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活在城市,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追逐潮流,又时而怀旧,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城市变化太快,诸多力量交织在一起,改变着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
第一财经推出“行走城事”专栏,记者实地漫步,用第一视角描述城市,集纳城市观察者的声音,体验历史变迁与城市更新。用脚步、交谈和文字,探索城市变化的原因和可能性。
响应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的上海城市记忆话题,“行走城事”也将陆续探访一些上海老街区和知名地标。
电视剧《繁花》近日热播,黄河路,作为剧中的重要地点,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这条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美食一条街,三十年前是否真如剧中展现的那样金碧辉煌,而今又是一番怎样的样貌?第一财经记者第一时间到黄河路逛了逛。
三十年前形成美食特色街
电视剧《繁花》第十集第10分钟的旁白说道,“1993年的黄河路,755米长的一条街,开了一百多家饭店。每天晚上吸引着无数大款来这里消费。单单这一年,数以几十万记的洋酒灌进这些上海喉咙。”
在上海人的记忆中,黄河路是上海最有名的美食街之一。它崛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到南京西路,北到新闸路,地处人民广场北面,算是绝对的黄金地段。
黄河路南头东侧的国际饭店,1934年落成,曾是“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东侧的体育大厦,现为上海体育博物馆。黄河路南头西侧,除了文艺青年的娱乐胜地大光明电影院和长江剧场,还有2012年原址重开的功德林素食和最近改造开业的老凤祥珍品私洽中心。
1887年建成时,黄河路初名东台路。另一说法为“东苔路”,现在黄河路凤阳路路口地标性的饭店苔圣园(电视剧中的至真园),其中的“苔”字可能与路名有些关系。1904年,黄河路改称派克路(Park Road),因何定名尚无确凿证据,但与国际饭店的英文名字Park Hotel相呼应。1943年10月,当时的上海当局接收租界,将这条路更名为黄河路,路名沿用至今。
大量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砖木结构老式住房和高大的现代主义剧场、公寓、酒店建筑混合在一起,形成了黄河路的街道景观。在这条十米多宽的小马路上,烟杂、饮食、五金小店连绵不断,还曾有过九福制药厂(建于1924年,1998年迁出)、明星大戏院(1930年建,1961年停业,1984年改为交运大礼堂)等历史地标。现在到黄河路走一趟,看到的还是这些景。
上海市方志办编纂的《上海名街志》一书,请专家选出了上海市十大名街和十二大著名街区,黄河路属于第三档次“专业特色街道”,被称为“闹中取静的美食街”。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有一些饭店在黄河路创业,但特色街的孕育,却是改革春风吹拂中,偶然与必然的合力。
1992年初,一位外地来沪出差的干部给黄浦区政府写信,提到逛南京路之后中午吃不上饭,排队人太多,“僧多粥少”,要求增设饭店。黄浦区政府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开发黄河路美食街方案,1993年1月正式启动开发,要求在当年10月的上海黄浦旅游节前建成。
据《黄浦年鉴(1994-1998)》记载,短短8个月的时间,沿街居民完成了房屋转换和搬迁,黄浦区建委、房管局简化了手续办理流程,便于饭店酒楼挖地、翻高增层,黄浦区工商局以最快的速度办理营业执照,黄浦区地区办、财贸办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改造完了煤气设施。
1993年9月30日,随着街口的彩色灯牌建成,黄河路美食街正式落成。1994年,业主们为预祝来年财运亨通,春节放炮仗耗费数百万元。“新皇潮”“金八仙”“卡尔登”“大香港”等酒楼,烹制江浙菜和海鲜,以及经过改良的川菜、湘菜、贵州菜等,不断推出新菜式,各类菜肴、点心达200余种。
黄河路形成了通宵营业的惯例,大大丰富了当时上海的夜生活,吸引到在沪侨胞和外国人,明星来吃饭也不稀奇。1996年,到访黄河路的全国各地和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达100多万人次。1997年,黄河路上缴税金850万元。至1997年,黄河路美食街开出的饭店近50家,包括集体企业29家、个体16家、私营2家。1998年,黄河路的饭店群经营总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比1993年扩大17倍,各类菜肴也达到了1000种左右。
十余年辉煌期待重新崛起
随着不断有市民观看了电视剧《繁花》而“惦念”起黄河路,这几天黄河路的人突然多了起来。第一财经记者在电视剧播出的第三天到黄河路,先后碰到三家媒体在街头采访。不少人走过凤阳路黄河路路口时,会停留一下,拿起手机拍摄路口东北角的老店苔圣园。一位老人手里拎着刚买好的食材慢悠悠走过,嘴里念叨着,“都是看了电视才来的……”
站在路口准备采访市民的一家本市媒体的年轻记者告诉第一财经,她从小就在黄河路东边的曹光彪小学和格致中学读书,曾经和家人一起在黄河路一带生活过很长时间。但作为一名“零零后”,她没有亲历过黄河路美食街的全盛时期,在她眼里,黄河路只是一条饭店比较多的普通街道。
另一位记者小董生于1998年,他对小时候被家人带着来黄河路聚餐还是有些印象。“聊起黄河路就都是历史,比起来,现在的状态可说的不多。”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更新的进展,居住在市中心的上海人因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断搬迁,黄河路离人们日常的生活圈越来越远,渐渐成为一则飘香的记忆传奇。在路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的除了怀旧的中老年人,就是在佳家汤包等网红店排队的年轻人。
定兴路路口,一家“老上海葱油饼”摊位,有十几个人排队。十来米外,定兴路上的一家快递营业部门口,传送带呼啸着把厢式货车上的快件运出来。电视剧中“宝总”好兄弟陶陶开海鲜铺的牯岭路,现在寂静得很,闻不到一丝生鲜的气味。黄河路现在更多是作为游客Citywalk的目标之一,成为玩转上海的中途一站。霓虹灯闪烁,推杯换盏,俱往矣。
对于黄河路的盛极而衰,2021年12月出版的《上海市志·服务业分志·商务和居民服务业卷(1978-2010)》中的专记《上海三条美食街:乍浦路、黄河路、云南南路》作了一些分析。文中认为,黄河路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放搞活的大潮中,衰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纪之交,黄河路的营业压力剧增,曾出现当街拉客、恶性打折等现象,各家饭店自发成立的黄河路美食街行业协会也无良策。
2003年“非典”疫情使黄河路再遭重创,店铺减少到二三十家,市面由小吃店勉强支撑,一些饭店多次易主或改做小吃店、外贸店、旅馆。不少业主分割铺面,租给多家小店,导致产权复杂、业态凌乱,营业环境越来越差。该文将黄河路的盛极而衰总结为四大特征:特色菜品不再鲜明、硬件设施老旧、功能过于单一、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烟火气”是黄河路的底色,维持住美食街需要寻找新的定位。《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纲要(2009—2020年)》将黄河路定位为市级南京东路商业中心的一部分,提出在注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商业经营特色塑造和街区形态风貌设计的前提下,建设黄河路特色美食街。周边新昌路、白河路、青岛路、温州路等的城市更新也在不断推进,已形成并还在建设一些新的居住区。跨越沧桑变幻,兼顾历史记忆和现实需求,黄河路成为市中心旅游、休闲的一条功能性的支路,为居民提供的生活服务也在逐渐完善。
2006年4月至9月,黄浦区成立了黄河路市容综合管理小组,对黄河路的市容环境进行长效管理,改造街面及相应延伸段,拆除违章广告牌30块,包装94只居家空调外机,对沿街酒家、商店立面进行整治。
2009年,国际饭店将开设在黄河路28号的门市部命名为“帆声西饼屋”,专门销售蝴蝶酥等中西式糕点,2011年扩建经营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米扩展至近100平方米。现在,看到国际饭店门口买蝴蝶酥游客的百米长队,就知道,黄河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