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8问”农民增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2 18:17

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去年以来,全省上下全力推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困难大、劳动力转移空间变窄、完成目标任务艰巨等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11月29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专题询问《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情况。8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直指农民增收目前存在的问题,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应询作答,进一步明晰下一步工作重点。

正在收割稻谷的红河哈尼梯田 供图

聚焦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多管齐下全力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云南不断夯实农民经营净收入、全力扩大工资性收入、积极增加财产净收入、合理提高转移净收入,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农民收入基础稳固。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云南省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云南是欠发达省份,1984年,云南农民收入在全国排名第20位,占全国平均收入的87%,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最接近的时间点。2015年至2022年,这一排位一直保持在第28位,占全国平均比重由72.2%提高到75.2%。三年行动方案明确,2022年至2024年,力争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由2021年的0.75∶1分别提高到0.77∶1、0.8∶1、0.85∶1以上,年均增速居全国前列。国家统计局核定的数据显示,2022年,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同比增长6.7%。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仅提高到0.752∶1,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这一问题引起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关注。专题询问现场,蔡勇委员直接发问:“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农民增收三年行动的主责和统筹部门,如何推动和确保主要指标的完成?”针对委员的提问,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琰表示,通过系列措施综合发力,目前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793元,同比名义增长7.9%,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接下来,他们将牵头抓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各项工作落实,重点从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兜底保障,以及盘活利用农村土地、农村闲置住房等资源资产方面发力,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村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全力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

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经营净收入占比接近一半,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农民经营净收入同比下降1.2%,前三季度同比下降7.9%(全国增长5.8%)。陈世禹委员发问:“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扭转农民经营净收入下滑的局面?”李琰表示,今年以来,全省农民经营净收入呈下降趋势,主要受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因素影响。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重点抓好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数字农业6项重点工作,全力夯实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

杜官本委员认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主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大有可为,这也可以进一步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李琰表示,去年云南粮食种植面积6316万亩,产量是1958万吨。在不碰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重要方向。

聚焦工资性收入增加

提高就业组织化水平 全省推广永仁“幸福里”成功经验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作为促进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收的主要部门之一,将如何进一步做好组织培训工作,有效提高工资性收入,不断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工资性收入如何增加,是赵刚委员关注的问题。调研中他发现,云南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学历低、技能弱、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短板。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立志表示,着力提高就业组织化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下一步工作的三个发力点。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将持续深化劳务协作,扩大组织化输出规模。比如昭通市和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就签订了劳务协议,平均月收入可达8000元至1万元。

“怎么让更多的农民工在本地打工就业?”临时提问环节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文荣发问。

刘立志进一步表示,要解决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市场供需对接不畅的问题,提高就业组织化水平。比如楚雄永仁的“幸福里”社区,把季节性、零散的用工需求整合起来,提高了组织效率,这就是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组织化模式。这一成功经验将在全省推广,计划三年内全省铺开。

除了在全省推广建设“幸福里”社区,省人社厅还将在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零工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每个村、每个乡镇建立公共就业服务站延伸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农民工与市场的对接效率。

聚焦帮扶政策落实

惠民惠农补贴直达个人账户 比重逐年提高

在调研中,基层普遍反映存在惠农惠民奖补资金不及时不足额、政策落实不全面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转移净收入的增长。“如何确保惠民惠农补贴及时足额兑付至补贴对象?”杨斌委员向省财政厅发问。

省财政厅厅长王椿元表示,惠农惠民补贴是转移性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财政厅主要通过一张清单管制度、一个平台管发放、一个群众一张卡、全程监督一张网“四个一”,让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直达群众手中。逐年确定各级补贴项目清单并公开发布,让群众快速便捷了解补贴政策,其中2022年公布60项、2023年公布77项。创建全省统一的“一卡通”管理平台,惠民惠农补贴资金通过平台直接兑付至补贴对象社会保障卡银行账户,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目前,通过“一卡通”管理平台,已累计发放补贴金额超过358亿元,发放人次突破1亿。

惠农财政补贴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政策,省里的补贴政策也主要为中央政策的配套,提高补助范围和标准难以一步到位。针对这一问题,王椿元表示,省财政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扩面提标。从云南近3年农村居民收入看,惠民惠农补贴金额和占转移性净收入比重逐年提高。

杨斌委员追问:“目前惠农补贴的到位率是多少?”王椿元表示:“不敢说100%,也应该是90%以上。”

云南帮扶产业项目存在产业同质化严重、运营效益偏低、扶贫车间低效、带农增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核桃产业作为云南最大、最重要的林草产业,是云南山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核桃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个别地方出现了弃种、弃管、弃收的现象……郑毅委员、王斌委员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存在问题,扭转不利局面?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晓鸣表示,《关于“四个一批”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已印发,通过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四个一批”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加强帮扶产业项目资产管理,促进帮扶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

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表示,将尽快研究制定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全力调动核桃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撰文:宋金艳 瞿姝宁

原标题:《【聚焦】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8问”农民增收——紧盯“三农”工作 强监督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