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多个地市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西安提“立市之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09:47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结束后,全国各省市便紧锣密鼓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经济任务。

2024年开年以来,包括西安在内,陕西多个地市已陆续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陕西各市经济工作究竟应该怎么干?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榆林、汉中等地市纷纷拿出任务单。

西安: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

2024年1月6日,中共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方红卫强调,要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在成形起势上实现新突破,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全面增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带动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加快硬科技产业化发展,以创新之力推动融合发展,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保障能力,推动“双中心”建设实现实体化运行、取得实质性推进,成为西安引天下英才、育新兴产业、孕未来产业的金字招牌。

西安“双中心”建设是指“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2022年1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西安成为了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后全国第四个“双中心”。

2023年4月18日,西安高新区举行“双中心”核心区启动建设仪式,总投资39亿元的20个“双中心”核心区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现场签约落地。

2023年8月1日,西安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西安市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国家创新名城的实施意见》,对西安“双中心”建设进行了战略性谋划和部署。会同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编制“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同步制定全市《三年行动方案》,起草了加快“双中心”建设政策措施,为后续构建“1+N”政策体系制定依据。

其中,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旨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能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则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2023年11月举行的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双中心建设专题论坛上,提出了6点“双中心”建设发展方向。

一是抓基础研究,着力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二是抓技术攻关,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搭建多类型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有组织的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是抓成果转化,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纵深推进改革试点示范任务,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四是抓科技金融,着力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丰富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研发贷、成果贷、人才贷、科技保险等信贷保险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模式,引导知名私幕股权投资机构来西安发展,支持域内上市公司、头部企业等设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健全以上市为抓手的科创企业成长进阶之路。

五是抓人才支撑,着力引育留用高层次人才。建设“西安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实施“西安英才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发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平台招才引智作用,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机制。

六是抓开放合作,着力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建西安都市圈协同创新生态,开创东西部深化合作新局面,加强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开展多层次国际交流活动。

咸阳:建设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1月4日,中共咸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会上,市委书记夏晓中强调,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加快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

夏晓中表示,要聚力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加强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培育,构建“一廊一城多点”全域创新发展格局,健全全要素、全链条、市场化科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自2002年西安、咸阳签署《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起,20余年来两地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

而咸阳作为西咸一体化的产业转移区,近年来更是全力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种子在咸阳落地生根。中国电子西部智谷、装备制造产业园、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科创走廊等园区迅速崛起,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创新平台、渭河北岸转孵区、咸阳经开区临空智港也在加速壮大,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载体。

2022年8月6日,咸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意见推出了一系列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新举措、硬政策。

据咸阳日报消息,2022年咸阳市科技创新水平综合指数(58.8%)位列全省第3,秦创原考核位列全省第2。近两年来开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咸阳市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压实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梯次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1家)分别增长44%、11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20.8亿元,同比增长43.2%,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73.2%。

2023年8月2日,《中共咸阳市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决定》通过,为推动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再添助力。

2024年,咸阳市实施重大产业和科技创新类项目259个,年度计划投资631.5亿元。

渭南:深入实施农业强市建设“八大提升工程”

1月4日,中共渭南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渭南市委书记樊维斌提出,要聚力抓“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农业强市建设“八大提升工程”,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分批分类打造市级示范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渭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强调,要聚焦创新驱动,实施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突出秦创原农业创新谷等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主体,涵养创新生态,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聚势突破。聚焦乡村振兴,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壮大现代农业。

作为有“关中粮仓”美誉的农业大市,从经济部署中便可看出2024年渭南仍聚焦农业发展。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强市建设,接续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八大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实施方案》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系列文件。

其中八大提升工程包含深入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程、农民增收致富提升工程、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工程、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农村重点改革提升工程、乡村规划建设提升工程农村基层治理提升工程以及党建引领提升工程。

2023年11月9日,在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刚介绍,截止当前,渭南市7条全产业链产值达986亿元,创建国家级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1个、省级4个,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8家。

宝鸡:不断强化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地位

1月4日,中共宝鸡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勇在部署经济工作时强调,全市上下要扎实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持续狠抓项目招商,不断强化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地位。要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狠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作为宝鸡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宝鸡制造业力彰显。宝鸡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机床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

宝鸡现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2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32个,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8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0个以上,国家级绿色工厂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报告》中,宝鸡市再次登榜排名第87位,比2022年前移7个位次。

榆林: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打好“五大攻坚战”

作为能源城市,榆林GDP在陕西各地市中排名第二,能源大市如何能够兼顾经济产出和环境保护?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今年榆林经济工作部署的新要求。

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胜利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五新”项目,打造绿色低碳高端能化产业集群。

其中特别提到,要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全面打好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保护、减碳降耗、固废综合利用、采空沉陷区治理“五大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五大攻坚战”如何见成效?

此前,榆林市副市长徐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到,榆林每年开展30项左右的攻坚行动。

对这些攻坚行动的开展,实行分管领导一周一检查,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点评、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五个一”工作机制。这些年,淘汰一大批燃煤锅炉,替代关闭了一批小火电和企业的自备电厂,对兰炭和金属镁行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治理。榆林市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实现空气达标。六条河流的16个国考断面和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他表示,下一步,榆林将聚焦“东、西、南、北、中”五大生态空间,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让榆林大地逐步由“浅绿”向“深绿”转变,让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样,使生态环境,更加具有保障能力。

汉中: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1月8日,中共汉中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建平强调,要聚力强化科技创新,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转化创新成果,推进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力推进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汉中都做了哪些成绩?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汉中工业经济发展以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总目标,以项目推进、产业链建设、园区和企业创建为重点。

2023年1-11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速20.5%,排名全省第二,预计全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15%,位居全省前列。

此外,汉中还开展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工作,按月对县区、园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圆满完成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陕西)涉及汉中市任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84个,投资额132.71亿元,承接项目数居全省各市第一位。

为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提升能级,汉中围绕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建设秦创原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两大目标,编制《汉中航空产业链“空白领域”重点发展指引》,建立产业链空白领域、薄弱环节、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4张清单,按月推进落实。

经过不断发展,“西汉蓉”航空产业带成功纳入国家国防科工局与陕西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航空经开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万利航空飞机零部件加工装配等15个项目建成投产。

各地市纷纷学习的“千万工程”经验

为何如此重要?

记者发现,各地市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纷纷提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浙江省自2003年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曾表示,“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和预演,乡村振兴是“千万工程”的继续与拓展。

回看陕西,自2023年12月29日,中共陕西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省委书记赵一德就强调,要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2024年1月4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提到,要深刻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落实“七个提升工程”要求,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在守牢保障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前提下,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努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西部前列、争做西部示范。

华商报记者  郭蓉