,你只知汉唐,不识周秦!”
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宝鸡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周秦文化的滋养,才铸就了汉唐的辉煌。
这份滋养,
持续了一代又一代人,
融入了民族的性格,
也铸就了城市独特的气质。
时针拨回到北宋嘉祐六年,朝廷授予苏轼凤翔府签书判官之职,他满怀壮志豪情走上了人生仕途的第一站。三年履职,在周秦文化的影响下,苏轼大刀阔斧地改革时弊、赈济灾民、修筑东湖,被老百姓称为“苏贤良”。而观其一生之诗风与性格,豪放、刚直,可见初仕之地的宝鸡,对这位大文豪之影响。
“历史文化名城”是鲜活的教科书,是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最好窗口。因而,当你在宝鸡这片神奇的土地,每走一步,那些记录在书本上的、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便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
在眉县张载祠,记者遇见了从浙江远道而来的刘宏智,他是位科技工作者,也是“关学”的爱好者。他说,一路走来,仿佛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溯源而上,肃然朝圣。站在横渠书院,体会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读书人的理想油然而生,他决心用所学报国、为民,展新时代读书人之抱负。
▲张载祠
宝鸡曾是周秦王朝都城,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它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几乎可以让每位专家和游客找到内心深处的归宿。
文化学者可以在这里追溯到《诗经》的诞生,
采撷新的秦风;
军事爱好者可以在五丈原古战场感受魏蜀当年的陈兵;
在凤县两当兵变策源地,体会共产党人不惧生死、救国为民的初心;
医药工作者在这里重温岐伯、孙思邈、王焘等大医的医者仁心;
书法爱好者可以在石鼓的故乡领略汉字的发展演变……
凡熟悉和来宝研学、旅游的专家学者、游客,无不被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所倾倒,同时也遗憾不已——宝鸡怎么可能不是历史文化名城呢?
改革开放之初,宝鸡经济社会还不发达,再加上前一两批历史文化名城大多以北京、南京、西安等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为主,我市错过了最佳的申报窗口期。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历史文化受到高度重视,许多条件已经具备,尽管现在申报难度加大了,但宝鸡将全力申报,让遗憾不再延续!
近日,从上海来的王生利游览了法门寺后,又慕名到附近的宝鸡周原博物院参观。看完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听了一个个文物的故事后,他感慨地说:“别的地方土里长的是庄稼,宝鸡的土里长的都是文物,这里太神奇了!”
宝鸡因出土文物多且等级高,被称为“宝藏之地。”
“宝鸡是文物大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76处、国有可移动文物543150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9件(组)、二级文物1396件(组)、三级文物9154件(组),文物数量和等级居全国前列。”
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科长王明月说,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中要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于10处,保存状态良好,且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周秦文物资源占比三分之一。同时,宝鸡也是国内文物外展做得较早的城市,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珍贵文物,已成为宝鸡靓丽的名片。
“看中国,来宝鸡”是这几年宝鸡最响亮的推介词。这要从国之重器“何尊”说起。1963年6月出土于原宝鸡县贾村镇,1975年在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展中,被命名为“何尊”。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尊,内底部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出处。
青铜铸文明,周礼润华夏。据《汉书·郊祀志》记载,从汉代起,宝鸡就有青铜器出土,其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8年。此后,宝鸡出土青铜器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铭文之盛均居全国前列。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也是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4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00余件。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宝鸡出土的一个个有文字符号的陶罐、一片片有字的甲骨、一件件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成为解读中华文明早期活动的“密码”。
走进市区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仿佛回到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早期的先民们在附近山上采果、打猎,到河里捕鱼,心灵手巧者学习制陶的手艺,在陶坯上刻上渔网、水鸟以及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单字,有些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说明它已具备了记载复杂事物的功能。考古学家研究,这些刻画符号,极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北首岭博物馆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宝鸡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甲骨文后,岐山县不断有甲骨文被发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岐山县凤凰山遗址考古的深入进行,成片的甲骨被集中发现。2003年冬,北大师生在岐山县凤鸣镇意外发现了两片先周时期的甲骨,上面刻画的文字多达50余个,其中一片多达38个,刷新了在此之前全国在一片甲骨上发现32字的纪录。2008年,考古队又在凤凰山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7600多片卜甲。经整理,有字甲骨共计685片,辨识出刻辞1600字。
“这些重大发现,使岐山县凤凰山遗址成为当时全国出土周代甲骨文最多的地方。”岐山县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刘剑峰说,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不仅体现在数量,更重要的是文字较商代甲骨文更齐全,叙述更完整,研究价值更大,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特别展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十面石鼓于唐初在今宝鸡市被发现,因外形似鼓,又在陈仓发现,被称为“陈仓石鼓”。它是我国历史、考古、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石鼓上刻的大篆体文字为四言诗,10面鼓上共刻诗10首,意在“刻石表功”“托物传远”,可以说是我国碑传史的开始,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还有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以及青铜史书“逨盘”、簋中之王“㝬簋”、青铜法典“亻朕匜”,这些震惊中外的历史文化“重器”,都是从宝鸡出土的。
宝鸡文物遗存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宝库!
因此,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曾说:“我认为宝鸡不仅是陕西十分重要的一个地方,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这一点,还会被今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不断证明。”
事实证明,李学勤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宝鸡周原遗址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特别是在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之际,举行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宝鸡法门寺考古、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成功入选,极大提升了宝鸡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是宝鸡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最硬核的“软实力”,也是宝鸡人引以自豪的地方。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作为何尊出土城市的宝鸡,不能在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上缺位。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物重器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宝鸡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呢?
“宝鸡的优势在于文物,但是按照国家和省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不仅要考核文物数量,而且对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街区和建筑也有硬性要求。”负责申报工作的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史姣说。
“历史文化名城”最初的申报标准相对简单,要求申报城市必须有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并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2008年7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申报条件具体为五条,其中三条涉及地面建筑,分别是“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2片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申报条件变化后,给包括我市在内的许多地方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一定的影响。
宝鸡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在过去几千年里,西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设在凤翔。陇海铁路修建后,宝鸡的区域中心转移到原宝鸡县政府所在地的市区中山路上。新中国成立后,市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摘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数十项荣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然而,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规定,市区和县上是分开申报的,也就是说宝鸡要申报的话,范围只在市区建成区内,而现在的市区好多繁华的地方,在几十年前还是一片河滩,所以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就成了宝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短板。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窑洞车间展出的艺术装置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近些年,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曾多次对已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督查,仅2019年就一次通报批评了5个地市。
宝鸡虽然申报较晚,但在历史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市范围内县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1处,其中省级以上130处。全市拥有博物馆、纪念馆36家,其中文物系统19家、行业博物馆2家、非国有博物馆7家、社区博物馆5家,还建有宝鸡铁路博物馆、民间社火博物馆、秦腔博物馆3家。市区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文物数量、等级居全国前列。同时,位于市区的长乐塬抗战遗址,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而以其为核心的遗址片区,符合2020年8月出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近现代有关历史文化的要求,已成功晋升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走进宝鸡,才真正体会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以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采访中,一位外地游客感慨地说,宝鸡的申报并不限于地域及有关条款,而是在全市范围内谋划和推进这项工作,使历史文化处处彰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评选,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先由地方申报和初审,省级复审,经国家部委审核后,最后报国务院审核同意并命名。到目前,从国家层面集中认定只公布过3批,分别是1982年、1986年、1994年。1994年1月第三批名单公布后,国务院没有再大规模集中地认定历史文化名城,而是以增补的形式,30年来只增加了40多个城市。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
可见历史文化名城评选规格之高、难度之大,特别是自1994年以后不再大规模集中认定后,增补就更加不容易。
当然,评选标准进一步规范后也有了一定机遇。
从数量来看,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域加上地市级行政区域总量将近3200个,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仅有141个,占比约为4%,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来看,比例尚属偏低。
从申报办法来看,最新出台的《申报管理办法》,对应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扩充,这意味着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在古代和近代历史上的著名城市,同样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以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和具有多样民族特色、承载民族文化传统的城市。
宝鸡虽然区域中心发生了变更,是一座新兴城市,然而宝鸡在近现代的历史征程中作用明显,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可以弥补市区内缺少集中连片历史建筑的缺憾。
同时,凤翔1991年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后其境内的文昌巷—通文巷—毡匠巷、新庄巷两处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撤县设区后,凤翔纳入了宝鸡市区,其历史遗存,可直接为宝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分。
▲钓鱼台风景区
近几年,我市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尤为重视,严格对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评定标准,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普查,对具有申报潜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段,进一步挖掘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及时开展保护性修复。同时,加强凤翔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统筹保护,多管齐下充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争取3至5年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年轮印记。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有韵味的名片。
历史文化,更是经年之后的那一份淡淡的乡愁。
传承和彰显历史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愿宝鸡鸣瑞之城,乘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之势,名动天下!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正强
文章配图除署名外由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宋文君、谢克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