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将培育有全国影响力的济南都市圈 增强省会引领带动作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2:08

  提升济南都市圈一体化水平,增强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日前,备受关注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其中多处对济南以及济南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

  增强济青两大都市圈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

  去年年9月,《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这部重磅《规划》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编制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可谓影响深远。此次印发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包括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基于“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空间、保育永续利用生态空间、建设强核聚力城镇空间、构筑和谐多元海洋空间、塑造齐风鲁韵魅力空间、夯实安全韧性基础支撑、加强区域开放协调联动、规划实施监督保障共11章43节。

  《规划》明确,我省战略定位为“面向东北亚、‘一带一路’的双向开放新高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岱青海蓝、魅力宜居的齐鲁美丽家园”,到2035年建成“山清水秀、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安全永续的美丽国土”,并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11项指标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

  在基本策略中,《规划》明确提出强核聚力,强化济南、青岛双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放大双向开放枢纽和门户功能,增强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以复合交通走廊为依托,以各级中心城市、县城和新型战略增长空间为重要节点,全面加强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跨省跨境联通,构筑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根据《规划》,山东将完善主体功能分区,科学确定县(市、区)主体功能。其中,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共 52个,全部为国家级,主要位于鲁北、鲁西南、鲁西北、胶莱、沂沭、淄潍等平原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共17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个,主要位于泰山、沂蒙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等地区。城市化地区县(市、区)共 67 个,其中国家级 49 个、省级 18 个,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都市圈的核心区域,设区市市辖区,以及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廊道和枢纽地区,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山东将落实“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坚持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经济圈、经济圈支撑城市群的空间动力机制,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以济南、青岛为省域双中心,以烟台、临沂等大城市为区域副中心,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结构,打造国家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统领,全面提升济南、青岛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锚定“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目标,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支持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打造沿海现代化建设示范带。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引领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发展,大力推动鲁南经济圈转型跨越,促进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形成功能互补、高效协作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构建“一群双核、两屏三带、三区九田”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其中,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一群双核”城镇空间布局。筑牢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保育沿黄、沿海、沿大运河生态带,构筑以“两屏三带”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莱州湾、威海、日照海域三大海洋渔业集中发展区,重点保护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湖东、沂沭、鲁东南、胶莱、淄潍九大农田集中区,打造“三区九田”农业空间布局。

  建设强核聚力城镇空间,山东将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载体功能,持续优化城镇体系和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提升城镇空间品质和用地效率,形成高效、集聚、富有活力的城镇空间新格局。

  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向胶济沿线、京沪通道、沿海等主要发展轴线集聚,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设烟台、临沂区域中心城市和一批区域节点城市,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与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协同协作,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以及东北地区沟通衔接。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完善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成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提升济南都市圈一体化水平。采取城市更新、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措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省会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有全国影响力的济南都市圈。推动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建设,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构建“米”字形高铁网络,完善综合立体高效交通网络和现代流通体系,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协调“山泉湖河城”空间关系,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

  以济南1小时交通通勤圈为基础,建设济南都市圈,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发展。率先推进济南、淄博、泰安同城化,构建以泰山为生态绿心、黄河为生态主轴的都市圈绿色发展内核,加快高端服务功能聚集。推动周边城市与济南全方位合作,形成都市圈外围联动圈层。统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便捷可达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强都市圈生态共保和环境共治,健全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黄河下游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示范区。

  到2035年转变济青两个核心城市发展方式

  促进各级各类城镇有序发展,山东将优化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按照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到2035年,转变济南、青岛两个核心城市的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商河等小城市人口规模在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壮大。以区位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镇为重点,集中培育一批10万人以上的镇。

  推动城镇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山东将以城市群、都市圈为载体,推进各级城镇分工协作,构建济青引领的现代城镇体系。提升济南、青岛中心城市服务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增长极作用。

  山东将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空间格局。融合产业空间、创新空间和城市空间,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三核”为主引擎,以济青产业发展带、沿海产业发展带“两带”为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济南、青岛、烟台以新兴产业前沿领域为突破口,强化创新驱动和高端要素集聚,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擎。济青产业发展带以胶济通道为依托,整合沿线各类产业平台,合理布局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装备、海工装备、智能家电、氢能、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重点产业链,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济青科创智造廊带。

  加强区域开放协调联动,支持济南发挥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作用,打造国际内陆港、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推动济南综合保税区、章锦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高标准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中日国际医疗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平台。

  增进国家重大战略下的广域合作,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搭建与中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沿黄城市群对接平台,共同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群发展格局。推动青岛至济南至郑州、西安通道建设,规划建设济郑、菏泽至兰考等沿黄高速铁路,深化沿海港口与内陆港联动合作,提升瓦日铁路集疏运能力,推进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管网建设,打造沿黄达海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

  加强沿胶济线地区协同协作。充分发挥胶济沿线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城镇发育水平高的突出优势,强化居中引领、陆海统筹的关键作用,联动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共建东西双向开放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形成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中脊主动脉。优化胶济沿线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园区高效集聚,重点加强济南、青岛双向协同对接,联动淄博、潍坊、烟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济青发展轴带。(济南日报 记者:林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