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歙县汪满田村百姓扎鱼灯、舞鱼灯。 记者 潘 成 摄
在西溪南古村落蔓园见山·归隐民宿,游客们正围坐畅聊。 记者 潘 成 摄
航拍的徽州古城。 记者 潘 成 摄
黄山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城。黄山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安徽的亮丽名片。
如今,借助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东风”,这里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记者在连日采访中感受到,这里依托丰富文旅资源,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尽情铺开一幅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村纯美、社会和美的美丽黄山新画卷。
智能加工
助“祁门香”愈加浓烈
祁门红茶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珍品。自1875年问世以来,祁红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无数人追逐着“祁门香”。如今,祁红在传承古法制作工艺基础上实现创新,持续“香飘四海”。11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祁门县平里镇的祁门红茶产业集团生产基地,探秘现代生产工艺如何最大限度保留祁红最原始的“祁门香”。
走进祁门红茶集团生产车间,记者发现,一条“祁红天路”贯穿祁红初制、精制车间之间,连接着祁红各个生产过程,源源不断输送着茶叶,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取代了以往纯人工操作。
“这条‘天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并于今年4月首次完成春茶加工生产。”祁门红茶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姜红说。
姜红介绍,“祁红天路”生产线实现了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流程不间断作业,配备全自动无尘包装车间,在包装分拣、装卸搬运中运用5G及机器人技术,使得祁红生产实现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同时,该生产线突破了工夫红茶现在加工中时间的瓶颈,茶叶的萎凋、揉捏等过程都由5G智能所控制。
“通过这样的流程再造,将原先长达3个月的茶叶加工时间缩短至13小时,为我们的红茶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姜红表示,从一张手绘的A4设计图纸到生产线全线开机,祁门红茶集团仅用了8个月。新的生产线使得茶叶实际出茶率比传统工艺提高5%,内含营养成分保存稳定性同步提高。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喝茶,姜红又带领团队开发了符合年轻人口感的调制茶——“祁红奶茶”。“只需根据我们提供的配方,在调制茶里加入牛奶、果汁、咖啡等饮品,一杯风格多样的‘祁红奶茶’就出炉了。”姜红告诉记者,该集团已在黄山、合肥、北京等地开设品饮店,后期还会考虑和外企合作在海外开设品饮点。
据了解,当前,祁门县以祁门红茶集团为龙头,探索“国有资本+茶企(合作社)+茶农”共享发展模式,引导更多要素资源向祁红产业聚集。如今,该县有茶园19万亩,茶农10万人,茶叶加工企业637家。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7567吨,茶农人均收入7200元,目前综合产值59亿元。祁红已然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技能传承
让徽派古建焕发新活力
黄山市古称徽州。徽州之美,不仅美在山水,也美在建筑。一千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徽州先民靠山采形、傍水取势,创造出了风格独树一帜的徽派古建筑。如今,徽派建筑技艺,包括徽派建筑、木雕等,已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30日,记者在黄山高新区的徽派建筑产业园区看到,这里有很多从事徽派建筑生产、徽派建筑修缮的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拿着刨锯斧锛钻凿等传统木工工具,对木料或刨或锯,或用现代机器设备对木料进行加工,对建筑园内的徽派建筑进行修缮。经过修缮,这些徽派石雕、牌坊、亭楼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这些古建筑的建筑修缮花费了数月,整个建筑流程完全遵循仿照古徽州建筑的古老记忆,这对于建筑工人的技艺要求很高。”徽派建筑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王辉明告诉记者,这片徽派建筑产业园将于明年落成,届时这里将成为黄山高新区重要的徽派建筑群。
黄山公输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位于黄山高新区,专业服务于传统古建筑木构件加工制作安装,并面向全国市场提供古建筑设计施工、半成品、成品木构件加工制作及安装服务。当天下午,记者走进该公司实地了解。
“工人们正准备将雕刻好的木质横梁运输到前方建筑产业园里,都是纯手工雕刻。”该公司负责人程忠平说。
在徽派古建中,不仅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更要注重传统建筑手工技艺的传承。近年来,黄山市大力支持徽州古建技艺的挖掘提升和技能人才培育,深挖徽州古建的文化资源,扶持相关文旅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制定出台《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等多部文件,开展徽派建筑数据库项目建设,对全市范围内各时期徽派建筑信息进行数据化采集,为木雕、石雕等徽派古建建造技艺传承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掌握传统技艺的木工、石雕等工人格外受重视,给出的待遇也高,月薪有1万多元。”黄山市住建局徽州古建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秦小伟介绍,如今该市从事徽派建筑生产、徽派传统建筑修缮的企业有245家,徽州古建技艺工匠有1.4万余人,这些能工巧匠很多是国家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黄山市生产出来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石质牌坊、门楼甚至整体结构的徽派建筑远销省内外。此外,黄山市还大力实施徽匠振兴工程,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为徽派古建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大量的“土专家、田秀才”。
文旅融合
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黄山,最亮丽的名片是山水,最厚重的底蕴是文化。山水与古村、老街、民居交相辉映的新安画卷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蝶变新生的古村、老街也同样引人驻足。
11月30日晚,记者行走于屯溪老街,老街上的店铺密密麻麻,有卖黄山烧饼、毛豆腐、文房四宝……夜晚伴随着绚丽多彩的灯光,让这条古色古香的老街焕发新的活力。
屯溪河街位于屯溪老街的南侧,作为屯溪老街综合提升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河街于2022年10月开街。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当地商业市场的“明星”街区,成为屯溪区新安江滨江夜游打卡地。
“站在河街眺望新安江,屯溪老城灯光璀璨,倒映水中,景色宜人。”屯溪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吴哲明介绍,屯溪河街是屯溪老街业态补充的重点项目,这里延续着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依托滨水临江特色场域,复建鱼埠头、阳湖渡及盐埠头,再现河街、码头的人文风情。
自启动屯溪河街提升改造项目以来,河街传承老街文脉,保留屯溪老街原有徽州建筑风貌的同时,也修缮了一些基础设施。河街依托滨江优势及夜间光影效果,打造了可观、可赏的文化旅游街区,点亮了屯溪夜经济业态新场景,释放出文旅经济的强大活力。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距今有1200年历史,现保留明清建筑100多幢,拥有独具特色的水利遗产、园林建筑等文化遗存,被誉为现实版的“绿野仙踪”。12月1日,记者走进西溪南村,实地探访这座古村如何将传统建筑活化利用,让传统村落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活细胞”。
西溪南古村落位于丰乐河南岸,穿过古老的平板桥,一排排徽派建筑错落其中。记者走进一家名为“溪边文苑”的茶吧,品味冬日时光的悠闲。
“坐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茶,还可以参与手工制品的创造,晚上舞台也有演出,游客们很喜欢来我们这里转转。”“溪边文苑”茶吧店主黎婷婷告诉记者,自去年开业以来,这里一直是游客的“打卡地”。去年在北京工作的她得知西溪古村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她带着团队来到这里创业,将村里的古建筑重新装修,开设了她在这里的第一家茶吧。
在西溪南村,像“溪边文苑”的特色店还有很多。依托古村古建筑重新修缮,这里还建成各具特色的原宿、艺宿58家,打造蔓园见山、钓雪园等网红打卡点40余处。
“蔓园见山”高端民宿位于古村的十字街,是由两栋明清老宅改建而成的全新民宿。“一到假期,所有客房都爆满,有时候实在是供不应求。”蔓园见山项目负责人徐冰介绍,2021年该项目入驻西溪南村时,对院内四栋古宅建筑及周边园林建筑进行修缮和重建,并在原有基础上拓展至14间客房和大堂公区以及一座庭院。在这座古建原址上,大量运用传统工艺及现代技术,将院内多栋建筑进行完美呈现,最大化地保留了原有砖木石雕、曲径回廊等徽派建筑特征。
“现在很多年轻人回来创业,开民宿、开咖啡馆、做研学游,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西溪南镇副书记胡剑霖表示,为了让古村焕发生机,西溪南村在保持原有生态同时,打造了民宿、咖啡馆、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昔日凋敝的古村如今成为了创业者心中的世外桃源,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未来拓展的“升级版”,形成了“传统村落+民宿”“传统村落+旅游”等发展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2022年,西溪南村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40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