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先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形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浓厚社会氛围,市委宣传部在各区市广泛开展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评选和推荐活动。现将2023年度全市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典型事迹予以刊发,用鲜活的榜样、身边的典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爱德
于秀美:群众身边的“和事佬”
在芝罘区奇山街道,有一位专职人民调解员,她扎根基层,坚守街道、社区调解一线20余年。她叫于秀美,在多年的工作中,她独创出“秀美式”调解方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疫情三年间化解各类纠纷240余起,其中,成功劝和158对拟离婚夫妇,辅助、协调区相关部门化解纠纷矛盾100余起,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和事佬”
对于社区群众来说,人民调解员是“有法儿”的人。很多看似“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家务麻烦事,在于秀美的巧妙劝解下,总能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回心转意。东山街道辛庄街社区有两户居民,因雨水倒灌房屋导致的理赔纠纷已有3年,去年被列为政府重点交办积案。于秀美采用迂回方式,单独与双方建立联系。拒绝见面,就通过电话、微信说服沟通;有无理要求,就依法依据进行讲解;焦虑发泄,就耐心倾听并以情感人……经过40多天的调解沟通,于秀美终于使双方握手言和。
调解需要坚持,也需要“良方”。于秀美不断探索基层社会矛盾调处新模式,精炼出三调联动、助力借力、主次矛盾分析、情感引导等“秀美式”调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她推动奇山增设300余个楼片长调解岗,实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推广培训规范调解案卷模板,协调指派各调委会对复杂纠纷进行联合听证调解,大大促进了全区调解资源高效联动,使调解中心成为向居民群众提供普惠多元纠纷解决的重要平台。
于秀美还成立了“秀美调解工作室”,义务服务居民。疫情期间,她发挥自己的专长,兼职市区两级妇联、民政局疫情热线,对失独家庭、驻敬老院工作人员一对一进行情绪疏导;建立邻里疏导微信群,帮居民义务购送菜、楼道喷洒消毒液,化解多起致电求助的失和家庭矛盾。
基层调解工作复杂琐碎,60岁的于秀美用一颗真心架起了与居民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她以自己的诚心,赢得了居民们的爱戴,成为当之无愧的“金牌调解员”。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摄影报道
喻国占:用志愿服务践行爱的承诺
因为爱和感恩,他照顾病床上的妻子30余年,不离不弃;因为一句承诺,妻子去世后他守墓5年,始终不渝;因为爱屋及乌,他成了莱山区回龙山功德园人文纪念园保洁志愿者,为爱妻及其它墓区擦拭墓碑……5年的时间里,喻国占在陵园用心、用情守护着妻子,用责任心和爱心勤勤恳恳做好保洁志愿者分内的事情。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喻国占用实际行动把这9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5年前,喻国占在回龙山功德园买了墓地,安葬了妻子,说好守3年,可一守就是5年。5年来,每天早上6点喻国占便独自一人骑车25里、耗时35分钟赶到回龙山功德园,7点前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为爱妻及其它墓区擦拭墓碑,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喻国占是回龙山功德园人文纪念园的一名保洁志愿者,每天清扫妻子的墓碑和陵园其他的墓碑,守着妻子还能做公益,喻国占感觉很有意义。“守她3年,这是在她临走前,我为她许下的诺言。”喻国占望着墓碑上爱妻笑靥盈盈的照片,讲述了在这里守墓5年背后的故事。喻国占和妻子是娃娃亲,妻子大他9岁,那时候喻国占家8个孩子,家里很穷,都娶不上媳妇,妻子家里成分不好,两家相熟,一合计,就给订了亲。就这样,相差9岁的两个人定下了一世情。
婚后,喻国占当兵一走就是10年,家里家外都是妻子在照顾,他心里总是感到亏欠妻子太多。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车祸让37岁的妻子瘫痪在床,这一病就是30年。为了照顾妻子,喻国占毅然辞职回到她身边。1993年,喻国占从东北回到老家烟台定居。两人没有收入,喻国占就在附近找了个打零工的活,赚了钱为妻子做康复治疗,慢慢地,妻子身体越来越好,可以拄拐杖下地了。
“我5岁时在河里洗澡,差点淹死了,是她把我捞了上来,她对我有救命之恩。”喻国占说。谁知妻子后来查出患癌,2019年妻子病危,临终前,她提出让喻国占再找个伴。喻国占很坚定地说:“我会守你3年。”安葬妻子后,他守了妻子5年,也做了5年志愿者。
YMG全媒体记者 衣文萍 通讯员 李迅 摄影报道
陈树伟:两赴广西支教,爱洒三江大地
陈树伟是山东边检总站龙口边检站执勤四队民警。三年来,他两赴广西开展支教帮扶,用无私的真情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先后获得国家移民管理局支教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山东好人之星、烟台好人等荣誉。
2008年和2015年,陈树伟受命出征海地、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面对当地局势动荡、暴乱频繁、环境恶劣等困难,陈树伟始终坚守着“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信念,圆满完成了总统大选警卫、暴力事件处置、非法武装清缴等数十项高危任务,4次光荣立功,2次被授予联合国荣誉勋章和中国维和警察荣誉勋章。
2021年初,“维和警察”陈树伟积极响应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号召,来到广西三江县白毛教学点开展英语支教帮扶。这一年,他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英语教学、思想辅导、家庭走访、联系捐赠,用心、用情的真诚付出让陈树伟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感情。
由于身体原因,陈树伟没有参与2022年的支教工作,即使不在当地,陈树伟也一直关注着学生们,通过网上辅导、邮寄营养品、定向捐赠、争取助学金等不同方式持续开展帮扶,让远隔千里的孩子们觉得“陈老师”从未离开。
2023年,带着对支教事业的热爱,陈树伟再次报名并主动要求前往条件艰苦的白毛教学点,最终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和2021年优异的支教成绩入选总站支教工作队并担任队长。他努力克服干旱缺水、环境简陋、身体病痛等诸多困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课堂分层教学+课后集中辅导+周末家访补课”的教学方式,累计开展课后辅导600余小时,入户家访400余次,行程超过1500公里,所教班级成绩在当地连续多次位列前茅。
三年来,陈树伟给孩子们争取到超过36万元的捐助物资,帮助18人次学生落实“一对一”助学金,连续三年开展“千里心连心 点亮微心愿”爱心活动,累计帮助104名学生完成“微心愿”。家长们都说,陈老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孩子。
爱洒三江,春蕾花开。如今,陈树伟正在支教工作岗位上不停忙碌着,继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以一颗热忱的心、一腔火热的爱,继续书写着与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真情故事。
YMG全媒体记者 王军华摄影报道
李京珊:爱心满满的“民间反扒英雄”
今年53岁的李京珊是一名个体商户,来自莱州市驿道镇驿道村。自1995年起,他28年善行义举如一日,28年来,李京珊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有盗贼、惯偷犯,还有飞车抢夺、抢劫杀人的匪徒……为国家和人民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刮风下雨,李京珊每天都会抽时间到莱州的乡村和大小集市上转转,关心和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和谐、平安、稳定。莱州朱桥大集上扒窃案件高发,朱桥派出所主动联系了见义勇为且具有丰富反扒经验的李京珊,请他到朱桥大集上帮助派出所抓获扒窃嫌疑人。有一天,早7时许,李京珊独自一人到了朱桥大集义务反扒,并与朱桥派出所在集市上巡逻的便衣警察时刻保持联系。8时许,李京珊在集市上发现了三名男子实施扒窃,李京珊用手机对三人进行了拍照,将照片发送到派出所便衣警察手机上,同时联系便衣向他靠拢,实施抓捕。在便衣警察向扒窃嫌疑人靠拢时,三名狡猾的嫌疑人发现情况不对,慌忙驾驶事先准备好的一辆轿车逃跑,李京珊驾驶车辆跟踪嫌疑车辆,同时向便衣警察报告车牌号以及行驶路线。当日上午10时许,在距离现场近50里路的地方,李京珊配合便衣民警一举将所有嫌疑人抓获。
2009年6月14日,李京珊早早来到驿道集市上开展便衣巡逻,很快发现了两名盗窃嫌疑人,并和巡逻民警郭瑞祥一同跟踪监视。其中一名盗窃嫌疑人发觉后企图逃窜,李京珊和郭瑞祥便上前抓捕。没想到,歹徒突然掏出一把尖刀,疯狂地向他们刺来。迎着歹徒的尖刀,李京珊冲了上去,与歹徒展开殊死搏斗,二人合力将丧心病狂的歹徒摁倒在地,李京珊也倒在了血泊中。他被送到医院抢救,身上共有三处刀伤,其中一处刀伤位于心脏下方0.5厘米处,深达1.5厘米。
李京珊见义勇为,积极义务反扒,先后受伤十余次。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烟台市道德模范”。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綦文凯 摄影报道
仁德
于殿作:骑行万里送烈士“回家”
在莱阳有这样一位老人,为了找到父亲的安葬地,退休后骑着摩托车,靠着纸质地图走了四个省份,终于找到了安置父亲的烈士陵园。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还将一百多位胶东籍烈士的信息带了回来,并将它们一一“送回家”。他就是莱阳市化工机械厂退休职工于殿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于殿作的父亲牺牲在淮海战役中,长眠异乡60多年,于殿作和家人一直不知道父亲的安葬地,这始终是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为了把父亲接回“老家”,退休之后,七旬老人骑着摩托车踏上了“寻父”之路。
于殿作告诉记者,他3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去参军了。一年后,战场上传来了父亲牺牲的消息。在于殿作的成长过程中,他对于父亲的印象,就是烈士证上的一个名字。寻找父亲,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5年的夏天,于殿作踏上了寻找父亲安葬地的旅程。他骑着摩托车,从莱阳出发,靠着纸质地图走过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份,找遍了十几个烈士陵园,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在河南陈官庄烈士陵园找到了父亲的墓碑。“陈官庄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淮海战役第三阶段陈官庄地区歼灭战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其内安置了很多胶东籍的烈士,我在那里一个一个的烈士墓寻找,找了两天,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墓碑。”找到了父亲的安葬地,于殿作跪倒在地哭得一塌糊涂。
虽然了却了半生的心愿,然而在寻找烈士的道路上,于殿作却并没有停下脚步。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于殿作每到一个地方的烈士陵园,都会在陵园的墓碑上寻找胶东地区烈士的信息,并用相机拍下来,一共收集了100多位家乡在胶东的烈士信息。为了让烈士与亲人团聚,于殿作每天早上5点多出发,晚上再返回莱阳,经常一天就要行驶几百公里,风餐露宿、无功而返是常有的事。三年多时间,于殿作行驶了一万多公里的路程,莱阳、海阳等地的烈士信息均已送回了烈士故乡。
YMG全媒体记者 董健 通讯员 赵永辉 摄影报道
徐学盛:退役不褪色,致富更思源
“服役时报效国家,退役后服务人民,这是咱当兵人的本色。”这是64岁的退伍老兵徐学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入伍9年、退役35年来的生动写照。
徐学盛1979年应征入伍,1988年退出现役。现任山东盛慧强军拓展服务有限公司、招远市盛慧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先后获得“齐鲁最美退役军人”、山东省创业之星、烟台市“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1988年,徐学盛退役安置到招远市物资局一家公司工作。1995年,公司因决策失误破产倒闭,徐学盛也下岗了。面对谁都不愿接手的“烂摊子”, 徐学盛直面困境挺身而出,带领50名员工开启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历经近30年的打拼,硬是把一个破产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5家子公司、年利税过千万的集团公司。
徐学盛时常告诫自己,退役不能褪色,致富更应思源。招远市阜山镇北院庄村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20多年前,徐学盛公司的仓库就建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从2002年起,他捐建柏油马路、安装自来水管道和净水设备、投资承包附近的荒山、发展乡村旅游、修建村民俱乐部和文化娱乐广场,改善了北院村村居环境,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徐学盛在北院庄村投入200多万元发展特色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项目,吸纳周边村民到园区就业,周边近千位村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2021年,他又投资300万元与鲁东大学合作,共同建设“功能型园艺植物高效繁育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9月,徐学盛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授予“烟台市双百计划——优秀乡村振兴人才”。
徐学盛先后吸纳84名退役军人、48名退役和现役军人家属到企业工作。他还成立了“老兵驿站”“退役军人会客厅”。在他的帮扶下,30多家初创企业走入发展快车道,先后扶持6人成功创业。逢年过节他还到老兵家中走访慰问,坚持了20多年,登门看望的老兵已有100多位。
几十年来,徐学盛以绝对忠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诠释军人使命担当,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退役军人闪光的人生篇章。
YMG全媒体记者 殷新 通讯员 高晴 摄影报道
王守双:一块砣矶石,半生守砚人
采料、构思、雕刻、打磨、上蜡……一块块或青黑色或灰绿色的砣矶石,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砣矶砚技艺传承人王守双的手中,蜕变成石纹翻滚、雪浪千痕、造型独特、焕发着熠熠光彩的砣矶砚。
砣矶砚传承千年,从制作到铭刻,兼融了工匠和文人墨客的情思才智,是人文精神的写照。采用长岛所产的砣矶石制成的砚台,也是长岛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
从1979年进入制砚行业,40年来,王守双以砚为伴,无怨不悔,矢志不渝地钟情于海石文化,传承着家乡文化。“我有责任、有义务把砣矶砚宣传出去,为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添砖加瓦。”自幼酷爱书画艺术的他,1979年创办了长岛县工艺美术社,开始研制砣矶金星雪浪砚和砣矶山水石盆景,从鉴别石料到切割成形再到雕刻成品,他使绝迹近一个世纪的砚中名品,又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了让“金星闪烁雪浪翻,为文泼墨赛马肝”的砣矶砚真正成为“砚林珍品”,王守双和他的同行们集思广益,确定了继承传统、因石构图、因材施艺的砚雕技法,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龙凤呈祥、松鹤延年与家乡的山水美景融为一体,雕缀上文人诗词,诗、书、画、砚渗透交融,多年的努力终成就“海上仙山”砚台品牌。
每年,王守双都要到砣矶岛实地调查,考察砣矶砚石材资源的分布,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提出的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砣矶砚的方案受到高度重视并停采所有砚石老坑,实施砚石资源保护工程,严禁乱采乱挖。
在不断推广砣矶砚发展的同时,王守双始终秉承着海岛人“淳朴、热心”的特点。砣矶岛上的吴长禄是一位残疾人,靠着政府低保和雕刻砣矶砚为生。王守双知道后,不仅为其进行技术指导,还依据吴长禄的砚台的大小形状,免费为砚台定制礼盒包装,帮助吴长禄拓宽销路。
“文化遗产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期间,王守双连续5年走进校园,为在校师生传授雕刻和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对砣矶砚传统技艺的兴趣,并先后捐赠砣矶砚30方,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品。此外,他还将结集出版的500册《砣矶砚》图书,全部无偿赠送给学校、军营和广大砣矶砚爱好者。
眼下,这位82岁老人仍坚持用自己的双手揣摩家乡独有的这方海石,使其焕发出瑰丽的光彩。
YMG全媒体记者 秦菲 摄影报道
孙金玲:十年如一日投身公益
工作上,她是干练、认真负责的高级工程师;当义工,她是博爱、暖心的“红马甲”。她叫孙金玲,是烟建集团第二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总工、高级工程师,一名踏踏实实做公益的志愿者。
从2014年起,孙金玲开始参加公益活动,2017年加入“莱山区爱之源慈善义工服务队”。作为爱之源的骨干志愿者,她经常参加走访失独老人和贫困学生、到养老院看望老人、参与“一对一”助学等公益活动。7年来,救助了120户困难家庭,走访和帮助失独老人100余人次、养老机构40家,“一对一”资助中小学生400多名,筹集发放爱心款640余万元,捐助生活用品折合金额达100万元。
2010年,秉持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理念,孙金玲开始通过《今晨6点》《烟台晚报》等媒体报道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孩子和家庭,这是她开始投身公益事业的小小萌芽。在一次次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孙金玲结识了一群热爱公益的“同道人”,开始频繁参与救助学生、捐款、看望老人等各种慈善活动。
2017年,孙金玲加入了“莱山区爱之源慈善义工服务队”,被推举为该服务队的党支部委员。截至目前,孙金玲已带领“爱之源”团队组织开展爱心活动2000余次,服务群众达10000人次。
2016年,孙金玲资助了一名叫朵朵的女孩,而且连续资助了8年。朵朵家庭困难,父亲因为白血病去世,母亲体弱多病,常年吃药,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8年过去,如今的朵朵已经是南开大学外语系一名大二的大学生了。
投身公益事业以来,孙金玲个人资助的学生已达6名。在助学方面,孙金玲很慷慨,不但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对于这些困难学生,她还经常给予学业和生活上的帮助,并经常鞭策孩子,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看着资助的孩子发展得很好,孙金玲打心底里高兴。在助学助困这项工作中,孙金玲感受到了强烈的幸福感,这也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公益路上,孙金玲一直在默默地付出,她用实际行动和一颗温暖善良的心,诠释了一名志愿者的高尚情怀。 YMG全媒体记者 衣文萍通讯员 李迅 摄影报道
诚德
刘伟:硬“核”工匠“焊”卫梦想
16年间,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焊工管理室高级主管刘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流的齐鲁工匠,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一股韧劲和一种信念。
2007年,建厂初期,刘伟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核电制造焊接的半边天。从熟悉各类规范、标准开始、到图纸扒量、工程量计算、工艺评定策划,因为画图过多,一年半的时间,刘伟的眼睛度数从不到200度迅速上升到400度,崭新的电脑用到报废。
“刚毕业时,大多数设备和技术都是靠国外引进,我们不得不花天价专家费请外国专家进行指导。”不服输的刘伟奋发图强,此后深研焊接领域。为论证一组工艺数据,一天之内,他跑了五座城市,连续工作23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伟带领团队填补核电铝合金智能焊接领域的空白,开发了核电空气导流板产品专用铝合金焊接智能机器人,在国内核电中首次应用。
如今,梦想逐渐照进现实。三代核电从无到有,从图纸变成产品,从AP到CAP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技术突围中,背后是无数个像刘伟一样的工程师的默默付出。
他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狭小截面长距离送丝自动化无轨焊接机器人——“霹雳鼠”,填补国内外空白;开发核电铝合金焊接智能机器人,从根本上避免焊工受到有色金属危害的风险。
刘伟成为团队“领头羊”,带领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攻克国家三代核电的多个重大节点、先后荣获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杰出奋斗者、杰出共产党员、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工匠等称号。累计申报专利17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4项。他带领的焊工班团队,先后荣获国家核电十大青年先锋号、国家电投建功创一流先进集体、山东省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安全生产百强示范班组。
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通讯员 阎婷 摄影报道
邹琳: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
12月18日早晨,邹琳如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刚刚完成7N高纯锑的开发,高纯锑是锑化铟、锑化镓、锑化铝等化合物半导体的原材料;是半导体硅、锗等N型掺杂剂,是新一代半导体工业的核心原材料,目前已经在加拿大5N Plus公司完成产品试样。”邹琳说。
2008年,邹琳入职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一线从事项目建设、冶金生产和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恒邦股份提金尾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牟平辽上金矿450t/d选矿厂工程等项目的设计及组织建设,其间,邹琳参与了公司承担的多个国家及省级重大研究课题。
2019年,伴随公司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参与开发的“高砷难处理矿富氧熔炼收砷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氧气底吹熔炼造锍捕金处理复杂金精矿技术开发与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设计建设的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湿法黄金冶炼废渣无害化处理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颁发的2020年度有色金属建设行业(部级)优秀工程设计成果奖一等奖。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2020年起,邹琳投入高纯新材料领域,参与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短短三年就已完成7N高纯砷、7N高纯碲、6N高纯硒等国家紧缺高纯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并开发出大口径红外硫系玻璃材料,实现部分高纯材料的国产替代。
邹琳先后荣获烟台好人、烟台工匠等称号,并担任第12届烟台青联委员,为山东省工信厅入库专家,受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色金属)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有色金属)理事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重有色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
近几年,邹琳获得的科技奖项有:烟台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烟台市专利奖一等奖1项、国家专利奖优秀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有色金属建设行业(部级)优秀工程设计成果奖一等奖1项。
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通讯员 张小冰 摄影报道
刘展伯:恪守“诚信”,放弃“涨价”
山东鑫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展伯是一名退伍军人。穿上军装铸就忠诚,褪下军绿赤诚不改。他经营企业,恪守诚信;他回报社会,满腔大爱。
时光回到疫情期间。3100元/吨、4000元/吨、5600元/吨……钢材的价格急剧飙升,曾一度达到了6200元/吨,创历史新高。钢材价格高位运行,让鑫威科技这家钢结构和人防门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应市涨价,成为当时众多企业不二的选择。“鑫威科技,到底涨不涨价?”对这一问题,总经理刘展伯经历一番考量。
“咱不涨价!” 刘展伯毅然决然地选择“照原合同价格执行”,不把压力传递给被服务的企业。对鑫威科技“恪守诚信”的不涨价行为,一些下游企业看不下去了,纷纷主动要求“涨价”,一起抵御市场风险。
“以诚立业”让刘展伯“朋友圈”不断扩大。仅执行中建三局的合同,鑫威科技就亏损了600万元,也正是这种的契约精神感动了合作企业,与鑫威科技合作的伙伴就达350家,公司的业绩也是高歌猛进,成为人防用门的“航母”。
鑫威科技成立于2004年,风风雨雨已走过了19年。几年前,因母亲身体原因,孝顺的刘展伯从自己创业的卓安科技公司抽身,全心投入鑫威科技的管理运营。传承家风,刘展伯更是关爱员工如“亲人”。员工孩子上学困难,刘展伯倾尽全力协调;员工生活困难、生病住院,他都倾囊相助;一名员工买房,他提前预付15万元的工资。用感情“拴住”职工的心,百余人的企业,厂龄超过10年的员工不少。
刘展伯古道热肠,奉献爱心,在公益路上留下闪光的足迹:助力乡村振兴,为桃村镇一村修路捐资5万多元;设“朵美好”爱心助学金,已连续4年捐资20万元帮扶寒门学子;和战友一同为远在云南、贵州的孩子捐款捐物……
刘展伯对诚信的坚守,对社会的奉献,让鑫威科技多年来保持着60%以上的增速发展,被评为AAA诚信示范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文明诚信民营企业,他本人也获得山东好人、山东省最美拥军人物、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谭蕾 摄影报道
孙鹰:奋斗在打击犯罪第一线的刑警之鹰
1984年4月出生的孙鹰,是烟台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副大队长。从警16年以来,他先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千余起,其中重大案件和命案百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数百名,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2次,先后获得全国打击涉枪涉爆犯罪成绩突出的刑侦民警、齐鲁警察之星、破案攻坚能手、烟台市公安局“港城卫士”、烟台市公安局“最美基层民警”等荣誉称号。
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孙鹰有着如鹰般锐利抓捕猎物的双眼,如鹰一般勇猛顽强、不畏困难挑战。孙鹰的名字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给他起的,爷爷在他身上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像雄鹰一样,长大后能够展翅翱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2003年,考出高于一本线80分高分的孙鹰,在众多的择校机会面前,毅然选择了自己的梦想——中国刑警学院。2007年10月,孙鹰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2013年6月,孙鹰参与侦办一起公安部目标毒品案件,他负责抓捕的主犯生性残暴、多疑。在抓捕过程中,狡猾的嫌疑人曾发现端倪,欲驾车逃离小区。而在这紧要关头,孙鹰只身一人悄悄靠近车身,突然双手紧拉车门,试图让嫌犯下车,最终拉着车门飞奔了近100米后,逼停了车辆,抓获了嫌犯。后来对车辆搜查时,在座位底下发现了已经上膛的仿“六四”式手枪。
孙鹰是大家公认的办案能手,大案要案的“致命克星”。2016年7月,分局获取一条通过互联网购买以火药为动力枪支的重大线索,孙鹰从这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开始,成功侦破特大贩枪案。该案缴获以火药为动力的枪支总数刷新了山东省单案缴获火药枪支的纪录。
“刑侦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为有幸融入其中而深感自豪。”谈到对刑侦工作的感受时,孙鹰这样说。警察是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刑警更是警察队伍中直面危险甚至生死的警种。孙鹰就是这样的人,在16年的从警岁月中,他奔波全国大部分省市,行程几十万公里,侦破大案命案近百起。他无愧于刑警的称谓,无愧于自己的名号,是当之无愧的“刑警之鹰”。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摄影报道 实习生 马文慧 通讯员 孙明达
孝德
王晓丽:对不幸命运报以最美微笑
儿子患有严重脑瘫,她十九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父母不幸罹患癌症,她衣不解带细心照顾。
面对命运的不公,46岁的福山区高疃镇高疃村村民王晓丽以微笑面对。她一边照顾行动不便的儿子,一边带着父母四处寻医问药,与病魔抗争。她不仅以柔弱的肩膀扛起这个不幸家庭的重担,还积极参加各项文艺活动,自编自演的广场舞多次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她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也获得了福山区“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荣誉。
王晓丽的儿子叫刘文栋,今年19岁,自出生以后就被诊断为严重脑瘫。王晓丽夫妇带着孩子辗转上海、北京等地多家医院治疗,多数医院专家给出的意见是无法治愈,孩子能活下来已是奇迹。夫妻俩做了“分工”: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她在家照顾孩子。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王晓丽父亲查出气管腺样囊性癌。王晓丽分身乏术,只能一个人同时照顾父亲和儿子。2018年,王晓丽母亲又查出患肺癌,这让本就困苦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让二老安心治病,王晓丽给他们做心理疏导,用笑容感染两位老人。为了同时照顾好术后的父母和瘫痪的儿子,王晓丽连轴转,曾有一段时间她连续3天不眠不休。治疗费用昂贵,为了省钱,王晓丽给孩子和老人吃盒饭,自己就着矿泉水吃馒头,短短半个月她就瘦了20多斤。虽然无比辛苦,但是只要看到父母与儿子,王晓丽就充满了力量。遗憾的是,她的父母最终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父母离世之后,王晓丽每天陪着孩子锻炼,160多斤的刘文栋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她却只感到幸福。付出就有回报,刘文栋从原来的无法久坐到现在可以挪步,逐步有了一些自理能力。为了让儿子乐观向上,王晓丽经常推着儿子去参加村里的广场舞活动。儿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妈妈则走进队伍和大家一起上场表演。作为村里文艺队队长,王晓丽和队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把快乐带给全村人。
YMG全媒体记者 权立通 摄影报道
于翠玲:20载不离不弃,一肩挑起多难家庭
她是农村一名平凡普通的妇女,丈夫的过世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她不离不弃,独自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她艰辛抚养继子、悉心照顾重病小叔子20余年,她就是今年66岁的蓬莱区小门家镇上炉村村民于翠玲。
于翠玲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这个重组家庭,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默默坚守,心地善良的她用爱将全家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她的故事要从20多年前说起,当年,善良淳朴的于翠玲与丧偶的丈夫重组家庭,带着两个女儿改嫁到上炉村。然而幸福的生活仅持续了9年,丈夫不幸患上肝癌,不久就撇下三个孩子和一个智障弟弟离开了他们。
20多年来,于翠玲抚养孩子、照顾小叔子,无怨无悔,为这个家庭奉献自己的一切。
丈夫去世那年,继子刚考上大学,他想要辍学打工。于翠玲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她告诉孩子,自己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他上学。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于翠玲几乎一整年都要一个人在地里忙农活,农闲时,她就外出打零工挣钱,有时帮别人摘果袋、包苹果,有时帮忙收废品。继子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仅靠于翠玲一人打工难以满足这巨大的开销,为了供继子上学,她的两个女儿高中毕业就步入社会。
20多年来,于翠玲雷打不动地执行着这样的一张时间表,6点起床做饭端给小叔子,为他穿衣、洗漱、吃药、打扫房间,午饭后带他出去晒太阳,晚上为他洗脚,定期擦洗身子……小叔子本身就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在于翠玲儿子上大学的第二年,小叔子又查出了肝病,这使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看着病床上的小叔子,于翠玲没有放弃,扛起了照顾小叔子的重任。
于翠玲对待每位家庭成员都倾尽心血,她将孝老爱亲做到了极致。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一个家的重担,用执着的爱诠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虽然命运不公,但她始终善良且坚韧,仁爱且坚强,她托举着这个家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YMG全媒体记者 刘晓阳
通讯员 都佳佳 摄影报道
翟同金:照顾瘫痪妻子和脑瘤儿子20余载
20多年来,他肩负起照顾瘫痪妻子和脑瘤失明儿子的重担,在亲情面前,苦难的生活没有将他压倒,他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力支撑起小小的家庭,展现了余华笔下的现代“福贵”精神,诠释了“爱”与“责任”,他叫翟同金,莱阳市羊郡镇翟家庄村村民。
“我老伴2021年去世了,能把她好好地照顾走了,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算落地了,现在专心照顾儿子就行……”说起这21年来的日日夜夜,这个不善言辞的山东汉子不免湿了眼眶。
翟同金与妻子翟秀荣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他们膝下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平淡却充实。2002年,一场意外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这天,妻子一如既往地在果园帮忙,突然觉得四肢麻木,没有力气。“一开始还能自己走路,后来疼得走不了,我给她做了拐杖,拄着拐杖也能自己走路,生活还能自理,再后来就只能躺在床上让人照顾。”翟同金说。
祸不单行。2009年4月,在烟台餐馆打工的儿子翟全波连续发烧一个月都不见好。翟同金陪他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脑干肿瘤。因为肿瘤长在中枢神经位置不能手术,只能回家保守治疗。检查结果出来没多久,儿子翟全波便因为肿瘤压迫视神经失明了。翟同金说:“当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各种压力一下子全部压下来,可我不能倒,家里只能靠我了,如果我再不撑起这个家,这个家可能就会完了。”
照顾一位瘫痪的妻子,已经让翟同金力不从心,现在又要照顾生病和失明的儿子,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儿子翟全波生病后越发的意志消沉,萌生过轻生的念头。“当时我才24岁,大好的年纪却生了这个病,什么都不能做,驾照学了一半就失明了。我常跟父亲说,别给我治了,治不好还浪费钱,把钱留给他们养老。”翟全波说,“但父亲一直说,他不会放弃,也不允许我放弃我自己。”
生活的艰辛让这个家庭濒临崩溃,但是翟同金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困境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拥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只要还能动,我一定会把儿子照顾好,也算实现我老伴的遗愿。”翟同金说。
YMG全媒体记者 董健通讯员 杨倩 摄影报道
刘尚伟:让母亲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刘尚伟是山东华鼎伟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驰骋商界多年,他内心始终有一份柔软的牵挂,这份牵挂来自母亲,关乎亲情与责任。
刘尚伟11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抚养他和几个姐姐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身上。那时,母亲白天种地、挖野菜、养猪,晚上还要做一些外加工的活计,如拔沙参、糊火柴盒等,挣钱补贴家用。因过度劳累,母亲落下了一身疾病。
“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坚定不移地支持我念书,成就了今天的我。”1990年,刘尚伟考上了大学,成为莱阳农村老家第一个本科生。1994年大学毕业后,刘尚伟留校任教。看着操劳一生的母亲日渐年迈,他毅然辞职返回烟台,决心要让母亲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刘尚伟的母亲除了关节炎经常发作外,长期吃消炎药还引起了胃溃疡,多次住院。血压也偏高,甚至先后两次突发血栓。刘尚伟坚持工作之余陪护母亲,尽心尽力从点滴小事孝敬母亲。为了陪伴母亲,他推迟了很多工作,甚至不敢出远门。
在母亲身体尚好的时候,一有假期,刘尚伟就带着母亲四处旅游,北京、上海、云南、海南……能去的景点都去过了。有一年春节,他为母亲报了去海南的旅行团,临行前发现自己感冒了,只匆匆挂了两个吊瓶,就瞒着母亲出发了。在海南,他用轮椅推着母亲游玩,轮椅不方便的地方,就背着母亲去。由于病情拖延,返回烟台的时候,他直接病倒住院了。
何为孝?刘尚伟总结,一是有出息,二是陪伴,三是孝顺。“仁和孝是中华文化中最精髓、最珍贵、最深入人心的优良传统,每个子女都应该认真体会,认真践行。”尽管已经对母亲孝顺备至,可刘尚伟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刘尚伟还发扬华鼎一家人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公司成立了“仁爱孝悌”基金会,帮助遭遇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的员工和员工直系亲属。基金会凝聚公司各方力量,解员工之难,将“仁爱孝悌”的精神发扬光大。YMG全媒体记者 信召红 通讯员 郭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